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是一篇教师美术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略论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策略
摘 要:美术是小学开设六年的学科,同时因为美术素养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用途,美术素养的培养在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养成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多的精力投入,这与极短的大学美术学科教学时间不匹配,构成了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矛盾焦点.在全科教师的美术素养培养过程中,落实“以形、色为主干,线造型贯穿始终”的策略,即抓住“线造型”这条主线并贯穿在美术课程内容的教学中,以“形、色”为两翼重点展开.在进行美术基础能力训练的同时,在相关教学中强调对美术学科基础性、典型性、原理性知识的理解和相关技能的掌握,从而使职前小学全科教师获得胜任小学美术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美术素养.
关键词:职前培养;农村小学;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7)06003710
一、教育改革背景下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小学全科教师教育的现状
由于最近三十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迅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群体迅速扩大,而其子女往往留守农村上学,由老人照顾.同时,由于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低,优秀教师流失严重,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师资水平差,教师的学科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尤其是以美术为代表的语文数学学科之外的学科,能够胜任专业教学的教师尤其缺乏.这一问题在最近十年来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过程中表现得更加突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在要求教育公平的社会背景下,政府和教育部门都在极力推动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寻求此难题的方法.
以重庆地区为例,重庆是西部典型的“大城市大农村”社会格局,教育发展也极其不平衡.尤其是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很多乡村学校的规模小、教师缺乏,学科专业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非常突出.地处西部的较为特殊的背景从两方面推动了重庆市的小学师资培养模式改革.一方面是城市中心地区较为先进的小学教育和广大农村地区的小学教育水平差距极大,教育发展不均衡突出,其不平衡的关键除了硬件设施的差距,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极大差异.近年硬件设施的投入已经部分改善了农村地区的教学条件,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几十年积累的差距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另一方面是目前受高考指挥棒制约,小学也已形成过细的学科划分,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同时偏颇的学科教学造成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欠缺.为解决这一矛盾,优化农村教师结构,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根据《关于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3〕101号)精神,从2013年起,以重庆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为项目承担单位,面向全市招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700名,2014年重庆招收1 100名,2015年计划招收1 600名.从2016年开始,重庆市教委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决定每年招收2 000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2015年6月1日,经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国务院发布“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突出“卓越”“乡村”“全科”三个关键词,并指出其重要意义:“发展乡村教育,帮助乡村孩子学习成才,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必须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重庆市及全国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二)小学教育综合化改革对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要求
目前,小学教育综合化改革已经成为共识.关于课程整合问题,国家教育部早在2001年6月8日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就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小学教育改革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研究,借鉴欧美教育模式,逐渐厘清了小学教育的改革方向是提高课程的综合性,减少课程类别区分,增加学生活动和实践学习时间.但如何整合课程,提高效率,既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教育目标,同时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焦点.2012年2月10日,《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颁布也对教师的全方位、多学科教育教学能力的综合化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第(六)部分“学科知识”中提出:“适应小学综合性教学的要求,了解多学科知识”,“掌握所教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与方法”,“了解所教学科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了解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第(八)部分“通识性知识”第35条明确提出小学教师应当“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由于美术是小学的一门重要课程,所以,作为小学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美术素养以胜任小学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并且应当具有把这种素养运用到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中去的能力,以适应综合性教学改革的需要.
目前,在小学教育课程改革整合实践中走在全国前列的有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小学,其将小学所有十几门课程整合为阅读与生活、数学与实践、科学与技术、艺术与审美、运动与健康五类课程,上午长短课结合,主要进行国家课程的整合教学,下午则分段设置自由选修活动.这种整合受到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与教材发展中心负责人田慧生的肯定.谢家湾小学课程整合的实践经验体现出符合教师个性的多学科综合能力在课程教学整合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因此,教师因素已经成为教育均衡发展和当前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关键.但目前在任的多数农村教师不能胜任这种综合性课程的教学成为推进改革的最大阻力.重庆市目前开展的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就是针对此问题提出的一种解决办法.美术学科作为小学的一门开课六年的学科,其本身的教学以及与其他学科渗透整合的前提是具有实施这门课程教学的能力和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的美术素养是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三)美术素养培养在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的意义
由于美术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美术素养在小学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和广泛用途,美术素养培养在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加以特别的关注和重视.这主要体现在这几方面:第一,胜任小学美术课程教学的需要,具备进行小学美术相关内容教学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特别是美术范畴(美术表现与鉴赏)的修养,形成良好的审美素养,为在小学课程综合化改革中渗透整合相关知识内容提供基础性的知识能力和修养;第三,基本的美术设计、美术创作与表现技能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和现代美术应用设计能力,如平面设计、版式设计、装饰设计、儿童美术作品创作指导能力、儿童手工制作等,并在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加以灵活应用,以美化教学环境,艺术化教学手段和过程,促进视觉美的感受,渗透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情感认同,提升教学效率.
