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域文化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跟以副刊为平台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文关于地域文化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以副刊为平台展示地域文化特色和实践

【摘 要】地方党报的文化副刊,应以地方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发展主线、人类发展轨迹为主要内容,以记录、展示地方历史传承与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为传播目的的平台,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历史源头、历史故事、文化人物、社会习俗等产生热爱和自信,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城市文脉文化自信

一张报纸的地域历史文化类栏目,是以一个地方的历史发展脉络、文化发展脉络、人类发展轨迹为主要内容,以记录、展示地方历史传承与人文特色、风土人情为传播目的的栏目.作为地方党报,《十堰日报》2009年起开设《文化视野》专栏,着眼本土文化,深挖历史富矿,梳理文化脉络,延续城市文脉,激发文化自信,不仅提升了报纸品位,还彰显了城市韵味.

推开地域文化对外展示之窗

十堰是一片文化厚土.由于其承东启西、接南达北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十堰地区的文化丰富多彩,在这里,亘古久远的神农文化、底蕴深厚的武当文化、绵延千年的移民文化、荡气回肠的红色文化,还有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文化相互交集,在中华文明的璀璨天空熠熠生辉.作为地方党报,应深入这些本土历史文化富矿,细细挖掘整理,再将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呈现给读者.

2009年10月,十堰日报编辑部收到一位通讯员来稿.稿件中,作者用大量文字和图片讲述以前鲜为人知的十堰境内一条古盐道——“两竹”(湖北竹溪县和竹山县)古盐道的前世今生.在古代乃至新中国成立前,鄂豫一带老百姓的食盐,多数是从今天重庆巫溪大宁盐厂经“两竹”南部一条险峻山道运送出来的,也就是“川盐济楚”.由于运输的多是私盐,途中山高路险,挑工的艰辛难以诉尽,但盐道上的奇闻轶事以前鲜有传播,作者能搜集到这么多的资料并整理成文,其中费的心血可想而知.此前,本土历史文化类新闻,十堰日报虽作过不少报道,但内容和表现形式都很简单.现在收到这篇内容丰富、知识性可读性很强的文化类稿件,若简单处理,未免容易让人产生意犹未尽的感觉.为完整呈现这条古盐道的历史风貌,十堰日报特意开设《文化视野》专栏,拿出整个版面,以《沧桑古道话盐客》为题,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详细讲述了古盐道的沧桑岁月.文章和专栏推出后,反响很好,不少读者大呼“过瘾”,评价说“推开了十堰对外展示历史文化瑰宝的窗户”.一些高校教师、地方文史研究专家也对办好《文化视野》专栏提了不少好的意见,并纷纷为专栏撰稿,为我们办好《文化视野》专栏提供了丰富“货源”.随后,《尹吉甫与<诗经>》《“三言二拍”中的十堰元素》《漫话郧阳绿松石》《丹江口水库下,有沧浪的美丽传说》《流民起义与郧阳抚治两百年》《神农氏炎帝与房陵》《解读明代大修武当山的圣旨》《开国将帅中的武当武术高手》等一大批反映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有深度、可读性强的文章相继见报.

《文化视野》每周一期,每期一版,选题选稿充满家常味、泥土气,小而活,通过对“旧闻”的搜集、整理和传播,用原创作品展示本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对自己居住的这座城市的历史源头、历史故事、历史人物、社会习俗等产生热爱和自信,增强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让《文化视野》真正成为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窗口”和“广场”.

重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展现历史文化积淀,让《文化视野》副刊在不断出新出彩的同时,也吸引和留住了一大批忠实的读者.2017年11月29日,《文化视野》刊登了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袁正洪撰写的《房陵历史文化溯源》一文,引得广大读者纷纷找报纸阅读并收藏.曾在十堰日报社工作了数十年的老报人、现已年过八旬的胡继兰老人看了此文后,写了《一篇宣传十九大精神的好文章》,文中写到:“党的十九大精神,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重视文化传承,重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十堰日报》认真贯彻十九大精神,把文化当作一个重要内容来宣传,以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热情,值得点赞!”

《文化视野》副刊正是秉承着要做地域历史文化挖掘者和宣传者的姿态,在极富地域历史文化特色的“宝库”中细细耕耘,获得了读者的最大认可.

讲好历史故事延续城市文脉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而灵动,为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基因和动力.《文化视野》副刊从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寻找精神文明之根,为文化的传承、创新寻找创造了灵感和源泉,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撑.

