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悬瓠何尝有定容规之成器在陶镕圆明园出土的葫芦陶范方面论文例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圆明园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悬瓠何尝有定容规之成器在陶镕圆明园出土的葫芦陶范

悬瓠何尝有定容 规之成器在陶

圆明园出土的葫芦陶范

□陈 辉

Chen Hui

  葫芦器因实用的功能、优美的外形、吉祥的寓意,从古至今广受宫廷贵族、民间百姓的喜爱.本文在前人研究①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清帝御制诗和清人笔记、诗词等史料,结合清蒋溥所绘的《络纬图》和圆明园多处遗址出土的葫芦陶范,厘清清帝在圆明园中以陶范制作葫芦器和玩赏鸣虫的史实.

一、清代宫廷葫芦器的制作

葫芦既是被孔子称颂的“一箪食,一瓢饮”,安贫乐道的儒家思想的象征,也是道家盛装仙丹的神物,还是佛教中“无量寿”的化身.同时又是圣主明君“不贵异物祛奢靡”统治思想的体现.因此清廷大量制作葫芦器,除供皇帝赏玩外,还作为珍贵并具有特殊意义的礼品,赏赐皇室、大臣,馈赠外国君主、使者和作为帝、后祝寿庆典中的寿礼.清廷范制葫芦器始于康熙朝,乾隆时达到顶峰,道光以后逐渐呈衰落之势,又复兴于民间.内廷揽天下名工,不惜工本,所制葫芦器品种齐全,造型新奇,纹饰典雅.范制之法是清廷制作葫芦器的主要技法.范制葫芦器不仅需要极高的技巧,而且其生长并不完全为人力所左右.清人沈初《西清笔记》称其“千百中,完好者仅一二”.②如果以制作难易、成品多少来评定价值,葫芦器远在同期内廷所造的金银器、瓷器、漆器等制品之上.

  乾隆帝御制诗中记述了葫芦器的范制方法:“匏蒂初生,函以木范,迨落实时,各肖形成器.此制创自康熙年间”.③“葫芦模器者皇祖命苑监于初生时制印模以规之,及成,文理宛然,瓶碗诸器,惟意所命”.④范指模范、模子.范制葫芦是将一定形状或光素或刻有阴纹的模子套在幼小的葫芦上,随着葫芦的长大,逐渐填实模子中的空间.使葫芦按模子的形状、花纹生长,待其成熟后,打开模子,选取精品.模子的阴刻纹饰在葫芦表面呈现阳文,花纹隆起,宛若浮雕.正如乾隆所说“盖其朴可尚,而巧亦非人力之所能为也,爰令园人仿为之”.⑤清廷将范制成功的葫芦交造办处漆作或镶嵌作,漆里、镶口边、装盖,制成完整器.

清廷自康熙朝起在皇家园林中范制葫芦,并派“园人”、“苑监”等管理.清人笔记和清末太监的回忆录记载,内监中擅长制作葫芦器的有制蝈蝈葫芦最佳,被称为“梁葫芦”的梁九公⑥和雍正时被封为团城总管的魏珠.此记载虽不是出自档案,但乾隆御制诗中所说的“苑监”可为佐证.康熙朝在西苑丰泽园种植葫芦.“园开丰泽重农圃,蔬匏尔时种于此”.⑦雍正时内廷种植葫芦的地点尚不明确.据清末太监信修明所记,太监魏珠雍正朝时曾在北海团城种葫芦,并制造各种葫芦器.⑧乾隆朝葫芦的种植和范制,循前朝旧制也应在皇家园林中.据档案记载和出土的葫芦陶范可以确定清廷曾在圆明园中种植、范制葫芦.乾隆在《咏壶卢瓶》诗序中说“至今御园内监,尚存其法,种之每得佳器”⑨.清朝时皇家园林众多,尤其在北京西郊有“三山五园”之盛,但被清廷称为“御园”的只有圆明园,对其他皇家园林往往直呼其名.以乾隆御制诗的题目为例:《至避暑山庄即事》、《节后万寿山清漪园作》、《香山静宜园回跸憩静明园即事》、《香山回驻御园之作》等.圆明园是清雍正至咸丰五朝皇帝“勤政敕几,劭农观稼”⑩之所.圆明园中北远山村、多稼如云等不少景群与丰泽园一样设有稻田、菜圃.园中由太监和花匠头目及花匠园户管理种植.原立于圆明园花神庙的两通莳花碑,今存北京大学(图1).两碑分别为“乾隆十年”和“乾隆十二年”,圆明园总管太监所立.碑阴均刻有首领太监、太监和花匠头目、花匠园户的姓名.他们就是乾隆所说的“御园内监”、“苑丞”或“园人”.乾隆五十七年“和珅等奏销算安佑宫等处园工银两折”记载:“山高水长搭拆葫芦架十八座,计六十四间.”民国时笑然在《北平晨报》发表《圆明园遗闻》中记述了他曾管理圆明园事务的先辈所讲的园中轶事.“敷春堂前花木,独以葫芦为盛.园毁后,葫芦尚盛.”光绪朝进士、纂修《清史稿》的吴士鉴作《清宫词》云:“瓠卢秋老结深青,范合方圆各异形.款识精镌题御玩,旊陶而外有新铭.”诗注曰:“园御旷地,遍植瓠卢”.清末夏仁虎作《清宫词》中有一首《种葫芦》,诗注云“闲散嫔御宫人,差役甚简,多于墙阴种葫芦,矮架疏花,既资清玩,亦备冬令藏养蝈蝈之用.”葫芦是一种易培植的爬藤植物,嫔御宫人亦能种之,当时园内葫芦的种植地点远不止档案中所记之处.《活计档》记载,乾隆时圆明园内曾存有范制葫芦用的模子.“乾隆八年十一月初四日,太监胡世杰传上曰:‘圆明园夹弦鼓子葫芦模子,并夹砚盒葫芦模子不必用了,应改何样模子改做应用’”.

