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特征相关毕业论文的格式范文 跟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目的、特征和路径方向相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特征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的目的、特征和路径方向

摘 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在纵向变化中,两个文明的协调以历史性、具体性和分阶段性为特点实现“协调与不协调”的循环之路,在横向变化中,两个文明的协调以同时期同阶段为特点实现“辩证、全面、平衡”的动态平衡之路.“两个文明”在历史发展中经历了独自建设到协调发展的优选之路与互相协调与内部协调的应有之路.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行以协调发展之路来实现两者全面可持续的进步.

关键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3-0040-05

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发展提供了又一切实的指导思想,且把协调发展放在发展理念中的重要位置,成为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又一新动力,更是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坚守,而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需要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极大丰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的重要保证.认为只有坚持两手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事业按着正确的道路挺进.面对两个文明发展存在不协调的现实状况,必须以协调发展理念为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坚持协调发展的必行之路.

一、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的与地位

在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要协调发展,要协调出平衡与合力,加强两者发展的整体性.两者各有其特殊内容、特殊地位与特殊规律,就其自身来说,探究两者的协调发展就是是要让物质文明的发展满足精神文明的需要,精神文明的发展适应物质文明的需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仅要互相在“量”与“质”上达到互相适合,即规模与比例上互相协调,性质与功能上互相适应对方要求,还要在发展速度与进程中保持步伐和谐,互相协调追求共同进步与发展.而就其个人角度来说,实现两者协调发展,就是在物质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丰富的基础上,人的素质全面提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力和个性自由而全面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只有发挥合力优势才能保持两者发展的可持续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仅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当物质文明的发展水平与进程高于精神文明发展,或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与速度高于物质文明,都无法真正发挥两者的合力优势,也无法体现高程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水平较高的一方可以为另一方提供帮助,如物质文明优于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时,物质文明可以为精神文明的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精神文明优于物质文明发展水平时,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但更要重视两者在一快一慢、一高一低的发展中一方对另一方的影响,处在“短板”的一方都在某种程度上妨碍另一方的进程与提升.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应马克思主义的要求,是社会主义题中之义.“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直接关乎发展成效.我们党提出协调这一发展理念,旨在补齐发展短板,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只有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生活质量的真正提高,体现社会历史的真正进步.实现协调发展,就是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科学发展,着力形成两个文明发展的平衡结构,把握两者发展的新特征以及加强薄弱领域、增强发展后劲,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协调发展,完成“第一个百年”梦.中国梦是我们的发展方向,围绕中国梦展开的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也是对高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统一的生活的追求,也是对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和谐社会的追求.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聚焦并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实习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需具备一定的物质与精神基础,即物质极大丰富、社会分工消亡,人民的精神世界已经极度丰富、个性达到充分自由的发展.这些可以具体体现在,尽管物质决定意识但不能简单直接就定义为物质文明决定精神文明,但从两者的历史发展与规律看,两个文明对国家兴旺、民族振兴具有重大意义.“精神力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最为深沉厚重的力量.精神文明搞不好,物质文明也要受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要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唤醒民族的深层力量,以高度发达的精神文明引领物质文明高度发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人民幸福,生活质量极大提高,思想文化建设极大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极大提高.在上述的基础上,让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推动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到来.

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一)纵向变化:协调、不协调、可持续

协调发展应具有历史性、具体性和分阶段性,这要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追求整体的协调发展时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作出适时调整,这强调的是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等的影响,使两者发展具有不同步性.而两者的协调发展则是站在总体上与过程上的整体协调,允许不同阶段有不同侧重点.因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沿着协调与不协调主线变化,形成了一个循环变化与前进的协调链.

从整体性进程考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不能单纯的就其论事,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等都是整体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整体文明内部构成要素的协调发展,需要依赖整体文明全面的协调发展,即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整体文明的发展中,若某一子内容或某个要素的单方面发展,造成整体文明发展的不协调,势必反过来会影响子内容或子要素间的协调发展.所以整体文明的发展谢绝片面化,坚决反对文明建设中单方面的搞重点建设.但在整体建设进程中面对出现滞后的文明,允许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支持,最终实现子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整体文明的全面进步,而关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也必然实现.此外,整体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紧密相连.早在90年代,“发展才是硬道理……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要坚持两手抓……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总结国际和国内的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从此经验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概括,认为解放生产力才可以消除两级分化实现最终的共同富裕,这样的论断是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然性的坚持.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考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在某种程度上,物质文明也决定精神文明.而面对经济制度、国家政策、历史传统、西方文化等的影响,两者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有怎样的物质文明就有怎样的精神文明,而社会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复杂性造就了两者发展不同步的复杂性,出现了在较低生产水平与落后的物质文明上建立先进经济制度与较高精神文明,这是精神文明自身独立性决定的,但更离不开经济制度的影响.另一方面,“处理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面对中国当今的飞速发展,仍不能摆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产落后之间的矛盾,在此种矛盾下必须对两者的发展进行妥善处理.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两个文明发展的纵向变化就是在以这种不同步性向同步性、同步性向不同步性协调发展的.