历史上,郧阳曾经遍布造纸作坊,但大多呈零星分布,以生产工艺较简单的草纸、火纸为主.一批造纸规模比较大、生产工艺繁琐、技术难度高的皮纸作坊,集中在汉江以南的郧阳区鲍峡镇和胡家营镇交界的石门沟和两河口,而且这些家庭不种地,以造皮纸为业,卖纸买粮.郧阳造纸术,特别是郧阳皮纸术,最初的起源虽无法考证,但工艺特征与历史所记载的东汉蔡伦造纸术一致,可以确定是蔡伦造纸术的继承.

2012年3月30日,《十堰日报》整版刊发了《郧阳皮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一文,作者黄忠富以古代造纸术为线索,对郧阳皮纸的悠久历史、文化特征、生产工艺等进行了深入论证和阐述,在追寻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中国文化印记基础上,对郧阳皮纸作了一次有意义的文化挖掘,读后让人耳目一新.

丰富的历史文化,只有经过亲身去触摸和感受,通过和历史深度对话,用“在现场”的感受,才能真正领悟其内涵.这一点,《十堰日报》用实例予以了证明.2012年6月,十堰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理解题节选了《郧阳皮纸: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一文的内容,要求考生根据节选内容谈谈自己对地方传统文化保护的意见和建议(阅读理解题20分),让广大考生震撼于这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了重新发现十堰特色历史文化之美的欣喜感和自豪感.这种珠联璧合的做法,给人以独树一帜的新颖之感,对于引导 读者认识十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热爱它,品味它,进而自觉地保护它,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十堰是一本书,《文化视野》副刊刊登的文化探源类文章《郧阳“肉码字”新说》《汉江中段的茶马古道》《郧阳,明清时期的特区》《谁是千年武当山最早的修道者》,红色记忆作品《红三军转战武当,贺龙“约法三章”》《贺龙与武当道总的革命情谊》《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的十堰人》等,无一不透着十堰厚重的地域历史文化.这些围绕城市发展、踏着时代节拍而进行的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宣传,有效传承和延续了城市文脉,体现了地方党报副刊所具有的责任担当.

多角度展现厚重的文化记忆

让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以图文并茂、灵活多样的形式见于报端,这对于十堰当地受众来说,不但会感到十分亲切,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对于外地受众来说,这不仅会让他们感到新鲜,而且还是了解十堰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有效途径.

2017年1月,《文化视野》副刊再度改版,以总体策划的思路,对十堰历史文化进行整体策划性表达.从开设的“历史长河”“传说故事”“民间宝藏”“地域风情”等固定栏目可以看出,《文化视野》副刊有意识地把纷繁复杂的十堰历史文化通过特色分类来进行表达,多角度展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本地文化元素,让源远流长的地域历史文化鲜活地呈现在党报的副刊版面上.比如,2017年1月4日《文化视野》副刊,用3/4版的篇幅刊发了《老郧阳文化习俗探源》一文,对老郧阳花鼓戏、凤凰灯舞、代诗歌、曲剧、豫剧、二棚子戏、打锣鼓等具有鄂豫陕渝四省(市)边沿风情特色的民间艺术进行了源头全景式挖掘,把老郧阳文化习俗相关知识有机串联起来,让读者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了解:再用1/4版的篇幅,分别刊发传说故事《桃花湖的传说》、民间宝藏《黑皮陶》、地域风情《十堰地名由来》,并巧妙使用“印章”做栏目区分.通过凸显“内容为王,细节出彩”的版面策划理念,让《文化视野》副刊内容丰富、形式活泼.

地域特色历史文化的挖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源头在哪里?特色是什么?代表人物是谁?每一项都是一个大题目、一篇大文章,除了要有整体策划思路之外,还必须对城市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进行分别包装和表达.在这方面,《文化视野》副刊将版面内容定位为立足历史,兼顾人文,以地域为龙头,以人物为抓手,以故事为线索,充分展示十堰大文化内涵.

十堰本土作家黄忠富在其著作《万历郧阳兵变始末》中详细描述了发生在明万历十五年的郧阳兵变事件.为把这个极具特色的地域历史文化挖掘和表达好,《文化视野》副刊“传说故事”栏目分四个章节分期对郧阳兵变起因、兵变平定过程等进行了深入解读,让这一历史故事得到了系统展现.

为确保副刊版面的深度、厚度、丰富度,以及赖以生存的原动力,《文化视野》副刊的编辑积极与十堰本土作家建立长期紧密合作关系,对十堰地域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如十堰本土作家华赋桂的《堵河文化源流考》、凌智民的《楚昭王与十堰》、陈新永的《历史名镇安阳口》、孟正圣的《秦巴文化的起源与传承》等文章,既让《文化视野》副刊内咨贴近读者、吸引读者,也增强了《文化视野》副刊的亲和力、影响力.

(十堰日报社)

地域文化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地域文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地域文化方面论文范文。

1、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2、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3、企业文化期刊

4、中国文化论文

5、企业文化杂志社

6、企业文化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