  范匏之法言易行难,有画样、制范、种植、纳范、拆范、加工等多道程序.范制葫芦器的优劣,既取决于葫芦的生长情况,也有赖于范的制作.乾隆御制诗中所记:“康熙年间有葫芦器,皆以木模夹持成形”、“以木模束之”、“函以木范”.康熙和乾隆时清廷范匏主要使用木范,乾隆、嘉庆及道光时也曾使用过陶范.木范为多瓣拼合,在里侧挖出范制器物的形状,有的内刻阴文.陶范是用阳文木胎翻成的阴文陶模.先制可分成多瓣的阳文木胎,镟削出成品的形状拼合,有的外壁刻阳纹图案,用粘土调泥,包敷在木胎之外,待泥稍干从中间依次将木胎抽去,得到一个中空的泥范.将其入窑焙烧,再将陶范外壁打磨光滑,即可使用.虽然一件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木胎可多次、大量的翻制陶范,在大规模范制葫芦时,使用批量陶模范出精品的机率更高.

二、圆明园出土的葫芦陶范

  圆明园出土的葫芦陶范均为宫廷范制虫具的模子.范制葫芦虫具与范制其他葫芦器的工艺基本相同.画样、制模除工艺技巧外还需艺术品味.为宫廷或王府设计制作的葫芦模子,俗称“官模子”.其样稿多出自宫廷画师或有艺术修养的文人之手,格调高雅,制作精微工巧,非民间制品所能相比.陶范外形为圆锥形,底部有圆孔,内膛为翻口束腰、鼓腹尖底的“鸡心式”.外壁光素无纹,内壁有的是无纹饰的“素模”,大多数是内壁有阴刻纹饰的“花模”.“花模”一般在颈部、腰部有一周带状装饰纹,腹部为各种主体纹饰,有的在主体纹饰下还有一周带状装饰纹,布排疏密有致,但稍显程式化.纹饰模仿、借鉴同时期瓷器、漆器、织绣等工艺品的装饰题材,内容丰富,典雅隽秀,花草、人物、动物、唐诗、吉祥文字、符号无所不有.其中寓意吉祥的纹饰最多,是清朝“图必有意,意必吉祥”审美风尚的体现,也有的与畜养其中生机勃勃,超越时间与生命限制的鸣虫相关.古代的工匠在有限的空间里赋予巧妙的构思,施以精良的工艺,使这些陶范不仅纹饰美观,而且细节刻画精细入微.圆明园的葫芦陶范分别出土于山高水长遗址、海岳开襟遗址、含经堂遗址.根据出土地点建筑的建成和被毁时间推断,应为雍正至咸丰朝器物.这些葫芦陶范除四件完整外,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残缺,有的残件能拼合.其中大部分陶范残件纹饰相同但不能拼合,或为同一陶范的残片或是由同一木胎制成的多件陶范的残片.陶范的出土地点有可能就是当时清廷在园中范制葫芦的地点.完整的陶范或是烧成未用,或是当时纳入其中的葫芦蔫萎朽烂,范制不成功.残缺的陶范是葫芦采摘后,为取出葫芦将范打碎所致.乾隆朝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有“葫芦蝈蝈葫芦、葫芦拱花蝈蝈葫芦”的名称,可见当时宫廷已经使用观赏性与实用性俱佳的葫芦虫具.

