学生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与学生欺凌行为的危害相关论文范本

本文关于学生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学生欺凌行为的危害

李 芳1,韩四清2

(1.西北政法大学 行政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2.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 050061)

摘 要:学生欺凌事件频现报端,许多中小学生成为欺凌行为的受害者,他们的身体、精神、财产等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严重影响了学生良好的人格与行为规范的养成.通过探讨学生欺凌行为的概念界定,分析其行为特点,了解学生欺凌行为的危害及相关后果,推动学生、家长、学校、社会正视欺凌行为的危害,以防微杜渐,杜绝学生欺凌事件的发生,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关键词:学生欺凌;特点;危害

中图分类号:G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8-0040-04

2017年2月28日下午3点到晚上10点之间,在北京市西城区某职业学院内,女学生朱某伙同另外四名女被告人在学校女生宿舍楼内,采取恶劣手段,无故殴打、辱骂两名女同学,期间这五名女学生还脱光了一名被欺凌女同学的衣服予以羞辱,并用手机拍摄下羞辱、殴打视频,事后在自己的微信群内小范围进行了传播;其中一名被害人,当天先后被殴打了三次.经鉴定两名被害人均构成轻微伤,其中一名被害人精神抑郁,目前仍无法正常生活、学习.这是一起典型的学生欺凌案例.校园欺凌行为十分常见,甚至有些人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或施害者.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我们有必要认识校园欺凌行为.

一、学生欺凌的概念界定

“学生欺凌”常见的称谓有“校园攻击”“校园暴力”“校园欺凌”,人们对学生欺凌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变化着.随着互联网、微博、微信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欺凌”行为的内容、欺凌的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近几年,在校学生欺凌事件频发,“学生欺凌”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国内专家学者积极探讨、研究学生欺凌行为,进一步明晰、厘清了“学生欺凌”的内涵和外延.

2017年11月23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颁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的规定(以下简称《治理方案》),明确了中小学“学生欺凌”的概念.根据《治理方案》,“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二、学生欺凌的危害

从上述概念界定可知,学生欺凌,就是一方实施欺负、侮辱,达到自身的满足和目的,可能会给对方造成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后果,此行为具有较大的危害性.

(一)对被欺凌者的身体直接造成伤害

在学生欺凌事件中,典型的就是拳打脚踢、群殴,甚至使用棍棒、刀具等打击对方身体,使被欺凌者身体组织器官疼痛、受伤.另外,由于多次、持续地受到欺负、侮辱,某些被欺凌者会因不堪忍受而走向自杀的道路,这是欺凌事件导致的最惨痛的悲剧.

(二)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1.对被欺凌者心理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被欺凌者因为受到殴打、辱骂、孤立排挤、恐吓、流言蜚语等不同形式的欺负、侮辱,可能会产生害怕、恐惧、焦虑、心慌、抑郁、孤独等机体的一种或多种交叉反应,有些学生还会出现头痛、腹部胀痛等身体不适症状.“其中以女生更加明显;男女生还会因卷入欺凌行为,表现出食欲减少、下降的现象”.

有些被欺凌的学生过度敏感,过于关注周边事情,比如,一些受欺负者对传播的流言倍感压力.一些长期遭受欺凌的学生受害者,可能在心理上产生创伤,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学生人格的正常发育.有数据统计:“80%受欺负的学生感觉到明显的压力,44%的感到烦躁,35%的经常有恐慌体验或者是持续的紧张,35%的经常想起自己被欺负的事情.”

曾经遭受过欺负的孩子,比正常孩子表现出更高的抑郁倾向.被欺凌的孩子会逐渐对自己产生负向评价,降低对自己的肯定性评价.随之,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易产生焦虑、恐慌、害怕、抑郁等不良情绪,如此反复,恶性循环,被欺凌学生会备受煎熬,其心理极易被扭曲.

此外,一些长期备受欺负的孩子,性格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比如:喜欢与人交往的、爱热闹的孩子,因为被欺负,可能会变得安静、内向、甚至孤僻;而一贯比较安静的孩子,因为被欺负,可能会变得暴躁、冲动,或者是爱发脾气,甚至情绪变化多端、起伏不定.

