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面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基于学生认同感的高校人才培养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此文是一篇人才培养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基于学生认同感的高校人才培养

摘 要:高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的培养,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进行协同、科研、实践和文化四种方式同步育人.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四种方式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将一定程度上推进四种育人方式的融合.本文将通过学校、学院的具体活动找到建立归属感、荣誉感,提升学校认同感的同时实现学校全面、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人才培养;学生;认同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与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高校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支撑和保障.对于高校内部而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的主要依托和贡献体现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上.一般而言,人才具有以下特征:

(一)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是人才输出的重要端口,其培养的学生属性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在学习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无论从学校教育或是家庭教育而言,更多的都是接受科学文化知识,只有在高级阶段即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才会被正式和系统的灌输承担社会责任的使命.高校在课程设计上,特别是在高校思政工作推进会后,通过思政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专业课程和辅导员工作中已经形成系统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个人与国家命运发展密切相关的使命感教育.

(二)创新精神

创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对于高校而言,承担着人类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很大板块的创新需求使命.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时代的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既是历史的传承也是现实的要求.在21世纪的挑战下,知识资源化、网络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管理人本化已成为主要的时代特征.高校培养的人才只有不断学习科学知识、把握系统规律,才能在新的变化和挑战之中,突破创新,在自己所处的岗位之中建功立业,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实践能力

实践出真知,我们的社会不断变化发展是前提,在校园里的所学所获,只有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好的得到印证和改善.课堂和书本是学生在校园里获得知识的主要渠道,当然讲座、公开课、网络资源也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在实践当中,学生会是一个自主进行学习的模式,新的知识有可能来自于错误的操作和处理,也有可能来源于所学客观知识的延伸.而此种实践的可能,不仅来自于外界诸如企业、社会等方面,也有更多可能是来自学校内的项目、科研活动、文化活动等等,鉴于修读课程的安排和大学城地理的限制因素,非假期的学习中,校园内的实践机会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机会.

二、人才培养的支撑体系

(一)四个育人

协同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人才培养方式.协同育人首先确立了育人的系统性理念,学生在高校环境里,学习、生活以及成长的各方面,主要来自于学校的影响,什么样子的高校会很大概率的塑造出何种毕业生的形象.科研是高校的活力所在,良好的科研水平和科研氛围,从人才培养方案中可以很好的展示出其影响,科研水平高的教师群体,会从教学、科研和带学生的过程中传递出严谨、钻研、向上、求真的信号,对于学生成长是很重要的环节.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共同支撑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在衡量高校排行的过程中,二者往往不占有很重要的因素,因为科研、项目以及其他显性可考量的指标更具有对比说服力.而对于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说,高校的隐性育人功能往往是由实践和文化塑造的.

(二)三位一体

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新时代大学培养的学生应该是集知识、能力、人格三位一体的优秀人才.知识决定了学生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机会和基础,能力构成了从学业到事业的良好转换和持续动力,人格是合作和竞争中的重要保障,是服务单位和贡献社会的必要条件.三位一体的结合才能保证我们为社会输出的人才是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三项指标是不容易客观评价的,而又是输出人才所必须要考虑的.因而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放到重要的位置,与四个育人有机结合,才能正真支撑人才培养工作.

三、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各高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明确育人目标,从战略布局的角度打通全体教职员工的目标遵循.鉴于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体系工程,学校层面的工作已较为完备,如果能从学生认同感提升的角度进行优化依托,将会更好的促进学校建设.

(一)师生交流互动

改变教师上完课,辅导员、班主任开完会就离开的局面.充分利用互联网通讯、手机APP等信息、资源渠道,建立学生导师制.教学、科研和管理的老师,都以引导和服务为导向,严格对待学生、但要及时反馈学生.从学生入学到升学或就业,实行引导责任制,职责范围涉及思想引导、人格塑造、学术培养、课外支持等方面.此方式与现行管理制度并行,作为现行制度的补充,目的是实现学生成长困惑和需要关注时能够获得持续和稳定的支持,让学生感觉到学校和老师关心同学的成长.执行层面可以参考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式,同时列入绩效考核范畴,激励教师与学生有效、良性互动.目前部分学院和部分学科采取了类似的导师制培养体系,取得了一定效果可以参考运用.

(二)校园成长记录

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从步入高校到离开高校会,成人礼、奖学金颁奖、寒暑期实践报告会、新老生交流会、毕业典礼、毕业晚会等等形式的具体活动,对于学校而言是再普通不过的事情,而对于学生而言,每一个简单的活动都是成长的标签.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能加入更多的仪式感,那么学生的成长将会是由学校、学院、老师和同学来共同见证,在同学成熟了、离开了之后,这些记忆都是无法抹去的学校印象.学校层面倡导这个事情,学院层面去实践这些细节,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可以带走的幸福,见证了同学的成长,学生也会更关心学校的发展.

(三)协同管理服务

管理与服务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共生命题,如何找到平衡点,是非常难的一个事情,同时也是因人而异的.而对于行政的人员来说,管理与服务是个人工作的全部,只有求同存异、聚同化异,相互尊重、彼此包容,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才能创造出最大的价值.实际的过程是,学生眼中的高校,除了概念里面勾勒出来的形象,更多的是实际接触的师生和活动的体现,每一个高校人都承担着高校代言人的历史责任.做到更好的管理服务,是师生共融的坚实基础,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很多问题不要去等着技术的进步解决,而是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类似于市场上的服务群体,当每一次服务结束时都会有一个来自于用户的评价,评价是主观的生成,但是客观工作表现的体现.这一种思路是否值得学习,在以学生为中心,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育人理念里值得思考.

(四)校园文化符号

每个高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和文化,这种文化不仅来自于历史更是来源于每个高校对于自身实际的大学解读.对于学生而言,学校的概念是具体的,也是抽象的,当我们推广高校时需要很多具象去支撑,当我们让更多的人了解母校认同云母校时,我们往往需要一些客观存在的东西去渲染和烘托.参考很多高校,对于学校印象有很多投入和刻意的构造,这样带的走的高校更容易得到广泛的传播.从学生角度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将情感寄托于离校带走的那份纪念品.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是高校的首要职能,也是师生需要共同努力的一项事业,相信全力创建学生认同的高校建设模式,会有很精彩的建设成果在前方.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2016年12月8日.

[2]《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

[3]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4日.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5]蔡红生,杨琴.大学文化:“双一流”建设的灵魂[J].思想教育研究,2017(1).

人才培养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2、企业人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