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和潮汕工夫茶:回顾和展望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这是一篇与研究论文范文相关的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资料,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参考。

潮汕工夫茶:回顾和展望

孙碧玲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510642)

摘 要: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以往研究者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潮汕功夫茶的历史形成过程、潮汕功夫茶茶道的特征和文化内涵.本研究还提出未来研究的三个问题:潮汕工夫茶地域差异及形成的历史成因;从历史的角度探讨潮汕工夫茶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潮汕工夫茶中的民俗特征.

关键词:潮汕功夫茶;茶道;茶文化;历史视角

中图分类号:F12949 文献标识码:A DOI 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8.064

潮汕工夫茶被称为“广东三宝”之一[1].潮汕工夫茶是中国茶文化精华之一,在继承、融合中国江南及福建茶道茶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而秀出[2,3].历来学者对潮汕工夫茶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从历史考证、茶道设计、文化特色等多方面进行了探讨,本文拟对以往有关潮汕工夫茶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在总结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值得研究的若干问题.

1 工夫茶与功夫茶的辨析

由于工夫茶形成历史悠久,但相关文献记载则并不多见,另外独特的潮汕方言也使得对工夫茶史料的记载成为一种障碍.这些诸多因素导致如今对工夫茶有两种不同的称呼,即“工夫茶”和“功夫茶”,多数人无法辨别二种称呼的区别,因而往往混为一谈.工夫茶与功夫茶称呼不同,其意义自然也存在差异,因此对二者差异的考证和辨析成为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问题.

1.1“工夫茶”即茶叶

工夫茶在清代时是指红茶及部分武夷岩茶.清人刘土青,其在雍正十年(1732)在福建崇安县(1989 年改为武夷山市)为令时,在《片刻余闲集》中写到:“武夷茶高下共分为两种:……,岩茶中最高老者曰老枞小种, 次则小种, 次则小种工夫,次则工夫,次则工夫花茶, 次则花香…….”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茶叶资料选辑》也记载有:“武夷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

1.2“功夫茶”即泡茶之法

功夫茶也可以用于指代泡茶之法.如清人俞蛟编所著的《潮嘉风月记》开篇写到“工夫茶,烹冶之法”,这说明“工夫”二字是指泡技,而不是指茶叶.

后人为何会误将“功”写为“工”.黄贤庚认为“功”和“工”在广东潮汕、福建闽南的方言中音与义是有区别的,在潮汕方言中,“ 工”即力气、时间,“ 功”则为武功、本领、火功,这就说明在茶叶范畴“工夫”与“功夫”是两个含义.但在文字记录中,“ 工”和“功”在音上则是相同的,这也可能是产生误用的原因之一.

2 对功夫茶形成历史的考证研究

工夫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历史专题文献中记录的相关文字则不多见,这对于研究潮汕工夫茶历史带了不小的障碍.为了对潮汕工夫茶的历史形成进行考证,学者多以历代文人创作的散文作品中,搜集相关的历史证据,以考证潮汕工夫茶形成的历史轨迹.比较有代表的研究主要是吴秋山的《功夫茶考》(1981 年).吴秋山的《功夫茶考》从时间和地点上,对功夫茶历史形成进行了考证[4,5],并得到如下结论:

一是从唐代陆羽《茶经》、明文震亨《长物志:品茶》、梁茎林《归田琐记:品泉》、沈德符《野获编》等古文中考证认为,“功夫茶”应当始于明代,只是当时文献还没有专题论及罢了.二是从《清稗类钞:功夫茶》、清代钱塘施可斋《闽杂记》卷十、《潮嘉风月记》、蔡襄《茶录》等文献的考证认为,当时功夫茶盛行于“闽之汀、漳泉、粤之潮、凡四府”.

三是对功夫茶中所用的茶叶、泉水、炭火、风炉、茶壶、瓷瓯、怨盘、瓦档、棕垫、纸扇、竹夹、锡瓶、水瓮的特征进行一一考证.研究最后总结:“ 功夫茶”所用茶叶、泉水、炭火及器具都很情粹,烹治之法也极讲究,造才之深,确是空前未有.

3 潮汕工夫茶的茶具和茶室的特征研究

在对潮汕工夫茶的研究中,对茶具和茶室特征的探讨也是很多研究者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陈宝(2013)[6]的研究总结了潮汕工夫茶茶具设计上的三个艺术特征,即和以境、敬以情以及精以意.和以境,即无论是从茶具本身搭配组合的要求,还是从“工夫茶”多为群体活动等特点来看,潮州工夫茶茶具都充分体现出一种“讲和求顺,以和为境”的设计特点;敬以情,即客人的到来,主人亲自盥洗茶具,以茶敬客,表达的是一种对客人尊敬的仪式和礼貌;精以意,即对于水源、茶器、沏法、心境、环境、品饮、礼仪等方面,潮州工夫茶也是甚为讲究,处处体现着一种精致.

4 未来研究问题的提出

未来研究可以在以下几个方向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潮汕工夫茶地域差异、特征及形成的历史成因.目前已有的研究发现工夫茶主要分布于闽粤交界地带,但不同地区之间仍然存在显著差异.未来研究需要从地缘、历史、文化等视角展开多层次分析;潮汕工夫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是如何向周边地区传播、如何走向世界的呢?从历史的视角,对潮汕工夫茶的传播路径、传播方式以及影响效果展开研究也是非常值得的[8]潮汕工夫茶中的民俗特征.如何从民俗的视角,挖掘潮汕工夫茶中文化内涵,是当前潮汕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元辉,丁俊之.广东茶文化的发展根深叶茂[J].农业考古,1996(02):7-11.

[2]陈森和.潮州工夫茶[J]. 农业考古,2004(02):149-153.

[3]丁俊之. 潮州功夫茶[J]. 茶叶机械杂志,2002(02):30-31.

[4]吴秋山.功夫茶考[J]. 福建茶叶,1981(03):45-49.

[5]吴秋山.功夫茶考(续) [J]. 福建茶叶,1981(04):47-53.

[6]陈宝. 论潮州工夫茶茶具的设计艺术[D].江西,上饶:景德镇陶瓷学院,2013.

[7]聂素民. 功夫茶的精神内涵与文化生态审美[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05):1-3.

[8]丁俊之,邹元辉.茶文化的发展及其综合效益[J].思茅师专学报,1995(02):51-58.

作者简介:孙碧玲,华南农业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史.

研究论文范文结:

适合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研究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