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免费理论视角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理论视角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在线视频《天籁之战》的用户互动考察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
当前,视觉消费方式已从读图时代走向视频时代,在线视频的观看成为人们消费碎片化闲暇时间的重要方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在线视频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在线观看的人们可以进行实时可感的互动,用户与用户间产生了更为亲密的虚拟情感联动.本文拟对腾讯视频《天籁之战》进行个案分析,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在兰德尔·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框架下,从微观角度探讨在线视频用户的互动行为,阐述用户在线观看的情境互动机制,增进我们对线上世界用户互动的同情理解.
一、《天籁之战》用户的互动仪式分析
人类学家倾向于把仪式看做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其功能在于维护秩序,或者说是为了彰显文化和价值.微观社会学则是把仪式当做微观情境行动的主要形式,把情境作为解释的分析起点.
美国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从微观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仪式链的核心在于情感能量.这里所说的情感能量是持续长期稳定的情感能量.形成持续稳定的情感能量,需要持续的情感连带相勾连,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连带就是互动仪式.与任何仪式发生的条件一样,情感连带也需要通过多种要素建构起来.柯林斯在书中提到互动仪式链的四个组成要素:
1.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聚集同一场所,不管他们是否会特别有意识地关注对方,都能通过身体在场而相互影响;
2. 对局外人设定界限,因此参与者知道谁在参加,而谁被排除在外;
3. 人们将其注意力集中在共同的对象或活动上,并通过相互传达该关注焦点,而彼此知道了关注的焦点;
4. 人们分享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1).
当组成要素形成良好的互动体验,积累到较高程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体验,形成集体兴奋时,互动仪式会形成以下结果:群体团结的产生、形成强烈的个体能量、构建起群体内的社会关系符号、维护群体道德感.更加形象地用模式图来表达是:
(一)虚拟共在:互动仪式发生的起点
《天籁之战》是腾讯视频下的竞技性在线视频节目,属于在线视频网站第一梯队成员,由东方卫视自主原创,在腾讯视频上独家播出.《天籁之战》于2016年10月16日起每周日晚9点档播出,节目共12期.笔者分别在新浪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腾讯视频播放界面进行虚拟田野观察90天.截至观察日期,腾讯视频上首期播放量达8883.1万,点击量最高的一期节目则突破一亿,发送弹幕数达44.5万条,在同期的音乐类节目中,点击量和话题量名列前茅,还被传媒内参评为2016年度最受90后喜爱综艺节目.
作为一档音乐类竞技综艺节目,《天籁之战》有四位常驻歌手嘉宾,组成“天籁替姆”作为节目前面的宣传点,同时在不同的赛段会有新的歌手作为补位嘉宾和守关嘉宾.节目中的比赛、晋级本身就是一种设计出来的仪式,人为地设计产生戏剧性紧张和胜利的情境,其中的赛制和得分规则是为了更好地呈现节目效果,也就是说,其竞争机制是为了提供给观看者更多的产生集体情感的瞬间⑵.
以声画组合方式传播的视频相较于只有声音或只有画面的单一内容,更容易引起观看者的情绪流动.这就不难理解在足球或篮球赛事的直播期间,会有观众愿意熬夜在电视机前等待赛事直播,而每当喜爱的球星输球或赢球时,出现激动地摔东西大爆粗口等行为.不可否认,亲身在场能实现更强烈的情感刺激.但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由于人人都是生活在网络上的一个节点,技术的进步,在线视频的观看嵌入了越来越多的互动渠道,虚拟空间的现场感更容易获得.
人们观看视频从固定的电视观看到电脑观看,移动设备越来越精细化和智能化,用户更能在自我舒适的时间地点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观看虚空.本文在对访谈对象进行访问时,发现16名用户的观看场景基本是独自一人,使用IPAD或者手机等移动端设备进行观看.个人的观看场景让用户更容易融入虚拟时空中,进入到《天籁之战》的观看情境中去.而与此同时,在线视频的多样化线上互动渠道,让用户淡化个人独自观看的孤独感,用户在观看一定时间后会完全融入在线观看的情境,这就是互动仪式的发生起点.尽管用户无法像亲身共在时看到彼此的姿态、眼神和情绪,但虚拟共在的观看,表达渠道的多样化,竞技赛制的流程,同样可以让用户开始互动仪式.
