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从严治党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与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领导干部敬畏感的三重维度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本论文为您写从严治党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全面从严治党背景下领导干部敬畏感的三重维度

熊小伟

(安阳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732)

摘 要:领导干部敬畏感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内在统一性,培养领导干部敬畏感既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更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拓展和延伸.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目标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核心要义是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队伍,关键是要培育领导干部对权力应有的敬畏感.领导干部敬畏感以“敬畏自觉”为底色,是领导干部安身立命之本、科学执政的逻辑起点,也是维系现代社会价值秩序的重要保证.领导干部敬畏感以“敬畏权力”为本色,需要正确处理用权和为民的关系、用权和尊“道”的关系、用权和担责的关系、用权和守法的关系.

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领导干部;敬畏感;敬畏权力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8)04-0008-0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研究”(17BKS044)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熊小伟(1972-),男,河南夏邑人,安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党建及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先进性的体现.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伟大梦想,必须建设伟大工程.”“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领导干部敬畏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是其实践科学执政的逻辑起点,也是维系现代社会价值秩序的重要保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核心要义是要教育和管理好干部队伍,关键是培育领导干部对权力的敬畏自觉.

一、全面从严治党与领导干部敬畏感的关联维度

领导干部敬畏感与全面从严治党具有内在统一性.培养领导干部敬畏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拓展和延伸.全面从严治党的现实目标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培育领导干部对权力应有的敬畏感.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党的纪律,强化党内监督,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

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面对党情、国情和世情的深刻变化,始终以自我革命的政治勇气,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致力解决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

1.全面从严治党,现实目标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2014年10月8日,第一次提出“全面推进从严治党”,阐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八个基本要求.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目标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十八大以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鲜明的特点就是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狠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改进党风政风,优化净化政治生态,营造廉洁从政的良好环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对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提出了全面要求.政治生态,就是政治行为的环境系统,指的是某个国家(地区)政治生活与政治活动的环境、氛围和条件.政治生态污浊,从政环境就恶劣;政治生态清明,从政环境就优良.

2.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核心要义是从严从实管好干部队伍.我们党是一个有着8900多万名党员、440多万个党组织的党,是一个在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兴衰安危.指出:“如果管党不力、治党不严,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党内突出问题得不到解决,那我们党迟早会失去执政资格,不可避免被历史淘汰.”[2]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从严治党管党.“正确的路线形成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3]伟大斗争和伟大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队伍.干部队伍清正是优化政治生态的重要任务和重要标准.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前提是从严教育培养领导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指出,要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抓住“关键少数”.总书记每次提及优化政治生态问题,都非常强调要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牛鼻子”.

3.教育管理好干部队伍,关键是要培养领导干部对权力的敬畏感.“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必须既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4]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纪律教育,强化纪律执行,让党员、干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习惯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严管厚爱是党组织对待干部的态度和立场.作为领导干部自身来讲,更应该自重自爱,慎独慎微,保持对权力的敬畏之心.心有敬畏,方能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近年来,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敬畏权力、慎用权力,强调过程持续不断,强调内容不断拓展,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地方工作期间,就曾告诫领导干部要“有所怕”,要敬畏职责、敬畏权力.1990年,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在《领导科学》撰文指出,领导干部如果平时不刻意“慎独”,非栽跟头不可.在浙江工作期间,又反复强调,对待本职工作应常怀敬畏之心,要把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对权力怀有敬畏之心.到工作之后,同志继续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敬畏意识、戒惧之意,要以敬畏之心对待肩负的职责和人民的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敬畏人民.

教育管理好干部队伍,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明党的规矩和纪律,也离不开培养领导干部应有的敬畏感.但实际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与民争利、以权谋私、贪污腐化、失职渎职,对群众呼声和疾苦置若罔闻,对关系群众生命财产等食品安全问题麻木不仁,折射出的也正是其内心深处对权力敬畏感的缺失缺位.领导干部内心的权力敬畏感缺失,势必会造成领导干部对人民群众的感情麻木,对权力使用的“任性”和“随性”、对法律纪律的“无视”和“逾越”.领导干部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对手中的权力保持应有的敬畏自觉,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是从自身层面上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应然选择.