美术教育是对小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个性与人格的极为重要的手段.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小学分科教育模式形成的对语文、数学的倾向性重视,使小学包括美术课在内的其他艺术学科长期不被重视,能胜任美术学科教学的教师非常缺乏,甚至课时被所谓主科占用而得不到保证,是目前大多数小学尤其是师资不足的农村小学的痼疾.在以重庆为代表的西部边远村镇及农村地区,能够胜任小学美术教学的师资质量和数量不足尤其明显.美术学科是小学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课程开设贯穿小学教育六年.因此,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的培养对提升教师的美术素质,完善其艺术素质,胜任小学美术教学,优化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促进农村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及适应目前小学教育综合化改革的要求具有重要作用.
二、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全科特质与美术素养培养的结构性矛盾
(一)全科体系下的美术课程
从全科教师的培养目标来看,其应当胜任小学相应学科的教学和教育活动,“全”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从目前小学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现代知识发展形成学科分化、细化,新学科不断涌现,反映在小学的课程类别也相应逐渐增加.目前我国小学开设的学科门类已经达到十几个科目,碎片化现象十分严重.并且从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发展趋势看,还有进一步分化的趋势.为适应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教学,从目前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制定实施的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小学教育(全科教师)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由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教务处于2015年6月25日发布.看,内容较为庞大,涵盖了小学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教学法,主要分为文科、理科、艺术模块三大类:文科包含汉语言文学、哲学社会、英语、道德、法律课程等;理科包含数学、科学、计算机等课程;艺术包含音乐、美术、体育、舞蹈等课程.培养方案还包括教育部规定的大学常规通识课程,以及重要的教师教育相关课程、独立实践环节等.其中必修的教师教育课程加上选修课程达576学时,占学分比例达20%;独立实践环节属于“3+1培养模式中”的“1”的教育见习实习,主要由区县教师进修学院和小学合作实施,总计约32周,几乎占用第四年级1年的时间.因此,从对应小学开设的各个具体课程类别看,与分科教育的学科(如小学教育专业的中文、数学)专业相比,除了教师教育通识课程和一般通识课程基本一致,由于总课时量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全科状态下各专业课程的课时与分科教育相比较被严重压缩,深度与广度相应减少很多.从最新一版重庆师范大学制定的全科教师培养方案统计看,美术学科(包含选修和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仅仅314学时,而5门全体学生必修的美术技能课程学分仅占整体学分的7.5%.从实际开课情况看,除去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在前三年的大学学习期间,6个学期平均开课一般为每学期每周两节,16周共32学时,只有在第五、六学期可以在选修课程中增加一门美术技能课程,这种选修课不是全部学生必修,而仅为有兴趣的学生自主选择.
(二)小学美术教学对全科教师提出的美术素养要求
2001年7月1日教育部制定颁发《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下文简称《标准》),确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内容标准为:“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并简要阐述其关系:“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内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考虑到这一阶段学生年龄和身心发展的极大差异,将学生以身心发展水平相近的两个年级为一个学段,分为4个学段,含一个初中学段(7-9年级),小学阶段实际分为3个学段,并按学段(典型的学生年龄特征)给出了内容标准(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建议.该《标准》同时指出:“本标准的四个学习领域,在比例上不作具体的规定,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标准是一个指导性和框架性的意见,各地区可以因地制宜自行安排,是一种适应当代美术多元化发展方向和鼓励地域差异特色的国家课程架构.