(一)诗文葫芦陶范

1.唐诗葫芦陶范(图2、3)

  唐诗葫芦陶范共出土残件六件.颈部和腰部装饰两周连珠纹,中间夹饰回纹,腹部刻有竖行楷书文字.“朝辞白帝□□□,千里江陵一□□.两岸猿声唬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为李白《早发白帝城》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句.字体规整稳健,笔画清晰,转侧波磔,有书法韵味,如出手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诗文蝈蝈葫芦(图4)纹饰与这几件陶范基本相同,即使不是此范制成的器物,也可推想其制成器物的形象.

  清朝统治者入主中原后,积极学习博大精深的汉族传统文化.帝王和皇室成员大多学养深厚.唐朝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康熙帝命曹寅、彭定求等编纂史无前例的唐诗全集——《御定全唐诗》,共收集二千二百余人的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诗.清廷造办处常选取唐诗名句装饰瓷器、紫砂器、葫芦器等御用器物,可见清帝对唐诗的酷爱和推崇.

2.诗文葫芦陶范(图5)

  诗文葫芦陶范颈部和腰部饰一周连珠纹,下为如意云纹.腹部竖刻楷书诗文两行:“花尖还要山……百内得一个……”.工整的正楷端庄稳健,颇具功夫.

(二)吉祥文字、符号葫芦陶范

1.“□祥如意”葫芦陶范(图6)

  “□祥如意”葫芦陶范残件三件.腹部主体纹饰为椭圆形,开光内楷书“祥”、“如”、“意”,开光外四角均刻有“喜”字.开光内完整的文字有可能为“吉祥如意”.

2.“万”、“寿”葫芦陶范(图7)

“万”、“寿”葫芦陶范残缺近一半.颈部、腰部饰一周连珠纹,其下蝙蝠纹和菱花纹相间排列.腹部两个方形开光内分别楷书“万”和残缺的“寿”字.开光外四角均装饰有变体的“寿”字.下饰有二周连珠纹.“寿”字是寄托人们对生命长久祈盼的吉祥符号,以“万”、“寿”为纹饰应是皇家器物.

3.“寿”字葫芦陶范(图8)

  “寿”字葫芦陶范残缺近一半.腹部刻出写法各异、变化多样的18个篆书“寿”字.书体隽秀,布局极有法度,疏密得当,堪称是一幅刻在陶范上的“百寿图”.以书法的形式升华了“寿”字本身的内涵,在寓意长寿、吉祥的同时,给人一种古朴、雅致的美.

4.双喜灯笼葫芦陶范(图9)

  双喜灯笼葫芦陶范颈部、腰部饰花卉纹.腹部饰灯笼纹,上有挂钩,下有流苏.其中一个浑圆的灯笼内为一“囍”字,下面以“卍”字为点缀.另一灯笼下面以变体“寿”字为点缀.“囍”俗称“双喜”,由两个喜字组成,是寓意双喜临门的吉祥符号.

5.“泰”字葫芦陶范(图10)

“泰”字葫芦陶范残缺较多.腹部以冰裂梅纹为衬地,其上圆形开光内有一楷书“泰”字.或绽放或含苞的单朵梅花与形似冰面开裂的冰裂纹组合,具有浓厚的装饰趣味.

6.博古纹葫芦陶范(图11)

  博古纹葫芦陶范出土有主体纹饰相同的残件二件.其中较完整的一件颈部、腰部饰如意云纹和连珠纹.腹上部饰莲瓣纹,中心主体纹饰是一件朝天耳三足狻猊炉.从炉盖钮狻猊口中飘出形似如意的袅袅烟雾.炉的左右及下部饰回纹.熏炉为古代燃香的器皿.狻猊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形如狮,随其喜烟火、喜坐的嗜好,常作为熏炉盖钮.博古纹常绘有古代文人所好玩赏的鼎、瓶、炉等器物,象征使用者博通古物、学识渊博,狻猊炉是其中常见的器物.

7.“卍”字纹葫芦陶范(图12)

“卍”字纹葫芦陶范两件可拼合.腹部以多个上下左右相连的斜“卍”字组成四方连续图案,仿织绣品的图案.“卍”字本为梵文,是佛教符号,意为“吉祥之所集”.唐武则天时定此字音为“万”.既含吉祥意,又得“万”字音,因此“卍”字成为各种器物上常见的纹饰,寓意吉祥连绵不断.

