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育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高校创业教育:、反思和重构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该文是关于创业教育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高校创业教育:、反思和重构

单 婷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210012)

[摘 要]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指导下,创业促进了创新理论价值到应用价值的转变;创新使创业的层次和水平得以提高,创业者规模从个体扩展到群体.作为与之配套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大面积展开,然而仍旧存在浮于表面、供求不对称等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一是要坚持创新创业之道,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要普遍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尊重创新创业规律;二是坚持创新创业之术,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完善支持—保障—服务体系,以道与术的融合,培养出优秀的创新创业者群体.

[关键 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建构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603(2017)28-0096-03

近年来,国家相继重磅出台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文件,鼓励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已然成为国家促进经发展提质增效升级、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举措.2017年2月,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为创新创业学生提供政策支持,可以看出,从顶层设计到贯彻落实,创新创业教育不再停留在空喊口号层面,从操作执行角度提供更多政策上的支持保障.由于国家的大力倡导及高校的积极响应,创新创业教育运动式地大面积开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卓有成效.然而,面对创新创业教育之热,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什么才是创新创业教育.

一、创新与创业

(一)创新的内涵及其扩展

创新一词古今中外早已有之.历史发展表明,人类就是通过不断的创新才从爬行动物变成直立行走,从蛮荒时代走入现代文明.创新作为一个基本概念被引入理论研究,是在1926年出版的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理论》的经典著作中[1].在这本书中,他认为“创新”就是原材料和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时代的发展刷新了人们对创新的认知,拓宽了创新的领域,这一概念已经“从单纯的经济学概念演变为含义宽广的哲学概念”[2].显然,任何一种形式的创新都有可能引起或大或小的变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

创新本身是纯粹的,美国科学基金会(N)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把科学研究分为基础研究(Basie Research)、应用研究(Applied Research)及发展或开发(Development)三类.基础研究是没有特定的商业目的的,是为了促进科学知识发展的原始性研究.对真理的追求、知识的探索,不是急功近利所能达成,人们必须给基础研究方面的原始创新以成长的空间,这样才能增强源头供给.但是要实现创新的价值,使创新为人所知所用,从认识论角度讲,就必须使创新成果这一客体能满足主体的需要,使创新符合人们的社会的需求.正如国家领导人指出:“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跳,才能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也就是说,所谓创新,从实现到推广应该是环环相扣的,如果创新的成果最终只是束之高阁,并没有被市场所接受,没有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创新的意义则大打折扣.

(二)创业:从个体行为到大规模行动的转变

《辞海》将创业定义为创立基业,指开拓与创立个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各项事业以及所取得的成就.有人只为谋取利益,有人关乎理想志向.创业原本只是个体生存意志的一种表达,现在则变成了国家经济发展谋篇布局的重要一步,牵动着社会改革的方方面面,小人物的悲欢喜乐演变成行业产业的跌宕起伏,创业者千万,多困浅滩.

创业是个极具煽动性的词汇,它暗含着个体精神和身体的解放,但是这个解放的代价则是个体跳过公司等载体,以独立的姿态直面实现意志所需克服的重重障碍,从被动者变成主动者,从被领导者变成领导者.《全球创业观察》提出的创业生态系统包含创业融资、政府政策、校内创业教育和培训、研发转化、商业和法律基础等11个要素,对脱离某个团体而成为创业群体组成部分的创业者来说,就是要求有定位、有经验、有资源,并且最终组建新的团体.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理解的偏差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

2010年,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正式采用创新创业教育的说法,并将其定义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2015年5月,国务院颁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在高校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确立为国家长期政策导向[3].同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年修订)中提出,所谓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新产业等活动.2016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文件的陆续出台,构成了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宏大布局.

有学者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实质是内在规定了创新的应用属性,全面统领了创业的方向,提高了创业的层次和水平[4].简单来说,就是在国家打造的创新体系中,必须有创新成果推广应用人才的组成.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组织、人员负责将创新的应用价值发挥出来,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创新创业教育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配套教育理念,是教育语系的表达,其主要目标在于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这一目标并不意味着对传统教育目的的否定,而是教育功能的延展与深化.这一概念要明确以下几点: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忽然兴起.它是伴随着信息化、智能化、共享经济等新兴科技发展而席卷教育领域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自我颠覆和创新的重要机遇,会成为高等教育的常态.创业可能因为国家的政策调控、市场需求而峰回路转,而创新作为人类进步的源泉,势必永远不能枯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充分说明一个事实,创新创业既不能始于高校,也不能止于高校.社会要营造一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使创新创业的星星之火即使离开校园也能呈燎原之势.从本质上来看,创新创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并非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低层次的创业能暂时堵住就业岗位的缺口,然终非长久之计.创新创业的重点在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战略层面上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层次.因此,创业应是为了实现理想和志业的重要渠道,而不是为了应付生活不得已的无奈之举.创新创业精神应该成为大学文化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是短平快的项目,创新创业教育也绝不能脱离知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而独立存在.

传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大学功能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原来人们提出大学要对科学的内在发展作出贡献时,强调的是大学在新知识的发现上所作的贡献,现在则要求大学在新知识的扩散和应用上也要作出重要贡献;原来人们强调大学使科学与社会的其他部分整合在一起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人才的输送,现在则要通过研究成果的转化来促进这种整合.”创新创业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回应,也是扩展内涵、自我突破的重要方面.