(二)在线直播:情感连带与相互关注的发生
柯林斯认为,相互的关注焦点是仪式运作的关键要素⑶.戈夫曼所说的日常社交的小型互动仪式属于“自然仪式”,在没有正式的定型化程序的情况下建立起了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⑷.而普遍受到认可的典礼程序开展的活动称为“正式仪式”.《天籁之战》节目每周日晚在腾讯视频上进行更新播出,对于追节目的人来说,每周一次的节目更新的观看更像是一种仪式性的观看行为,这可以认为是“自然仪式”的发生.在定期更新的节目播放中,观看直播的用户更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互动仪式的“在场感”.微博用户“彼岸的花花开”表示:“喜欢看直播,刚更新立马看,感觉自己抢占了先机和大家一起观看的感觉⑸.腾讯视频播放界面的弹幕、企鹅饭团、百度贴吧、微博、微信这几大平台的实时交流功能为在线视频观看的用户提供了联结情感的技术支撑.
《天籁之战》节目首期播放前,通过微博向广大网友为歌手征集改编歌曲,这是互动仪式发生的首次情感能量变动.在节目更新前,节目的各大互动平台如微博微信会提前发布信息,微博在节目更新前会提前放送彩排私照,邀请网友来预测本场比赛的胜负结果,微信推文也会在文中详细介绍下场即将比拼的选手及个人歌唱特色等.用户在节目更新前,通过多方位的信息获取,对比赛内容和比赛结果有了自己的个性化期待.所以当节目更新时,用户观看节目直播,其实是对自身在赛前信息期待的一个比照过程,检验比赛的赛点和名次预测,无论是否符合自身期待,都会在观看过程中进行直播的弹幕互动和观看后的网络社区的讨论,引起用户的另一次互动欢腾.而每一次的互动交流,都会引起新一轮的情感能量的增强.
(三)实时交流:作为兴奋机制与反馈强化
在线视频观看的最大特点在于观看者的虚拟在场与实时互动.《天籁之战》的八种节目播放界面互动渠道和四种网络互动渠道,创造了用户不同的互动情境.实时沟通交流的互动将柯林斯所认为的互动仪式的发生机制搬上了网络,作为互动仪式的兴奋机制持续带动用户情感流动.
在用户的观看过程中,弹幕漂浮在屏幕上方,是用户根据此刻的情节和内容所发送的文字评论,与用户产生即时的情感共鸣.弹幕作为兴奋机制持续不断地挑起用户情感,由于它可以在用户观看时实现同步更新,让用户感觉“许多人”都在同我一起观看,同一个情节产生同样的情感,这一互动渠道让用户的情绪反应立马得到反馈.
在弹幕区,分为热门弹幕和普通弹幕,在评论区也分为热门评论和最新短评,热门评论和热门弹幕是在整个区域置顶的言论,这是互动的焦点,被其他用户看到的机会更多,往往热门评论和热门弹幕是点赞和回复最多的.在对《天籁之战》进行观察后,发现在12期节目中,用户发送弹幕的数量与用户发送评论的数量相差巨大,二者同样是以文字的形式对节目进行意见的发布.由此可以认为,用户在《天籁之战》观看的互动中,同步的弹幕发送作为情感的连续反馈.在弹幕列表中,点赞最多的弹幕文字被送上热门弹幕,奠定了观看的情感基调.
同时,播放界面上随内容进度弹出的渠道,让用户可以实时表达自身观点态度,成为共享情绪和达成兴奋的载体.弹幕、等实时交流的互动渠道,在微观情境中,成为在线视频用户的情绪连带工具,保持整期节目观看的情感能量.
二、在线视频《天籁之战》用户情感能量建构
人类的独特特征之一就是在形成社会纽带和建构复杂社会结构时对情感的依赖⑹.情感是互动仪式链中的核心概念,在线视频《天籁之战》的观看中,用户进入到一种共有的虚空互动中,在线联网和互动渠道的多样化将用户带入一场视听“狂欢”的微观情境中.用户在《天籁之战》的在线观看中的情感如何流动,用户如何建构连续统一的情感能量呢?
(一) 情感传播与情境互动
《天籁之战》通过创新的节目形式,吸引用户的仪式参与,营造了一种活泼、的互动氛围,传递了与以往综艺节目不同的情感文化.