从教学实际看,小学美术教学涵盖的教学内容应该为教师所熟练掌握,并且应该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认识理解,教师应该能够较好地完成相关教学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标.从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使用的教材看,由于目前全国不再使用统一的美术教材,而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这个统一标准,各地自行决定采用什么版本的教材,也可以自行编订符合标准的校本教材.目前重庆各地涉及全科教师培养的区县各小学所使用的美术教材也不相同,当前采用比较多的小学美术课程教材主要有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几个版本.由此可以看出,对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需求的分析不仅应当观察该地区目前所使用的小学美术教材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更应该从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出发,去审视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的美术素养需求.
如果把《标准》按其指导思想划分的4个学习领域和4个学段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做一个同时比较(见表1、表2),观察其涉及的美术学科相关内容,就可以明确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基本需求.
分析上面的表1和表2,结合《标准》中对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个维度的设定,可以看出每一学段的“目标”“学习活动建议”“评价要点”就是对4个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以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比较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特点,为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和美术素养的形成这一目标服务,重在过程.而美术相关的价值观通过知识学习、技能活动、评价建议的引导,逐渐内化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比《标准》中“造型·表现”(表1)和“设计·应用”(表2)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可以从《标准》的4个学习领域的总目标(表3)对比分析职前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所需要达到的主要美术知识和相关技能要求.从表1和表2可以看到,《标准》对小学美术课程的“学习活动”教学建议范围较为宽广,反映了近年美术学科及美术教育理念的发展,涉及的相关知识技能几乎涵盖了所有的美术领域,包括绘画表现(写生、线描、色彩画、素描、中国画、版画等)、泥塑、应用设计、工艺制作、视觉传达设计、传统美术、美术史、名作赏析等.既然《标准》提出小学美术课程应该达到4个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那么作为即将开展此类课程教学的小学教师,掌握的美术知识和能力的范围首先就应该涵盖此目标的范畴,而作为“授人以渔”的教师,其在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技能的养成上,就应具有从事此目标范围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综合上述两方面的论述可以看到,对小学全科教师个人来说,大学教学计划仅仅安排三百多学时的美术课程学习,却要掌握如此丰富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内容,任何一个经过美术专业学习和从事过美术教学的人都会认为其难度过高.小学全科教师需要在这么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这些美术学科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并养成美术技能,其时间、精力的投入都不能得到保证,因为他们还有其他全系列的小学教育相关课程需要学习.从正在重庆师范大学学习的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看,招收的是参加统一高考后入学的学生,除了极少数的学生,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几乎从初中开始就从未认真学习过美术,可以说这些学生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水平几乎等同于小学生.因此,为了达到《标准》所要求的从事小学美术教学所须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知识的掌握和技能养成就需要较长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这与其极短暂的大学美术学科教学时间不匹配,构成了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矛盾焦点,这种结构性的矛盾是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中美术学科教学亟须解决的问题.
三、全科背景下的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素养培养的策略思考
从《标准》可以看出,小学阶段的美术学习,需要通过4个学习领域的学习,达到小学美术课程的总目标(图1).小学全科教师为适应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其在大学培养过程中所应该达到的目标之一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为达到这一目标,对应《标准》中4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建议,相应地,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应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目标也应当包含大体一致的内容构成(图2),其美术知识能力构成应该在这一个范围内达到“授人以渔”的要求.
为了解决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学科学习时间较少与学习内容繁重、繁杂的矛盾,需要一种高效的美术学习策略来尽量完成这一任务.这需要对《标准》所要求的美术知识技能体系的深入理解,并结合美术学习的规律来科学安排.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足以胜任小学美术教学的相关知识技能就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需要梳理出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在大学4年学习(实际教学时间为3年)中应当掌握的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找出并确定其关键能力,加以强化训练,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并使其能举一反三,能通过这种知识和能力的掌握,提升学习其他美术技能的效率.