(二)存在的问题

1.自上而下与从内而外

目前,全国相当多的省级行政区和高校已相继出台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从隔靴搔痒到大刀阔斧.中国的高校习惯于追随政府的步伐,每一个来自上级的词汇都会催生新的研究热点.不可否认,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在服务社会的功能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2.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矛盾

根据《2016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蓝皮书(简版)》显示,高校支持学生创新创业主要有四种形式: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举办创业活动、发展创业社团以及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包括大学科技园、实训基地等),比例分别为76.1%、70.4%、66.7%和59.7%;提供创业资金支持、搭建创业信息平台等功能的高校相对较少,占调研高校的比例尚未过半.学生对学校的扶持需求主要集中在提供配套资金支持(42.6%)、提供高质量的创业系列课程(35.4%)、提供企业家和创业者讲座(31.6%)等方面.此外,还有研究报告显示,“学生认为学校创业教育对自己帮助非常大的比例还不到20%”.通过数据可以看到,作为需求方的学生,并没有在学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中获取到有效的资源.作为供应方的学校,虽然在创新创业教育的构建与实施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根据学生的反馈,表面上看是没有服务到位,其反映的根本问题在于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的偏差,或是学校在教学资源方面的匮乏,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三、道与术:创新创业教育的另一种建构

创新创业教育自诞生之初,就承担着巨大的历史使命,它是国家经由高校这一主要的教育场域搭建起整个民族创新体系的理念指导,通过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增强国家创新实力,促进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创业精神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创新创业能力提高要跨越学科边界,从形而上到形而下,以道与术的贯通融合,全方位渗透式地将创新创业理念融于教育实践之中,才有可能培养出优秀的创业者群体.

(一)创新创业之道

道是哲学范畴的基本概念,其含义复杂而丰富.所谓创新创业之道,意即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创新创业意识与创新创业精神要普遍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准则之一,尊重创新创业规律.各个高校人才培养定位、资源条件、师资队伍、生源质量、管理体制所有差别,如何因校制宜,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每个管理者都要思考的重要命题,以创新创业的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难题,激发、唤醒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在人们因缺乏创业精神准备而不想自己创办企业的情况下,着重向他们讲怎样去创办企业是没有用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要把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唤醒、培养作为起点,把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精神写入学生的基因.以此而论,写代码的教师也同样要坚持创新创业之道,一个没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很难挖掘、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长远来看,创新的外延是大于创业的外延的.不是所有创新都能够转化为具有商业价值的产品,也不是所有创新都能立即产生经济利益.唤醒、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是要激发学生心中关于创业的梦想,在学生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严肃地、慎重地对待创业,以所创之业为志业.摒弃浮躁心理,淡化功利之心,使学生在创业的道路上充满.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创业者、企业家如同没有探险精神的探险家.

(二)创新创业之术

创新创业之术是指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策略与方法.创新创业精神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显然不是速成项目,需要系统化地精心设计.

1.知识—能力—素质教育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教学活动的行动指南,课程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是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而专业是社会分工的结果.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使专业教育的背景成为学生以后成长发展的重要支撑,而不是唯一支撑,使学生能主动“开疆拓土”,转型发展成为可能.打造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业教育贯穿融合的知识教育全景图.

学校要全面开展校校、校企、校地合作,整合实践教育资源,打造全方位深层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平台,加强协同育人.开放校内各种科研资源,鼓励支持学生开展创新性试验,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教师的科研项目;联合校内外资源,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示范基地,为学生虚拟创业、项目孵化提供条件,扶持学生创业.鼓励学生组建创业团体,共同创新创业.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过程中,学校所能做的就是鼓励、支持,不强制,开放现有资源,开发更多项目.

创新创业对心理的考验非同一般,它不仅是一个脑力活动、体力活动,同时也是一场心理战争.个体必须具备极强的心理承受力、耐挫力、意志力才能在面临创业的种种问题时学会管理情绪,做好心理建设,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创新创业的必要条件.此类心理素质课程必须得到重视,作为创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如何管理、疏导情绪,缓解压力.此外,团队心理建设也不能忽视.

2.支持—保障—服务体系

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件精神,要实施弹性学制,允许学生自主调整学业进程,给学生创业“试错”空间;实施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制度,把学生自主创业、获得专利、竞赛获奖等创新创业行为纳入学分管理系统,使学生的创新创业成为常态和常景,办理流程通畅,同时要加强甄别,避免学生鱼目混珠,利用虚假条件拿到学分.制定完善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收益分配制度,使创新成果转化有章可循.

创业融资、政府程序、政府政策、文化和社会规范、商业和法律基础等是创业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创业者除了一腔热情,还需要考虑社会现实因素.学校在完成创新创业教育的必备动作后,还要编排更多的服务项目,以满足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首先,建立创新创业信息共享平台,提供国家政策、税收体制、法律规范、市场动向等信息,并提供指导咨询服务;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和经费使用管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展开提供资金保障.

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发起的挑战,也是高等教育自我颠覆的重要机遇,为了经济发展的提质增效,要求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就把原本属于个体进入社会后的经历提前在大学校园之中体验,换言之,如同大学要求学生进行毕业实习,现在社会要求大学提供学生步入社会的创业岗前培训,创新创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校园与社会的无缝对接,使教育服务社会功能的实现浑然天成.

参考文献:

[1]赵晨,廖建华.创新的概念嬗变、基本形态与系统构成析论[J].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6,10(3):72.

[2]路勇祥.关于科技创新的几点思考[J].中国科学基金,1996(1).

[3][4]王占仁.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由来与释义[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5(4):1-6.

创业教育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创业教育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创业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大学生创业教育论文

2、师德教育论文

3、教育杂志社

4、创业论文

5、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