《天籁之战》有四位成名歌手作为常驻嘉宾,素人选手可以直接对这四位歌手发起挑战,只有第一轮挑战得到大众评委更多的选票,赢过歌手才能走向下一轮.选手们追求自我的表达和自我实现,用户看重内在社会报酬,一种公平新鲜的情感文化在大众评审中传播开来,蔓延至在线观看的普通用户.《天籁之战》极好地满足了普通人对自我实现的愿望,它为有能力有想法的新人提供了一个温暖的让人振奋的情感舞台.在多少人眼里,明星是遥不可及的存在,一般人只会在屏幕里看到,但在《天籁之战》的节目情境中,普通人不仅可以与明星同台竞技,而且需要战胜他.用户在屏幕之外,观看明星与素人的对战,见证素人的成功,将素人的成功映射到自己身上.普通人与明星并非天差地别,只要有热爱,同样可以成为自己的明星.这种情感流动形成自信的感觉,使普通人觉得自己必不可少和明了自己所处世界的位置.
《天籁之战》的节目形式所营造的独特、平等和自信的互动情境,使得用户在线观看时进入这一互动情境,从而产生同样的情感体验.通过《天籁之战》的互动情境,用户更加明确观看的意义,不是通过节目效果的煽情来挑动用户情感,而是通过整个舞台和节目的氛围,用户更加懂得音乐的意义.
(二)短期情感向长期情感能量转换
在《天籁之战》的在线观看中,用户短期的观看会产生各种情感体验,通过在线观看无处不在的互动连通,也即在线观看的多个互动渠道所搭建的互动场景下,短期的情感向长期稳定的情感能量转换.《天籁之战》用户的情感流动通常有以程:直播的仪式性观看成为相互关注的起点,观看过程中互动渠道如弹幕所营造的虚拟共在观看使用户的情感体验达到,直播观看结束后社区全网络的多平台互动使得情感持续流动,而脱离出在线观看的互动情境后,在线观看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延续到线下的真实生活,成为生活中朋友间聊天的谈资,进一步强化情感能量.
柯林斯认为,无论是短期的情感体验,还是广义长期状态的情感能量,都不是来自冲动大脑的某个特定部分,而是大脑认知与情感功能的全面活动.在《天籁之战》中有用户对节目嘉宾华晨宇的喜爱情感,不仅仅来自于华晨宇本人在《天籁之战》节目中对歌曲精彩的改编和演绎,还来自于用户以前对华晨宇的个人认知,如华晨宇以往的活动表现和荧幕形象,以及观看后在多个互动渠道获取华晨宇信息的综合考量,是个人在线观看的短期情感功能和大脑认知的全面作用.
三、 在线视频用户的互动仪式分层
在互动仪式链中,情感流动处于动态变化中,由于变化不可控,互动会出现分层,即互动中的群体会出现一部分人处于仪式的中心,另一部分人则处于边缘地位.《天籁之战》用户互动中也出现了仪式的分层.
(一)信息控制:实现权力仪式分层
在《天籁之战》的在线观看互动仪式中,通过对信息的控制实现权力分层.这里的信息是指关于《天籁之战》节目内容的信息.节目制作的用户处于互动仪式的中心,他们能掌握整个节目最新的动态和消息,能了解明星嘉宾的各种彩排状况.他们会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发布节目中看不到的现场图片和节目嘉宾的趣事,引起其他普通用户的强烈关注.
参与节目录制的现场观众处于互动仪式的第二层权力中心,他们是最接近节目的一批用户,在节目还未播放时就能得到节目的一系列最新消息,通过他们在现场录制对节目的了解,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或在私下朋友交谈空间进行“剧透”.还有一批属于节目明星的忠实粉丝,通过各种粉丝后援会得到明星的新近动态,在贴吧、微博等深入获取信息,最后反馈到节目的网络互动社区中.通过对这种稀缺资源的控制和不定时放送,处于不同圈层的用户会获得不同的情感能量.例如百度贴吧是由专门的吧主管理,吧主本人会兼顾贴吧的活跃度,会为吧友提供节目的最新信息,同时会删除贴吧中不符合贴吧规则的帖子.越主动贴近节目制作中心的用户,越能掌握节目最新、最多的信息,他们的情感能量会通过稀缺信息的交流得到增强.
