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硕士论文范文 跟基于疲劳程度的睡眠功能模式类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睡眠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基于疲劳程度的睡眠功能模式

王非凡

(江苏省徐州市第三中学,江苏徐州221005)

[摘 要]睡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它的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人的身体接收信息分为可感受信息和不可感受信息两种,它们都会引起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疲劳.虽然不可感受信息产生疲劳不为人们所熟悉,但确实存在.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既存在显性上也存在隐性上.在疲劳度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在更高层次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调节下,就可以进入睡眠状态.

[关键词]睡眠功能;疲劳;信息接收;睡眠条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23

从心理学角度去观察睡眠现象,睡眠是与清醒相对的意识状态,是我们最熟悉的日常活动之一,每个人的生命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无论是人还是动物,在每天24个小时中,都会有睡眠.但睡眠的形式、时间和地点却有所差异.和动物睡眠相比,人类睡眠主要特征为:睡眠多在一定地点(床)上进行,而且要更换衣服.睡眠的个别差异较小,成人需5~9小时,平均需7.5小时.动物包括人为什么要睡眠呢?如果持续数日不睡,会对身心有什么影响呢?这些问题,心理学上迄今并未获得肯定的答案.对于睡眠的功能,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分别是“恢复论”或“保养论”和“演化论”.但是这两种理论似乎都有可取之处,也都有不完善之处.下面就睡眠的功能进行探索.

1信息接收和疲劳程度

1.1信息接收

人的身体接收信息分为可感受信息和不可感受信息两种.可感受信息指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感受到的各种信息,如人的耳朵接收声音,通过听觉系统传入大脑相应区域进行处理所获得的信息.可感受信息又分为外部可感受的信息和内部可感受的信息.外部可感受的信息的感受器位于身体表面,接触各种外部刺激,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这些感觉经过传导进入大脑相应的区域,经过处理形成各种可接受信息.内部可感受的信息的感受器位于身体内部,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的不同状态,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信息.各种可感觉信息的产生都由相应的分析器实现.分析器就是分析刺激的器官,她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和大脑的神经中枢三部分组成.

并非所有信息刺激都会引起感觉,刺激必须达到一定的量,即达到绝对感觉阈限,才会有绝对感受性.低于绝对感觉阈限的刺激所产生的信息为不可感受信息.人体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可感受信息和不可感受信息.可感受信息的刺激形成感觉,不可感受信息的刺激形成不可感受信息.

1.2信息接收引起的疲劳

无论可感受信息还是不可感受信息,只要为信息都会引起身体各组织器官的疲劳,如果这种疲劳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身体一定的反应,这种反应可以是需要休息、睡眠等.因信息接收引起的疲劳称为信息接收疲劳.其最低限度成为疲劳阈限.由于身体接收信息,不同感觉是由不同感觉器官和系统完成的,因而疲劳程度设为P,可以是各种器官组织的疲劳程度线性相加关系,也可以是非线性关系.如果假设是线性关系,则设Pi(i等于1,2,3,…)表示各种器官组织的疲劳程度,如P1表示视觉系统引起的疲劳程度,P2表示听觉系统引起的疲劳程度.则总的疲劳程度P为:P等于Pi.

疲劳程度P的数值包括可感受信息和不可感受信息两种刺激引起的疲劳程度.不可感受信息的刺激也会引起疲劳.例如对于声音刺激引起听觉.声波按频率分类,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称为次声波;频率在20Hz~20kHz的声波称为可听波,即人耳能分辨的声波;频率在20kHz~1GHz的声波称为超声波;频率大于1GHz的声波称为特超声或微波超声.人体内脏固有的振动频率和次声频率相近似(0.01~20赫),倘若外来的次声频率与人体内脏的振动频率相似或相同,就会引起人体内脏的“共振”,使人体产生疲劳,甚至次声频率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躁、耳鸣等症状、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而且还可能破坏大脑神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

再如电磁辐射由低频率到高频率,主要分为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和伽马射线.人眼可接收到的电磁波,称为可见光(波长380~780nm).电磁辐射量与温度有关,通常高于绝对零度的物质或粒子都有电磁辐射,温度越高辐射量越大,但大多不能被肉眼观察到.除光波外,人们也看不见无处不在的电磁波.电磁辐射危害人体的机理主要是热效应、非热效应和积累效应等.热效应是指人体内70%以上是水,水分子受到电磁波辐射后相互摩擦,引起机体升温,从而影响到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工作.非热效应是指人体的器官和组织都存在微弱的电磁场,它们是稳定和有序的,一旦受到外界电磁波的干扰,处于平衡状态的微弱电磁场即遭到破坏,人体正常循环机能会遭受破坏.累积效应是指热效应和非热效应作用于人体后,对人体的伤害尚未来得及自我修复之前再次受到电磁波辐射的话,其伤害程度就会发生累积,久之会成为永久性病态或危及生命.接触电磁辐射会引起身体疲劳.

2基于疲劳程度的睡眠功能模式

2.1睡眠条件

睡眠需要一定的条件,例如达到一定量的疲劳度(疲劳程度简称),需要更高层次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调节.如图1所示.

2.2睡眠条件系统

在疲劳度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更高层次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调节下,就可以进入睡眠状态.

除了信息接收可以产生疲劳,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也可以产生疲劳,疲劳积累达到疲劳阈限,就可能需要睡眠来恢复精力和体力.而信息接收产生疲劳可以归结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中去.

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既存在显性上也存在隐性上.显性上指平常所说的对客观事物空间关系的认识.隐性上指没有达到显性上知觉的知觉阈限,没有形成明显的知觉.这也属于知觉的一部分.

睡眠条件系统组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不一定可以睡眠,有时需要调节系统参与作用,才可以启动睡眠系统.在知觉调节系统之上还有表象、思维等更高级调节系统.

时间知觉可以分为可感知时间知觉和隐性时间知觉.可感知时间知觉就是平常心理学家所说的时间知觉,这种时间知觉具有四种形式: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对时间的预测.隐性时间知觉是人体对于时间的隐性的分辨、确认、估计与预测,还没有达到知觉程度,虽然不明显显示出来,但身体仍然能够隐性地分辨、确认、估计与预测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机体的生理节律.对地球生命而言日出日落,是最熟悉的自然界中的周期现象.正是依据这个现象形成了许多有规律的生活节奏,特别是许多动物形成了不同的睡眠规律.

空间知觉和运动知觉莫不如此.

3结论

信息接收对人类而言可以分为可感受信息和不可感受信息两种,相应地会产生疲劳,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所产生的疲劳一部分.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等又有显性和隐性之分.当疲劳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更高层次的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表象、思维运动等调节下,就可以进入睡眠的启动状态.

参考文献:

张积家.普通心理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非凡,女,江苏徐州人,学生.

睡眠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睡眠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睡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