8.笸箩纹葫芦陶范(图13、14)

  笸箩纹葫芦陶范出土有三件残件,腹部主体纹饰均为笸箩纹.其中两件腰部和腹下饰回纹.另一件腰饰蕉叶纹,腹下饰如意云纹.笸箩纹模拟民间使用的以柳条或篾条等编成的用来盛谷物的笸箩,是葫芦器常见的纹饰,也是清代宫廷葫芦器受民间文化影响的体现.

(三)人物纹葫芦陶范

1.钟馗葫芦陶范(图15)

  钟馗葫芦陶范腰饰回纹,腹部刻一头戴乌纱、豹头环眼、络腮胡须的大汉,须如钢针,目光犀利,有威严镇慑之态.他身着长袍,一手扶腰带,一手持笏板,衣袍飘舞有凌风之态.左侧残存另一人手臂,手中执伞盖.间隙处装饰有祥云和蝙蝠纹.由相貌、衣着推断为民间传说中能打鬼、驱邪、赐福之神-钟馗.

2.挑担女子葫芦陶范(图16)

挑担女子葫芦陶范残缺近一半.腰部饰蕉叶纹.腹部主体纹饰刻划了一位肩挑扁担,勤劳淳朴的女子形象,周围点缀有楼阁、树木.扁担前后的筐内盛放瓷罐、瓷瓶,瓷瓶内插三支戟,寓意“平生”. 挑担女子健康清新的形象,散发出淳朴的生活气息.人物造型准确,神态生动,头发、五官、衣纹甚至所担筐子的编织纹路都刻划得很细致.

(四)动植物纹葫芦陶范

1.五蝠捧寿葫芦陶范(图17、18)

  五蝠捧寿葫芦陶范两件可拼合.颈部和腰部饰象征绵延不断、永久无绝的回纹,腹部饰五蝠捧寿纹和变体的寿字,其下饰祥云纹.寓意圆满和谐的圆形“寿”字周围环绕五只蝙蝠,两耳直竖,翅膀张开,生动可爱.

2.八卦云鹤纹葫芦陶范(图19)

  八卦云鹤纹葫芦陶范出土三件残件.腰饰如意云纹,腹部饰八卦团鹤纹和祥云纹.以翩翩飞舞、姿态优美的团鹤纹为中心,四角装饰八卦图案,两组团鹤中间以祥云相隔.八卦是《易经》中象征八种自然现象的基本图形,相传为伏羲所创,后被道家吸收为道教符号.八卦云鹤纹常作为瓷器纹饰,是葫芦器对其他工艺品纹样的借鉴.

3.蝈蝈纹葫芦陶范(图20-22)

  蝈蝈纹葫芦陶范共出土纹饰相同的残件三件和完整器一件.腰饰如意云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一对蝈蝈伏于山石之上,其中一只在啃食螳螂,周围有颗粒饱满的谷穗和枝叶繁茂的菊花,一派繁荣生动的秋景.蝈蝈细长的触须、强健的肚腹、挺拔有力的后肢,雕刻细腻逼真,精细入微.纹饰与虫具的用途相合,别具情趣.

4.“平安报好音”葫芦陶范(图23-25)

  “平安报好音”葫芦陶范颈和腰部饰一周带状的蝙蝠祥云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两蝙蝠飞舞于竹林山石间.蝙蝠之间有两行楷书“平安报好音”,其下有一方形印.陶范内纹饰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宛如一幅清新、雅致的工笔画.“平安报好音”为清代吉祥语.圆明园蓬岛瑶台的一座二层方亭式建筑,外檐悬雍正帝御书“平安报好音”匾.此句用在葫芦陶范上更为贴切,既寓意吉祥又与畜养其中的鸣虫相关.

5.菊花纹葫芦陶范(图26)

  菊花纹葫芦陶范腰饰回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两株茂盛的菊花.花瓣细长层叠,花叶舒展,以流畅的细线表现叶脉.菊花在百花凋零的凌霜时节盛开,古人将其与“梅、兰、竹”同誉为“四君子”.西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又将菊花与文人雅士脱俗的归隐生活和淡泊的人品联系起来.

(五)光素葫芦陶范(图27、28)

这两件葫芦陶范均为完整的内部无任何纹饰的“素模”.纳入其中的葫芦长成后虽光素无纹的,但轮廓匀称,线条优美,成器更能突出葫芦优雅的本色.民间范制葫芦者有“三河刘不花,官模子不素”的说法.“三河刘”指清末民间京东三河县刘某人范制的葫芦.圆明园出土的光素葫芦陶范打破了“官模子不素”的传统观点.