(二)《天籁之战》用户互动的地位仪式
互动仪式链中所使用的“地位”一词,是严格限定在属于或不属于的意义上⑺,并非表示所有形式的等级差别的一般术语.地位也是一个连续系统,互动情境中成员和非成员身份的相对性是可以分析的,每一个互动都会产生成员身份地位和权力的效果.
地位维度有三个考察角度,从微观层次上划分的中心/参与的维度、中观层次的社会密度维度和社会多样性维度.互动仪式发生时,处于群体中心的个体更具热情,有着最强的仪式成员身份的效果,而处于群体边缘或刚获得群体身份的人,群体情感缺失,这就是中心/参与维度.社会密度的维度反映的是互动主体身体在场的时间比例,社会多样性维度则体现的是互动群体内部成员世俗身份的多样性.
《天籁之战》节目组和腾讯视频播放平台在整个互动中处于中心地位,节目何时更新由播放平台决定,每一期选手如何挑选,邀请哪位嘉宾出席都由节目组决定,用户一直处于“追随”状态,为了获取更多节目信息,关注节目微博微信、节目组导演的微博,加入百度贴吧互动社区,从低参与度到高参与度,因其活跃程度处于仪式的不同位置.
社会密度越大,越容易引发用户的个人情感,如节目组通过定时发布微博和微信信息,培养节目的忠实用户或自己树立一个社区的信息管理者,在百度贴吧中,就有专门规范和回复用户疑问的“天籁之战小助手”.参与互动的群体越具有同一性,越能够带来群体团结.从社会多样性维度来看,《天籁之战》用户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访谈的16位用户的职业多样,文化层次不一.而在对文字评论的分析中,也能发现具有不同文化水平的言论,有的用户可以从乐理的角度进行专业评析,有的用户以不雅词语宣泄情绪,有的用户礼貌表达观看体验.
(三)用户情感能量分层
通过权力互动和地位互动,个体会获得或失去情感能量.处于权力中心和地位上层的个体,成功地建立起群体身份,处于边缘的群体则会降低情感能量.随着时间推移形成互动仪式链条,上一次的互动成为下一次互动的情感起点,积累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能量.
在《天籁之战》的互动渠道中,无不显现了这一能量分层的现象.在田野观察中发现,新浪微博的用户会在自己的原创微博中加入“天籁之战”的标签,或是节目明星的话题标签.在百度贴吧主题帖都会加上“天籁之战”的标签,在节目用户留言和交流中存在的行话是内部人员才能了解的词语,成为了节目互动群体的隐形准入门槛.节目嘉宾费玉清因其“污名远扬”被封为“老司机”,另一位嘉宾华晨宇对于费玉清表现出一副“迷弟”的姿态,因此得名“小司机”,而华晨宇的粉丝会自称“火星人”或者“ET”.节目嘉宾杨坤因在第九期选中歌曲《舞娘》也被封为最爷们的舞娘.《天籁之战》的四位常驻明星嘉宾组成了“天籁替姆”.节目外的用户对于这些词汇的了解度普遍低于节目用户的深度参与者,因此有时也难以融入节目的讨论,对于互动的仪式感和情感能量有所减少.用户的情感能量通过对节目的思考而形成自身对节目互动情境的参与程度高低,这些信息在节目中并不能完全展现,用户通过全网络其他平台获取信息,形成对华晨宇能力的综合认知.
结语
在线视频《天籁之战》用户通过全网络平台的互动,由虚拟的“身体共在”共享了情感体验,引发情感能量的波动,积累下一轮互动的能量,形成互动仪式的完整链条.但是,要想在互动中积累持续的能量,最终要走向线上线下(O2O)全方位互动,最大限度地拓宽与用户的接触面积.国内在线视频网站一直在探索并创新互动实践,从弹幕这一新的互动方式传入中国以来,各大视频网站都在广泛使用.未来更多的新媒体技术应用到在线视频的互动中,对于用户来说,可能带来类似从VR到MR到AR的视听体验演进.
注释:
⑴⑵⑶⑷⑺兰德尔·柯林斯(美)著,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互动仪式链[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86,99,88,89,169.
⑸访谈对象“彼岸的花花开”,访谈时间2016年12月15日.
⑹乔纳森·特纳(美)著,孙俊才、文军译.情感社会学[M].东方出版社,2009:84.
作者单位分别系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语言工程与计算实验室
责任编辑:黄耀华
理论视角论文范文结:
关于理论视角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理论视角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军事理论论文结尾
2、文学理论论文
3、理论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