图1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图2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应掌握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技能
从图1可以看出,小学美术课程4个学习领域是达到小学美术课程总目标的手段,小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和审美观念的形成主要是通过“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来进行的,而“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侧重养成情感态度和全面的人文素养.从《标准》的学习活动内容的建议中(表1、表2)可以了解,“欣赏·评述”不仅仅是对美术史和名家名作的赏析,更多的是对同龄人和自己的作品(包括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作品)的评价;“综合·探索”是认识美术与其他学科,与自然、社会、科学等的联系,体现一种综合性学习的理念,不割裂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培养一种综合性的人文素养和一种全局观念.所以,“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的教学主要在于知识理念,较为容易理解掌握,不构成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学习的难点,可以穿插在平时的不同课程内容中学习,并在“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这门课程中加以总结.对职前小学全科教师来说,教师教育课程的大量学习使他们对小学美术教学的理解不会有太大的难度,其对小学美术教学活动的掌握可以在大学开设的“小学美术课程与教学”课程中得到解决.对他们来说,通过文字资料的学习,掌握达到从事小学美术教学要求的美术知识是比较容易的,相关的知识即使在有限的大学课堂上不能全面深入学习,但只要其具备了对美术的基本感受和理解,教学中需要的资料也可以从现在方便的多样化途径(如搜索引擎、网络百科、美术展览馆和博物馆网站、专业美术网站、专业书籍)获得.但“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教学所需要的技能的掌握和养成却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才有一定效果,如果不能掌握足以胜任教学的美术技能,其教学的质量将不能得到保证,对学生的美术技能的指导不仅缺乏说服力,也会由于相关美术技能的不足无法有效指导学生学习.
从《标准》中对小学全科教师美术技能的要求看,从事小学美术教学所需要掌握的美术技能是较为广泛的,主要体现在两大类别,反映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大学习领域中.对一个合格的小学美术教师来说,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两大主要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主要是美术相关技能的学习掌握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独特的规律.与分科教育方式的小学美术教育专业比较,分科教育其较充裕的时间可以进行较多的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可以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胜任小学美术教学是有富余的.但对需要担负小学美术教学任务的小学全科教师来说,其知识技能要求却应当以够用来把握,各方面的条件都不能要求其达到分科教育的专业技能高度.
从美术学习的一般过程和规律看,“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构成了美术学习的两大主要领域,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和核心,这种课程对美术的视觉性特征和规律的学习是关键.对这些视觉艺术基本规律掌握的情况直接决定了学生的美术潜能和审美认识深度,对其他美术领域的学习也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而掌握了这些规律,对其他繁多的美术门类的理解和学习就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从图1可以看到,小学美术课程内容“造型·表现”所包含的主要是儿童色彩画、线描画、版画、中国画、素描、写生、立体造型、动漫、计算机绘画等,虽然看起来类别繁多,但都是属于美术学科,其视觉性的特点决定了职前小学全科教师该如何进行学习内容的取舍和高效学习,来掌握相关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只要通过恰当设计学科的知识和技能体系,把握住其视觉性的特点,掌握基础性的技能和原理,就能高效地学习相关美术学科.笔者在长期的美术教学中发现一种现象,就是对美术基本原理和技能掌握理解较好的学生,在任何一个美术领域的学习中都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即使是一些陌生的美术门类,也能通过掌握本类美术特点后快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在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的美术教学中,不能面面俱到地简单覆盖所有《标准》提到的美术类别,把每个类别都单独开设课程进行碎片化的学习,而是应该强调核心美术能力的养成,抓住重点,对重点内容和技能的教学不放松,不打折扣地要求学生掌握良好的专业知识并养成技能.而非重点的内容可以点到为止,以宽泛的了解学习为主,节省出大量的时间用于关键美术能力的学习.从图2可以看出,实际上对全科教师能力的培养主要在“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这两大块,其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就是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学习的重点.“造型·表现”主要是绘画表现能力,关键在于形状造型和绘画色彩表现.“设计·应用”主要在于设计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理念的学习,主要包含视觉传达设计和应用设计两部分.对这两个基本体系的较为系统的学习是很必要的,是胜任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能力.
