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管理相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跟乡绅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社会管理论文范文参考下载,社会管理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乡绅在社会管理中的地位

摘 要:乡绅作为中国乡村社会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其自明朝中期形成后,在乡村治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以往学者对乡绅的不同理解出发,以时间为线,简单梳理了乡绅从明中到民国这段历史,分析了“乡绅之治”的形成环境和功能地位及其逐渐消亡的历史必然.乡绅处在国家与乡村社会之间,既是国家权力在乡村社会中的延伸,又是乡民利益的代表,在一定历史阶段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同时从其消亡中,总结经验,思考当今乡村社会的自治问题.

关键词:乡绅;乡绅职能;社会管理一、何为乡绅

1. 乡绅的含义

从构词的角度看,“乡”不仅指“乡村”,还强调“家乡、故乡”之意.在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极为浓厚的传统社会,本乡本土是非常重要的考量和认可的条件.“绅”的本意是“绅带”,一种古代官员装束.《论语·卫灵公》记载:绅,大带.以带束腰,垂其余以为饰,谓之绅.

2. 乡绅的构成

“乡绅”一词最早在宋代出现,在明代被当做固定用语使用.著名的历史学家傅衣凌在《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对“乡绅”的界定是:既包括在乡的缙绅,也包括在外但仍对家乡基层社会产生影响的官僚;既包括有功名的人,也包括在地方有权有势的无功名的人;国家通过察举、科举、捐纳、捐输等社会流动渠道,将其纳入政权体系,授予官职、功名和各种荣誉.

明朝以前,乡村社会中的士人数量很少且自由度低.明朝中期,士人数量大幅度增加,大量未入仕和退休官员聚集于乡村,并逐渐固定成一个社会阶层.

二、乡绅的社会管理职能

1. 明中至清末,乡绅的发展繁荣期⑴乡绅阶层的形成原因.在国家权利构成方面,乡绅阶层是“国权不下县”的真空产物.乡绅阶层的产生,是国家权力在乡村形成的权力真空的产物.我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县级以下的乡镇,均实行自治,国家权力的触角只能到县一级,无法再向下渗透.马克斯·韦伯在《儒教与道教》中这样表述: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权力的真空、乡村社会的宗族文化和伦理支撑造就了“乡绅”这个阶层.

在县级政权的执行方面,“一人政府”的行政覆盖面为乡绅阶层的出现提供了环境.中国古代的县级地方政府都是县官的“一人政府”,但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县官一人的职能仍然涉及如维护社会稳定、社会治安和风气治理、平均赋役、扶贫、司法审判、弘扬社会精神文明、教育乡民等方方面面.由此可见,州县长官一人担负着公共事物的各个方面.然而其政效考核的依据只有司法和征税两个方面,所以其他公共事务方面必然会出现不作为的现象,乡绅的出现及时补充了地方行政能力的不足.

从乡绅自身的特征来看,乡绅群体一般具有一定的身份和文化特权.乡绅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乡绅要么有现任官职,要么是卸任官员,要么是具有入仕条件的准官员,虽然他们不是封建统治权力的直接代表,但却是乡村社会的头面人物.加之,“读书人”的身份契合中国传统社会的价值取向,所以乡绅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社会规范的解释者和象征.同时,他们还有免除徭役和部分赋税的特权.

从乡村社会环境来看,乡绅与乡民达成了一种“共同理解”.在乡村社会的共同体中,乡绅与乡民达成高于“共识”程度的、紧密的“共同理解”,这种共同理解不是艰难的谈判和妥协,而是不需要建立的、根本性的团结.可以说,它是一种以封建伦理规范为纽带的朝夕相处的情感.长此以往,乡民就形成了绅权在必要时能够与国家权力对抗,成为乡民利益的代言人.