二、领导干部敬畏感的价值维度

领导干部敬畏感以“敬畏自觉”为底色.“敬畏自觉”是一种真实地存在于人类生存活动之中、根植于人类本性、人类内心深层之中的道德情感,是能够引导人产生积极向上超越的倾向,是防止人性堕落的内在情感力量,对于人的成长和整个社会中价值秩序的维系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向与约束作用.领导干部,在我国社会中具有多重角色含义和多重社会属性,既是社会成员的组成部分,又在社会分工中占据特别的地位.但从现实层面上看,由于国内外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领导干部整体敬畏感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作用正逐步被弱化和消解.领导干部敬畏感对自身长远发展、对现代社会敬畏感重塑、对我们党执政地位的不断巩固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1.领导干部敬畏感是其安身立命之本.“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对于一个人来讲,保持敬畏之心,历来是立身处世的“清醒剂”.“敬”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畏”则展现出人们的自我警醒和忧患意识.“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敬畏之心,为人处世就可能变得狂妄自大、肆无忌惮,甚至贪得无厌、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从历史的维度来看,“敬畏”是我国廉政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大凡有所作为,受到后人敬重的仁人志士都常怀敬畏之心.多次在重要场合谆谆告诫党员领导干部要树立敬畏意识,心存敬畏之心.领导干部常存敬畏之心,则会谨言慎行,严于律己,才会对权力时刻保持一种如履薄冰的态度,保持正确的人生航向.反之,如果领导干部无所敬畏,就会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越“雷池”、闯“红灯”、破“底线”,其结果必然害人误己.

2.领导干部敬畏感是其科学执政的逻辑起点.天下之事,成于惧而败于忽.敬畏蕴含人们对某种伟大而神秘的力量所产生的崇敬和谦卑感.敬畏感的规范性,是指人们对“天道”和“天理”应始终保持一种“敬畏之心”,才能保持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道德经》中“道法自然”的“道”即规律,也就是哲学层面的“自由王国”.老子认为,“天之道”是客观的、自然的.治国就要“法自然”,行“天之道”.老子竭力主张“无为”反对“有为”,实质上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感警示人类应该认识运用自然规律,但永远不要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古人每有重大活动,必祭告天地,既是因其认识水平所限,更是遵循自然规律的朴素表现.这也告诉我们,人类如不熟谙规律,即便有一时成功,长久还是要受到自然界的惩罚.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解决好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科学执政的合理内涵,就是要求领导干部要认识、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实践科学执政.领导干部只有做到既敬畏权力又尊重规律,才不至于做出拍脑袋决策、贻害子孙的劳民伤财之事.

3.领导干部敬畏感是维系现代社会价值秩序的基石.在中西方文化语境中,敬畏都是极具宗教色彩的哲学概念.生活在基督教文明发达的西方人,其敬畏感来自“上帝”.西方人敬畏上帝,中国人敬畏天命.西方人因畏而敬,中国人由敬生畏.西方人敬畏感的宗教信仰色彩浓重,中国人敬畏感的道德教化功能更加明显.一定时空中人们的敬畏感与其生存的文化背景有着直接关联,敬畏在中西方语境中对象价值、内心体验的不同,必然蕴含着敬畏者不同的价值取向.领导干部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公共资源的支配者、社会行为的示范者.领导干部如果能树立起对自然规律、历史民意、党纪国法等纬度内容的敬畏自觉,发挥敬畏感的神圣性、警示性和规范性作用,不仅有利于树立科学理性的执政理念,也更有利于规范与约束现代社会人们的言行举止,更能对整个社会中价值秩序的维系发挥重要的指向与约束作用.

三、领导干部敬畏感的关系维度

领导干部敬畏感以“敬畏权力”为本色.只有时刻保持对权力应有的敬畏,才能从根本上明白权力从何而来、为谁所用的价值观问题.领导干部与普通群众的区别,就在一个“权”字上.对领导干部来说,如何看待权力、能否正确为官用权是自我最经常、最现实的考验.领导干部敬畏感的关键是正确处理用权和为民、用权和尊“道”、用权和担责、用权和守“法”的关系,确保权力行使不偏向、不变质、不越轨、不出格.领导干部没有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不懂得权为民所赋的真谛,也就不可能有权为民所用的政治自觉;领导干部没有对客观规律的敬畏,也就不可能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也就不可能解决领导干部自身“随性”的问题;领导干部没有对法律纪律的敬畏,也就不可能解决领导干部自身的“情大于法”“钱大于法”“权大于法”的“任性”问题.