三、清帝在圆明园中玩赏鸣虫

  蟋蟀、金钟、蝈蝈等鸣虫在自然环境下寿命很短,夏秋之时最盛,深秋则死.为了四季都能听到虫鸣,明末时古人已可以在暖室中人工孵育“络纬”等鸣虫,使其越冬.清皇室为博视听欢娱,破寒冬沉寂,也在宫廷中玩赏鸣虫,甚至成为宫廷筵宴的惯例.清廷自康熙朝起有设宴时将络纬置于殿中,听其鸣叫,以佐酒助兴的传统.《养吉斋丛录》载:“除夕及新正宫廷筵宴,以绣笼贮秋虫,置于筵侧,盖自康熙时始也……自后遂循行之,为恒制.”乾隆在《咏络纬》诗序中详述其法:“皇祖时命奉宸苑使取络纬种育于暖室,盖如温花之能开腊底也.每设宴则置绣笼中,唧唧之声不绝,遂以为例云”.阴历正月十五古称“上元日”.乾隆至咸丰朝,每于上元日前后在圆明园中连设三种筵宴.正月十六日在正大光明殿设皇帝钦点大臣参加的廷臣宴.风雅的乾隆皇帝多次在廷臣宴席间与大臣赋诗联句.今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络纬图》上的诗文和题跋就是正月十六日在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廷臣宴上,乾隆与诸臣以“络纬”为题所赋的诗句.(图29)此画由乾隆朝著名词臣蒋溥绘制.蒋溥(1708-1761年)是擅长绘制花卉的大学士蒋廷锡之子.官至太子少保、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掌翰林院事,也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画家.画面设色绘梅花、天竺,枝上绘三只络纬,草坡上络纬一只,蟋蟀三只.画上除敬录乾隆御题七言《咏络纬》诗之外,还有蒋溥、刘统勋、秦蕙田、开泰、刘纶五位词臣的和韵五首.蒋溥跋云“络纬秋虫,向例于温室中豢养.至春正月十六日,赐宴于圆明园正大光明殿.鼓乐既奏,音响四作,特命臣溥、臣刘统勋、臣秦蕙田、臣开泰、臣刘纶,各赋诗一首.”乾隆在多首正月十六日圆明园正大光明殿廷臣宴的御制诗中都提到过在殿中放置鸣虫之事,“向筵仙卉发,隔座草虫鸣”、“翊翊蝇蝇鼓翼鸣,秋虫应节作春声”.可见冬日的花卉和鸣虫已成为国运昌隆的象征,是每年正月十六圆明园廷臣宴上不可缺少的.

四、结语

  圆明园昔日壮阔的宫殿如今仅存断壁残垣,收藏其中的历代古物和众多精美绝伦的陈设亦遭浩劫.无论是正大光明殿中为皇帝和群臣助兴的秋虫,还是在园中范制的“可胜金玉”的葫芦器,都成过眼云烟.这些葫芦陶范,虽然颜色灰暗、其貌不扬,所范制的器物也早已不知去向,但它们纹饰丰富、雕刻精美,是清廷在圆明园中范制葫芦的实证,也是清帝精致而富有情趣的园居生活的体现.葫芦范制工艺汲取宫廷和民间文化之长,在注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今天,这项我国特有的传统技艺必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注释:

①王世襄《说葫芦》一书中考证了葫芦器范制和鸣虫畜养的方法.

②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五,第8页,中华书局,2008年.

③(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二集卷七十九《咏壶卢笔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④(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五集卷十七《咏壶卢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⑤(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初集卷四十四《咏葫芦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⑥(清)佚名《蝶阶外史》,摘自《笔记小说大观》17册第396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⑦(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五集卷十六《恭题壶卢椀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⑧信修明等《太监谈往录》,第189页,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

⑨(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五集卷十七《咏壶卢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⑩(清)于敏中等编《日下旧闻考》卷七十四,第1231页,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圆明园》上册,第32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笑然《圆明园遗闻》,选自舒牧等编《圆明园资料集》,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年版.

(清)吴士鉴《清宫词》,选自刘璐《清宫词选》,第144页,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夏仁虎《清宫词》,选自刘璐《清宫词选》,第104页,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卷十一,第527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四集卷八十七《咏葫芦笔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总汇》卷五十一,第786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张荣编《养心殿造办处史料辑览》第三辑,第271页,故宫出版社,2012年版.

(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十四,第195页,北京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二集卷一《咏络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

二集卷一《上元后一日小宴廷臣》,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清)乾隆《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二集卷八十三《咏络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责任编辑:郭彤)

圆明园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圆明园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圆明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圆明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