从笔者长期的美术教学经验来看,“造型·表现”是对视觉艺术基本原理和绘画造型基本表现能力的学习.有长期美术教学经验的教师都清楚,学生对这些美术基本原理的理解、基本技能的掌握,有较高的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长度和训练数量.“设计·应用”的学习需要对基础的设计方法、规律和图形设计处理能力进行全面学习,难度不高,主要是知识点较多,需要掌握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较多,需要较长的时间.无论是“造型·表现”,还是“设计·应用”,其视觉性特点决定了其共同的核心的规律是美术的基本形式原理,如对比、变化、统一、比例、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这是底层的美术原理,是所有与视觉有关的艺术门类的共同规律.不同视觉元素(如点、线、面、明暗、色彩、肌理等)对形式原理的应用目的的不同形成了“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主要的美术样式和类别,这两大不同学习内容也代表了美术的两大主要领域.因此,学习这两大领域的原理性、基础性、典型性的知识和技能就成为了设计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共同核心,使其能高效地学习相关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以胜任小学美术教学.掌握了这些原理性、基础性、典型性的知识和技能,就能很好地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习其他美术内容就会比较轻松高效.
对应图2的职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中的“造型·表现”要求,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开设的美术课程有“绘画基础Ⅰ、Ⅱ、Ⅲ”,分3个阶段放在3个学期,每周两节课,共96学时;对应“设计·应用”的培养目标,在两个学期分别开设“校园应用美术Ⅰ、Ⅱ”,每周两节课共64学时,这些课程构成了对职前小学全科教师进行美术技能训练和美术基础知识教学的主要场所.从具体内容看,“绘画基础”的3个阶段对应了素描基础、色彩绘画基础、中国画基础这3个绘画基础学科,这3门学科仅仅每周两节课,每学期开设16周.在这么有限的时间里面,当然不可能系统全面深入地学习这个绘画类别.因为从《标准》的学习活动建议来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写实、明暗、造型类的能力对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说,并不能达到,只有在5、6年级才有所涉及,并且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是作为一个基本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并不要求达到多么高的写实素描水平.从《标准》中对小学美术色彩写生、色彩表现的教学建议和小学美术教学实践来看,小学美术色彩写生与色彩表现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符合儿童造型特点的趣味性、表现性写生,对于难度更高的写实色彩造型,没有明确要求.因此,在长期的分科美术教育专业训练中占主导地位的写实素描和写实色彩教学,不应该成为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教学的重点,一方面是这点教学时间根本无法完成这类训练,另一方面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基本不需要.
在这5学期的课程内容教学中要达到掌握这些原理性、基础性、典型性的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就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策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根据美术学科视觉性的特点和小学全科教师的美术教学需求,笔者确定了在这几门课程中实施一条清晰的教学训练策略,前后衔接,避免碎片化,使其能够达到胜任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能力要求.笔者把这种教学策略总结为“以形、色为主干,线造型贯穿始终”,就是在绘画基础和校园应用美术这几门课程共5学期的教学中及在每种美术类别的教学中,突出对美术基本原理的掌握,在掌握相关美术门类知识的同时,每门课程都贯穿相似而逐渐深化的线造型技能训练,以持续较长时间的训练,完成对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关键技能——“色彩表现、形状造型、线造型”能力的训练,使其美术素养达到胜任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下面分别对如何通过相应的课程训练内容构建这三方面的美术素养作一个简单解读.
首先是“色彩表现”能力的构建.对色彩的学习包括了色彩基本知识和色彩运用表现能力.色彩的表现能力包括“视觉传达色彩”和“绘画色彩”这两方面能力的养成.绘画色彩的能力训练放在“绘画基础Ⅱ”的课程内容中,应当达到准确认识不同的色彩,学会分辨色彩类别,建立色彩分类的系统认识,理解色彩的基本属性(色相、明度、彩度等),具有能快速判断和用颜料调和出所需要的色彩的能力.从美术知识上来说,需要对光与色的关系、环境色规律、色彩属性有较好的认识理解.在“绘画基础Ⅲ”中通过对中国画的色彩学习,加强对传统色彩的理解,并将以上科学性较强的色彩基本规律结合起来学习,强化对表现性绘画色彩的理解.前面的论述已经明确了小学全科教师不需要写实色彩绘画能力的大量训练,仅仅有一些了解和少量体验性课时的学习就可以了,这个内容的学习主要以名家作品欣赏的形式来解决.“视觉传达色彩”的能力养成放在“校园应用美术Ⅰ、Ⅱ”的课程内容中训练,主要是色彩构成知识和色彩设计表现、应用能力的训练,如色彩属性的应用、色彩的对比与协调(同种色、类似色、对比色、补色、冷暖)、色调、色彩的心理、色彩表现、设计色彩等色彩能力的养成.