1.处理好用权和为民的关系.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我们党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唯物史观是中国人的群众观、历史观.人民的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在长期的执政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人体地位,始终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职责使命和奋斗目标.论语中的“使民如承大祭”,意指古代官员役使老百姓,要像承担重大祭祀一样慎重,体现的是对百姓的敬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古代经典表述的民本思想.正因如此,才有“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告诫为政者必须正视群众民意力量的强大,要懂得体察民情、关注民生.“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历史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权力观,决定了人的权力来源于人民,权力用之于人民,权力受人民监督.领导干部处于重要岗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人民权力的实际行使者,掌握一定的公共权力,必须廉洁奉公,决不能以权谋私.坚持执政为民是我们党行使权力的根本目的,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必然要求.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和群众须臾不可分离,片刻不能割裂.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领导干部要对权力保持敬畏之心,就理应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位置,而不应以权谋私、与民争利,甚至损害群众利益.领导干部敬畏权力,首要的是处理好用权和为民的关系,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牢记权为民所赋,坚持权为民所用,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常谋发展之道,做到官德高尚、党性纯洁,牢记自己只不过是受人民委托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的“代理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坚持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处理好用权和尊“道”的关系.认识规律、把握规律的水平体现着领导干部的综合能力.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人类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能够正确认识并驾驭运用自然规律是人类区别于其他一切动物的重要标志.人们只有尊重规律、认识规律、把握规律、运用规律,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创造历史的活动不是随意的,而要受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同志用“实事求是”四个字,高屋建瓴、科学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进行了界定.坚持实事求是,关键在于“求是”,即认识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十八大以来,曾在多个场合阐述对于规律的认识,体现了尊重规律的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为领导干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方法“钥匙”.

领导干部要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及时总结经验.尊“道”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领导干部敬畏权力也需要处理好谨慎用权和尊重规律的关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增长的速度正适度放慢、发展方式正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正进行深度调整、发展动力面临着必然转向,社会发展正处于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领导干部能否做到善谋善为,能干事、干成事,归根到底取决于其能否尊重、掌握并有效运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领导干部以务实创新的精神运用规律,就是要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统一的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发展,实现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的发展.

3.处理好用权和担责的关系.早在上世纪60年代,曾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党:“我们拿到这个权以后,就要谨慎.不要以为有了权就好办事,有了权就可以为所欲为,那样就非弄坏事情不可.”[5]“权力应当成为一种负担.当它是负担时就会稳如泰山,而当权力变成一种乐趣时,那么一切也就完了.”当前,少数地方和部门之所以产生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一些党的领导干部没有正确认识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把两者分割开来,甚至只想要权力、不愿担责任.没有利益的地方,成了管理真空,有了利益的地方,纷纷争先恐后.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从权力的来源来看,还是从权力的特征和运行情况来看,领导干部都必须树立权力敬畏感,把权力作为时刻都要背起的负担,而不是为所欲为的工具.权力行使与责任担当紧密相连、有机统一,有权必有责,权责要对等.现实社会中,无论是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顶风犯法,还是有权无为、因循守旧、推诿扯皮等不敬畏权力的现象时有发生.相当多的领导干部,正是因为在执政用权过程中,把权力当作乐趣来享受,而没有负担的压力和感受,而最终导致腐败.2016年7月《中国问责条例》公布实施,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必须处理好用权和担责的关系,认识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领导干部敬畏权力,处理好用权和担责的关系,就是要有勇于担责的政治勇气,摒弃等待观望的态度,坚持主动改革不是“等要政策”,不允许把政策悬在空中、把时间白白浪费;就是要有善于担当的过硬本领.担当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艺高人胆大,有了硬本领才能真担当,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下大气力苦练内功,提高科学决策本领,提升履职尽责能力.

4.处理好用权和守“法”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带头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逐利违法、徇私枉法.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衰则国家乱.“一个干部能力有高低,但在遵纪守法上必须过硬,这个不能有差别.”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对宪法和法律怀有敬畏之心.领导干部敬畏权力,就是要主动适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处理好用权和守法的关系,遵守国法.现实工作中,一些领导干部缺乏法治观念,以权代法、以言压法,其结果不仅使法治权威受到损害,一些领导干部有权就“任性”,把手中的公权力沦为个人为所欲为、横行霸道的“黄马褂”,暴露出的是其权大于法、情重于法、利先于法等落后观念的根深蒂固和对法律敬畏的缺失,而且自身也往往因此徇私枉法而锒铛入狱.领导干部要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确保权力行使不偏离法治轨道、不突破法律边界.领导干部敬畏权力,就是要遵守“党法”.对领导干部来讲,“法”包括国法,也包括党规党纪.说:“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党章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没有党规党法,国法就很难保障.”领导干部一定要严守党纪党规,遵守政治规矩,具体做到既要尊崇党章,又要严守党纪.一个个落马“老虎”的腐败案例一再印证:破国法者,无不从违背党章破坏党纪开始,一旦跨过了党章要求党纪红线,个人和组织都将付出沉痛的代价.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01).

[2].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01).

[3]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4]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6∶11.

[5]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04.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8]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G].北京:文献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宇辉】

从严治党论文范文结:

适合从严治党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从严治党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全面从严治党论文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

从严治党论文摘要 从严治党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