⑵乡绅的社会管理职能.①乡绅是政治的“调节器”.费孝通在《绅权与皇权》中提出中国封建专制政治的特征是“双轨制”,即一条自上而下的政治轨道、一条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乡绅架起了民意上达的自下而上的政治轨道,最高统治者能够得到民间的反馈和意见.这条轨道的通行,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底层民众的不满和愤恨,降低了毁灭性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概率.同时,绅权又能与皇权形成制衡甚至对抗.乡绅在政治上可以和地方官平起平坐,乡绅群体的集体团结可以通过联名等方式反抗州县官,而这种反抗的结果是地方政权的合作.所以乡绅一方面与官僚合作,另一方面也为民请命、保护乡族利益.但此时乡绅属于“非正式权力”,缺乏授权性和合法性.

②乡绅是经济上的“地主”.乡绅的政治地位和等级身份使他们能够获得丰厚的经济利益.明朝乡绅所享受的优免权包括徭役、田赋等,涉及范围广泛.明朝乡绅不仅本人可以免除徭役,而且可以惠及家庭.清朝在徭役上沿袭明代.优免田赋主要是明代,但是清代乡绅在缴纳田赋的时间上也有弹性,可以拖欠.乡绅的经济特权形成了“保护型经济”的乡村经济模式,加强了乡绅与乡民的经济联系.乡民通过“投献”的方式将田地和人身隐寄在乡绅名下,就可以避免更为苛重的国家赋税、逃避徭役.这种做法不仅减少了社会底层乡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强了对乡村经济的控制和支配.

③乡绅是文化教育的“主导者”.因为读书和科举,乡绅在乡村社会享有极高的文化地位,成为乡民价值观的规范者和引导者,主要体现在乡绅负责制定乡约、组织祭祀、实施奖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其角色被神化.此外,地方教育设施的建设和文化人才的培养也主要依赖于乡绅.明清民办教育兴起,学校书院在乡绅们或合办或独办的相互竞争中创办起来.同时,乡绅还负责参与其他地方的文化事业,如编修方志等.

④乡绅是社会公益和社会治安的“管理者”.“一乡之望”的身份使其对社会治安拥有管理权,对族权、神权拥有强大的控制力,并要求乡绅在社会公益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明清两代,乡绅是“社会保障”事业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在修桥铺路、兴修水利、建设并管理社仓和义仓、修建庙宇、主持赈灾和捐资排解乡民纠纷等方面是十分作为的.相对于政府的荒政,地方乡绅在赈灾方面十分主动,如成立赈济组织,并组织和主持赈灾、带头捐资等等,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安宁.

2. 清末民初,乡绅的由盛转衰期⑴形成原因:科举制的废除直接导致功名失去了法律效力,由功名带来的各种特权也随之消失了.科举制的废除直接阻断了乡绅阶层向官僚阶层的上升途径和上升可能,乡绅不再作为官僚阶层的预备役资源存在,因此,乡绅阶层逐渐丧失权威和权力,并走向没落.

新学兴起取代科举后,新学乡绅逐渐增多.其价值观念与乡村社会难以接轨,无法在乡民中得到认同,使得乡绅凭借新文化在乡民中重树权威的愿望落空.

清末新政的实行是对传统的乡村社会环境的挑战和变革.虽然在法律上实现了乡村自治合法化,但新政的实行吸纳了不同的成分,导致了乡绅群体的多元化和复杂性.有学者将中国的“土豪劣绅”归纳为八种人:退任军阀、退职贪官污吏、奉承于帝国主义的买办、在农村上作武断行为的乡董区长团防局长等、官阀、财阀的子孙、教会的牧师与科举的遗孽、盘踞地方的议员学阀、暴富、奸商、盐商、烟贩等.

⑵乡绅的社会管理职能.在政治上,出现乡绅统治模式.1930年《乡镇自治实施法》使得乡绅通知合法化.法条中,对乡村自治事项进行了规定,此时乡村自治组织已被纳入国家官僚体系,权力也得到了扩大.绅权的无序扩张使得乡绅阶层逐渐成为一个自利化集团.权力来源的变更使得乡绅逐渐贴近上层,而弱化了与乡村社会利益的关联.此时的乡绅,疏离了乡村社会,但是仍与国家权力存在距离.同时,乡绅利用国家权力使自身统治“合理化”,在此过程中,绅权逐渐扩大,并开始具备军事基础,与国家下沉行政网发生异化.1904年,多省发生“毁学打绅”事件,其共同原因就是绅权的膨胀.