现阶段精神文明的高度发展提供了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同发展的准备基础.在此基础上,两个文明的整体发展态势稳定,说明两个文明的发展在历史进程中追求长期的协调性,允许阶段性的不同步.首先,受历史的复杂性与精神文明自身独立性的影响往往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但是目前物质文明发展已处于较高的程度,精神文明也有了一定的高度,具有了与物质文明同水平发展的准备.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丰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这些增强了理论自信,对精神文明发展大有裨益.其次,文化生活领域中的出现的问题对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敲响了警钟.第一,经济的发展不会使精神必然向上与富足,价值混乱、信仰迷失、道德滑坡等现象使人对美好生活的感受受到影响,对金钱的崇拜与精神的空虚无不使精神文化生活领域出现问题,这对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阻碍.第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建设离不开中华传统美德,文化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都需要坚定的中华文化立场,阻止道德的滑坡和抵御世界文化的激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是离不开传统优秀文化的涵养,这一切都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所以要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为目标,现阶段要抓紧两者协调发展的工作,早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

(二)横向变化:辩证、包容、平衡

协调发展就要即时发现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这强调的是在同一时期或同一阶段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要充分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积极处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协调发展中的矛盾,明晰国内和国际发展的趋势,明辨机遇和挑战,推动两者走向协调发展之路.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就其内涵与形势,从其横向变化上来说,不仅要有辩证、全面的观点,而且要有平衡的观点.提出:“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包括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精神上丧失群众基础,最后也要出问题.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都蕴含着两个文明平衡发展的内涵和要求,因而也就必须在坚持辩证的和全面的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平衡意识作为正确处理两种文明关系的一个新理念来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物质力量与精神理论、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在一定内涵与要求上体现着两个文明的平衡发展.

所谓平衡是一种真实的精神辩证关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一种既平衡又不平衡、既同步又不同步的统一.自建国以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就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我们强调对两个文明之间要运用辩证与全面的观点,现在我们更要用一种平衡哲学思维来对待两者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要抓住平衡与不平衡的矛盾,在两者新的发展高度上促进两者的平衡.协调发展是平衡中含有不平衡,不平衡也含有平衡.同时,不平衡可以转化为平衡,平衡也可以转化为不平衡.总之,平衡与不平衡是一对对立统一的矛盾,协调发展就是按照平衡与不平衡的协调模式进行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物质文明虽然不发达,但全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依然积极健康向上,精神文明的建设高于物质文明,鉴于此一系列经济措施的出台,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恢复和发展生产,提高物质文明发展水平,努力实现与精神文明的协调.

在横向变化中思考两者的不协调现状,即在同一时期内,认识某一方面存在发展的短板问题,以及不同地区间或同一地区内存在的不平衡矛盾.首先,补齐“短板”.响应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当今针对我国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现状,首当其冲的是提高精神文明发展水平.其次,正视区域间或区域内的不平衡问题.这里要注意两个问题,一个是解决不平衡,另一个是允许不平衡,这也是包容哲学思想的体现.某一区域出现“短板”然后去补救是为了实现协调,而在某地区允许暂时出现“短板”是为了实现最终的两者协调做基础,如在整个东西部地区中,允许西部地区重点进行物质文明建设就是以此理论做基础.总之,从整体性上来说,必须持有科学与理性的态度和辩证的平衡思维,建立以协调为核心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机制,推动两者协调发展的目标机制、动力机制、战略机制、领导机制和保障机制.

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路径方向

(一)独自建设到协调发展的优选之路

独自建设到协调发展的优选之路指在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是沿着单独重点建设某一方面到协同建设两方面的行进之路.第一阶段,精神文明水平高于物质文明水平,重在建设物质文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此时的问题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存在着低水平上的不协调.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整体发展良好,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但物质文明存在缺失.主要表现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强烈的阶级觉悟,翻身做主人后的责任感,一厢投入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学知识、讲政治的兴趣浓厚,艰苦奋斗、遵纪守法已然成势.而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着明显缺陷,长时间的工农业生产疏忽导致了非常艰苦的物质生活条件.此时我国的发展重点是重在建设物质文明,加快物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通过互助合作、国家资本主义的方式,加强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改造,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力求物质生产大繁荣.