2.对旁观者学生心理产生消极影响

在遇到欺凌事件时,有些学生可能会上前劝架或制止欺凌行为,但大多数旁观者学生往往选择漠视,不干预、不干涉欺凌行为.旁观者的不作为会在不同层面上对自身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不作为旁观者会出现矛盾、消极的心理情绪.首先,旁观学生看到同学被人欺负,会产生悲观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过程与情绪反应.其次,当旁观学生目睹学生欺凌事件时,“因人性道德、良心的本能使然”,旁观学生本应阻止欺凌事件的发生,但可能认为自己身体力量与能力不够强大,并且不足以帮助被欺凌学生,而被迫选择了“不干预、不作为”的行为方式,这是一种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决定.一则这种价值选择使旁观的学生会因为“没有帮助、或帮助不到受害者学生”而感到内疚,甚至还会产生一种负罪感.二则旁观学生的不作为心态,也会给自己带来一种“无力感”,会导致旁观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逐步降低,这是一种隐性遗失.

此外,目睹学生欺凌事件后,旁观学生担心自己会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目标,可能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要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被欺负的对象”这一问题上,甚至因此会产生拒绝上学的心理和行为.

第二,助成冷漠的人际互动模式.目睹过学生欺凌事件的旁观学生,其所表现出的不作为、冷漠的心态,会使他们逐渐养成“只关注自己,遇到事情只保全自己,而不积极主动关心别人,不主动帮助别人,甚至不积极关注周边的人和事以及社会”的态度,使社会形成冷漠的人际互动模式.

那么,“见义勇为、助人为乐、雷锋式的榜样行为”将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人人只对自己负责,而不为社会担当、不为别人排忧解愁,分担责任的个人主义心态与行为”.假如依靠“具有如此品质的公民”来建设国家,我们国家的未来发展则难以预测.

3.对施害学生的心理产生负面影响

第一,影响施害者人格特征的发展.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由于经常欺负他人,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缺少同情心、同理心,并且具有暴力倾向,形成攻击性的人格特点.欺凌学生的行为对于施害者日后的生活、人际交往等会造成巨大的障碍,会对其人生埋下重大隐患.澳大利亚学者研究表明,那些曾有过欺负行为的男生,在以后也会有家庭暴力的倾向.

对欺凌者心理健康研究表明,施害者学生的自尊感情降低,有强烈的孤独感,有较高的心理压力.在大多数情况下,施害者学生的心理是不健康的,他们多表现出愤怒、无助、抑郁和不安,会带有厌学、逃学、辍学等不良行为.可见,阻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对于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第二,使施害者产生不良的人际交往模式.欺凌者学生的欺凌行为,一则会让一些胆小怕事的学生,为了保护自己不受欺负,而被动地、“趋炎附势”地接近、跟随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形成“假性的良好的同学关系、伙伴关系”,如此会进一步助长欺凌者学生的强势、霸道心态,甚至会变本加厉欺负其他学生.二则是一些有正义感的学生,对欺凌者学生产生抵触,甚至是冷漠、远离情绪,从而形成不良的同学关系、同伴关系.这两种群体的同伴关系、伙伴关系都是不正常的,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心态、模式也是非正常的、非良性的.

(三)对被欺凌者学生的物质、财产造成损失

欺凌行为造成的损害结果是多样的,有些结果可能是交叉多重的.

1.具体有形的物品损失

在学生欺凌事件中,施害者经常会破坏对方的实用物品,如损坏教科书、学习用具、实践作品,撕破衣服,损坏手机等.施害者有时会直接故意弄坏,有时由于过失而弄坏,但结果均是财产的损失.

2.金钱损失

敲诈勒索、强拿硬要是学生欺凌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敲诈勒索最常见的是欺凌者学生向受害者学生索要金钱,收取“保护费”.

3.有价票券和虚拟无形财产的损失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手机、电脑的普及,中小学生拥有了、微信、支付宝等网络平台.手机、电脑网络的广泛使用,催生了微信红包,转账,,购买游戏软件、游戏账号、游戏币、虚拟道具等网络交易.在“互联网+”时代,产生了一种新型欺凌行为,即网络欺凌.一些欺凌者学生通过向其他学生索要、强行使用有价票券、卡、网络虚拟财物,而欺负其他学生,导致被欺凌者学生的无形财产受到损失.

(四)对学生学业的不良影响

1.影响被欺凌者学生的学业

遭受欺凌的学生,上课时因为恐惧和焦虑而注意力无法专注,课后作业效率降低,长此以往会影响其学业的进步,聪明的孩子可能会变成一名差生,有些学生甚至会出现逃学、厌学现象.