在经济上,乡绅暴露了贪婪本性.乡村自治不仅没有减轻乡民的苛捐,反而加重了乡民的负担.公共财政和个人财政的混合,对共产的占有和私利化,对地方利益资源的控制和垄断,导致了“土豪劣绅”的出现.他们一般兼管收捐、庙宇、共有土地、共有粮仓,掌控各类农产品市场、集市,出卖公产、谷仓等,横征暴敛,从中牟取私利,达到权力和利益资源的双重垄断,百姓苦不堪言.

3. 新中国时期乡绅阶层的消亡

⑴形成原因.土地改革带来了乡绅文化的崩溃.四五十年代的土地改革,是对乡绅阶层的最后一击.在土改中,有一定土地和资产的乡绅纷纷被批判和镇压,不仅使其在经济地位上下降,物质生活陷入困境,同时也不再受乡民尊敬,反而被唾弃和嘲讽,逐渐失去了文化影响力和精神权威地位.

中国乡村文化的破产最终使乡绅阶层失去了生存土壤.在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战火硝烟中,乡绅不仅是维系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塑造了以伦理道德秩序为准绳的传统文化.当封建文化被现代科学、、开放、平等思想取代后,乡绅阶层就必然消亡了.

⑵乡绅阶层消失的影响.官民关系恶化.乡绅是连接上层和民意的渠道,乡绅阶层的消亡使官民矛盾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乡绅的消失使官员成为地方社会运行的绝对主宰,因为缺少中间的缓冲和桥梁,官民沟通不畅,关系立刻变得紧张,矛盾一触即发.

传统文化地进一步崩溃.乡绅与传统文化共荣共生.乡绅是一群熟谙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既是乡村社会的精神标杆和领袖,同时他们还肩负着家族、宗族发展的使命和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责任.乡绅的消失使传统文化缺少了“布道者”和“仪式感”.

三、结论

乡绅阶层的消亡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乡绅的地位逐渐由“一乡之望”变为“平民之公敌.当腐朽的封建社会被推翻后,乡村社会的一切弊端自然而然地就指向了作为其社会基层的乡绅.乡绅势力的彻底衰败和乡绅治理在整体意义上的消亡发生在农村大革命时期.

为什么乡绅权力在合法化之后,却走向了衰落?原因主要有:一、从政治大环境来说,社会的变动、制度的更替十分频繁,政治环境变幻莫测,难以把握.专制体制的灭亡、科举制被废除、革命成为时代主流,使得乡绅群体更加趋利化.二、乡绅群体的局限性.乡绅群体结构的多元化和复杂化,使得乡绅群体鱼龙混杂,日益痞化.三、乡村自治的合法化,绅权得到无序扩张,与国家和乡民都相脱离.总之,乡绅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改变必然导致乡绅的消亡.

近年来,社会发展呼唤着“新乡绅”的出现,以求在基层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未及之处,如公共产品提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帮助农民脱贫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傅衣凌.中国传统社会:多元的结构[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3): 1-7.[2] 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4):4.[3] 王先明. 乡绅权势消退的历史轨迹——20世纪前期的制度变迁、革命话语与乡绅权力[J].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95-107.[4] 徐继存.中国传统社会的乡绅阶层及其衰落[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5(1):102-107.[5] 徐祖澜.清末民初国家权力与神权关系的历史嬗变——以乡村自治为背景的考察[J].中外法学.2014(3):601-617.(作者单位:燕山大学文法学院)

社会管理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社会管理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社会管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企业管理论文5000字

2、管理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3、财务管理的论文题目

4、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5、和谐社会论文

6、医学教育管理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