第二阶段(包括两个时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基本趋于协调和齐力建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物质文明建设有了较大的进展之后,60年代上半期开展了一场广泛深人的学雷锋活动,共产主义精神大发扬,有力地促进了精神文明建设.”这几年人民生活基本安定,社会秩序井然,出现了短暂的盛世太平.而之后的十年内乱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针对这一破坏情况,将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力求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科学、文化和教育事业不松手,时刻堤防精神文明自身发展出现缺失问题,确保精神文明能对物质文明建设起到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对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纪律的宣传,开展各种五讲四美的道德热身活动,以期对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阶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强调对精神文明的发展.在响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号召后,全国重视物质文明的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的建设.面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极大不平衡性,党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强调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各自的重要性,更着重提出精神文明对物质文明的推动作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更是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针的决议》,从精神的高度对精神文明的建设划出了着重号.

第四阶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着重强调了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作为协调发展的重要对象,要紧紧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新形势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要坚持以协调理念为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必须发挥两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应有功能,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既补齐精神文明发展不足的短板,也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改革开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既加厚物质基础又牢筑道德之基,认真搞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创新驱动,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多文化发展成果,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实现中国社会可持续和稳定发展.正确处理两者的发展关系,转变发展理念,使两个文明在“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补齐短板中增强发展后劲,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提升国家软实力,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互相协调与内部协调的应有之路

内部协调与相互协调的应有之路,就是要树立3个正确认识,即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对两者发展的总体趋势有正确的认识,对人类实践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这是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应有之路.

实现内部协调,要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必须注意物质文明自身内部要素的协调、精神文明自身内部要素的协调以及两者关系的协调.从物质文明内部来看,就是以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要义,实现人与自然互相协调,对物质生产力的大力发展要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即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解决物质文明内部的不协调性,实现区域、城乡发展的平衡,从物质文明建设发展中实现平衡;改变物质文明高代价与低收益,高付出与低效益的反差,从物质文明发展的水平提高中实现协调.从精神文明内部来看,就是要保证以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发展为要义,实现人与自我、主观与客观的协调发展.努力提高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系统性与实践的可操作性,改变精神文明发展的滞后性.

实现相互协调,要正确的认识两者发展的总体趋势,理解何谓“协调”.协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时一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过程,也是两者在建设中不顾此失彼的两手抓的客观状态.从两者发展的趋势看是从“不平衡”到“平衡”,“平衡”到“不平衡”的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这种协调是一种有质量的协调,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规律自身决定的,是符合历史趋势的协调.从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小康的目标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要真正做到不偏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对伟大复兴的实现都有各自重要的意义,倾向任何一种文明的建设都会在社会主义发展中造成不可磨灭的损失.两者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受物质文明的推动,新的精神文明再促进新的物质文明发展,而新的物质文明又展示更高程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互相促进的机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一种良性趋势.

实现相互协调,要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和两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必须依赖人们客观合理的需求才能走长远之路,两者的发展与人们活动之间需拥有强力有序的协调机制,以此实现两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人类活动与“我们只有分祈人们活动的结构,分析人们从条各种活动的相互关系,分析人们在从事各种活动时对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需要,才能明确两种文明之间发生着怎样的关系,才能实现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我们只有处理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发展中的关系,才能使它们满足两种文明建设的需要,从而促使两种文明的协调发展”.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也是共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物质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物质生活过度奢靡也不是社会主义.精神万能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与精神力量一起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全提高,伟大复兴中国梦才能早日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意义才真正实现.

注 释:

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J].求是,2017,(02).

林建公,昝瑞礼.的实践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5.

向建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应齐头并进切莫偏废[J].求是,2015,(04).

黄坤明.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N].人民日报,2015-11-12.

倪光辉.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努力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21(001).

翁其银.社会主义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兼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关系[J].东岳论丛,1984,(05):64-70.

吴元梁.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协调发展[J].哲学研究,1982,(12):7-12.

郭建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N].光明日报,2016-04-14.

参考文献:

〔1〕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社.2015-11-03 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103/t20151103_5 20379989.shtml.

〔2〕文献研究室.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1993.

〔3〕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1999.

〔4〕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人民出版社,2003.

〔5〕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人民出版社,2006.

〔6〕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文献出版社,2013.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文选(套装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姜黎梅)

Purpose,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Direc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V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Wang Jiangbo, Dai Gangsh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611731)

Abstra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material civilization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is an important embodiment of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i and the superiority of sociali. In the longitudinal changes in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civilizations in history, specific and phased implementation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ion" circular road features, in the lateral change, coordination of the two civilizations in the same period and stage of implementation of "dialectical, comprehensive and balanced" dynamic balance of road features. I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e "two civilizations" he experienced the road to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rdination of each other. In achieving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in a coordinated way to achieve the comprehensive and sustainable progress of the two.

Keywords: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特征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特征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特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期刊论文的外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