2.影响旁观者学生的学业

曾经目睹过学生欺凌事件的旁观学生,因为担心自己可能会成为下一个被欺凌的对象,随之会产生焦虑、不安、烦躁的情绪,严重时可能会因此而拒绝上学.

无论是被欺凌者学生、旁观者学生,还是实施欺凌者学生,因欺凌行为,都会对学生个人的学业产生消极影响.

(五)对被欺凌者学生的个人名誉产生不良影响

在学生欺凌事件中,欺凌行为表现形式有诽谤、诋毁,拍不雅视频、照片,并在网络上传播,这是典型的网络欺凌.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欺凌行为是比较普遍的,其传播速度快,覆盖面比较广,会降低被欺凌者学生的个人形象与名誉,对被欺凌者学生的影响、伤害比较大.

(六)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青少年的社会化需要多种的社会环境条件作用,而且某些外部环境条件是必要的,社会学称之为人的社会化“必需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必需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伴群体和大众传媒等.

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完成社会化过程,要依靠自己所处的环境,需要这五大“必要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的齐全.如果不具备某些“必要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或者某些“必要的外部社会环境条件”有瑕疵,那么,孩子的社会化必然会出现重大缺陷.学校出现学生欺凌现象,必然伴随不良的同伴群体、不良交往模式等因素,由这些内容组成的学校环境必然是有瑕疵的.由此推知,学生欺凌事件会对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产生负面影响,可能使学生“社会化出现缺陷、瑕疵”.

三、学生欺凌行为的演变

(一)导致被欺凌者学生形成不良行为

被欺凌者学生因曾经遭受过暴力攻击、言语侮辱或网络欺凌,从而会出现各种不良行为及违纪行为.

1.出现逃课、厌学行为

曾经遭受欺凌的学生,因害怕再次被欺负、辱骂、殴打,而不敢去学校、害怕去学校,逐渐演变为厌学、辍学等行为.

2.出现不良行为

曾经遭受欺凌的学生,为了使自己不被欺负,就会采取一些防护措施,以自我防卫.因此,他们可能会携带管制刀具,以便防身;或者会出现偷盗行为,获取一些财物,以便“供应给”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损坏财物,甚至欺负其他学生的现象,以宣泄不满情绪.调查显示,在各类违纪和越轨行为中,“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的发生率比没有遭受过校园欺凌的学生高一倍以上”.

(二)欺凌者学生可能有违法犯罪行为

1.欺凌行为增加了潜在的危险因素

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往往会集合在一起,形成不良的同伴团伙关系,“组织内部交叉感染”,同伴之间会相互传授一些欺负他人的方法、措施,这又进一步增加了这些团伙继续实施欺凌行为的可能性,增加了团伙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以及潜在的危险性.

2.逐步演变为违法、犯罪行为

实施欺凌行为的学生,会因为其欺凌行为的经验和惯性,而频繁地发生欺凌行为,从而使“欺凌行为”得到强化.欺凌行为沿着这个路径发展,将会演变为严重的不良行为及越轨行为,甚至发展为违法犯罪行为.数据统计显示,“经常欺负他人的孩子,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孩子的4倍”.

综上所述,学生欺凌行为,对所有参与其中的学生的身体、心理、精神、财产等各方面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伤害,并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严重的会影响学生良好的人格与行为规范的养成与发展,以及学业的进步.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是祖国的明天.有人说祖国的明天掌握在年轻人手里,其实不如说是掌握在推动孩子成长的家长、教师手里,所以,家长、教师以及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教育、管理、保护孩子,杜绝学生欺凌行为,共同构建优良、和谐的校园环境.孩子在优越的环境里,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发展良好的人格品质,进而实现健康成长,快乐成才.

参考文献:

[1]石连海.校园欺凌问题分析与预防对策[J].中德教育,2016,(6).

[2]王楚婧.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理论导报,2016,(2).

[3]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黄喜珊.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预防与矫治[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5]管荣赋,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防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6]郭开元.未成年人网络沉迷状况及对策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7]桑 标.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8]贾 宇.社区矫正导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9][美]芭芭拉·科卢梭.如何应对校园欺凌[M].肖 飒,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学生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学生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学生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学生杂志有哪些

2、医学生毕业论文范文

3、医学生就业论文

4、医学生毕业论文

5、学生论文

6、学生管理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