其次是“形状造型”和“线造型”能力的构建.不管是为了能够指导儿童绘画,还是从小学全科教师自身的绘画表现能力需要达到的目标来说,如前面所论述,小学全科教师所掌握的表现技法不需要非常深入的明暗立体写实素描和写实色彩表现能力,表现的内容题材也不需要进入高度写实的表现.因此,小学全科教师所需要具有的绘画表现能力就应该是较为平面化以及表现性的绘画能力,这也符合指导儿童绘画的要求.所谓“形状造型”就是在造型的准确性上,强调对对象轮廓和结构的研究,以平面为主,不以明暗体积(这是分科美术教育的研究重点)为研究重点,在绘画表现手段上具体体现为以研究线条造型、平面形状为主的平面化造型方式.虽然弱化了明暗体积,但在平面造型的准确性上应该有较高的要求,这是美术的一个基本能力,并且是通过3年不同课程的连续训练能够达到的.因此,无论是在绘画基础课涉及的透视作图、结构素描、中国画白描与工笔、写意中国画造型、色彩绘画基础、简笔画等具体课程内容,还是校园应用美术课程中涉及的图案造型和表现的学习、色彩构成的基本训练,都应该贯穿对平面造型准确性以及表现性的训练.这种平面造型准确性,就是对对象轮廓、外形的细致观察和准确表现,其实质就是对线条表现力的训练和研究,落实为“线造型”能力.平面的“形状造型”其轮廓正好是线条表现.而“线造型”的内涵更为丰富,包含线条的粗细、曲直的变化,以及不同线型的美学特征、线条的节奏韵律和组合变化等.正如林若熹教授在探究传统中国画线条艺术时所提出的:“线是所有古文明的共性……希腊雕塑的立体是线游走于体面的线性的表现,而中国画平面是线质化与画面的弧线表达;立体是面与面连接成线条,平面是线条分割出的面.”[1]5因此,线造型是贯穿人类艺术史的终极造型手段.而“中国绘画被称为线条的艺术,线条担当着中国画的工笔写意两极运行的任务”,而“白描画是中国画线的最高形式”[1]23.“弧线与圆线:直线经修炼与锻造使之成为弧线,弧线完美化便成为圆线.中庸之道是天道、人道的弧线,图式的线化符合天道人道.”[1]5“线”所具有的丰富、强烈、天然的表现力,与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对线的理解具有统一性,因此,对线条表现力的研究与强调都应该是对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美术基础能力训练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在不同课程内容上贯穿始终的“线造型”训练,并做到前后衔接、渐次深入的持续技法训练,在小学全科教师3年的职前学习时间内能够达到较高水平的“线造型”能力,这种能力正是胜任小学美术教学的关键美术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提出在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的美术素养培养教学中,落实“以形、色为主干,线造型贯穿始终”的策略,抓住“线造型”这一主线,贯穿大学3年的美术课程教学始终,同时以“形、色”为两翼,强调“色彩造型”和“形状造型”能力,在进行美术基础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在不同课程内容的教学中强调对美术基础性、原理性因素的理解,逐渐形成基础的美术能力,达到能够“授人以渔”的目标.也就是在职前小学全科教师约3年的美术基础教学中以“色彩造型”和“形状造型”为主干,通过贯穿始终的“线造型”能力的持续训练,使职前小学全科教师获得综合了“形状造型”和“色彩造型”能力的“线造型”能力这一美术基础能力,进而获得胜任小学美术教学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的教学所需要的关键美术能力.
参考文献:
[1]林若熹中国画线意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教师美术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教师美术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教师美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
1、教师论文网
2、教师杂志
3、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5、少儿美术期刊
6、关于美术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