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策略类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策略相关论文范文资料

本文关于教学策略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策略

内容摘 要: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不能积极规划选修课的教学.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等等原因,语文选修课教学有很大的困难,引发的问题很多.

关键词:语文选修课 有效教学 策略

语文选修课是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出的,高中语文设置选修课,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是为了进一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针对不同学生有侧重地培养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以适应及满足其兴趣和潜能、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

新课标指出:“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片面教育观念短时间内无法彻底改变,加上实施过程中诸多方面带来的压力,导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教学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许多教师不能积极规划选修课的教学.由于认识上的误区,措施的不利,教育资源的不足等等原因,语文选修课教学有很大的困难,引发的问题很多.

一.反思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模块的选择不够均衡.人教版语文选修教材,共有5个系列,目前笔者所在区域使用较多的选修系列,多集中在“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和“新闻与传记”这三个系列中.几个模块分别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和“中外传记选读”等,这些模块都是与高考考试密切相关的内容,很明显,这种过于向高考靠拢的选课对培养体语文能力是不利的.

2.学生没有参与选课.选修课设计中最大的亮点是赋予师生选择课程的权利,但从多年的实施现状看,这一美好的愿望并没有实现.现在所学选修课均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指定选修的,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学校、教师、学生都没有参与其中,很显然,选修不过是一种变相的必修.这必将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够高.

3.走班制理念难以实现.选修课设计中提到了在课程自由选择背景下的走班制教学,这是师生非常感兴趣的形式,但由于学校考核制度与硬件条件的制约,这个美好的设计没有达成.

4.教法学法无法定位.选修课的实施未能体现选修的特点,许多教师仍用上必修课的方法来上选修课.选修课教学成了必修课教学的翻版,甚至有的老师将必修课作为高考备考复习的材料.选修课既没有学生的自选自修,也没有教师相应的怎样选和怎样修,教法学法难以落实,选修课教学始终处于比必修课教学更粗放、更随意的境地.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是应该怎样具体实施选修课的教学,使之与必修课的教学有所区别.教学选修课关键是选修的定位,即怎样体现选修的特点,选修是必修基础上的提高和拓展,不应该是必修的补习和应试的辅导,既不能停留在感性层面的了解和欣赏,也不能一味拔高成为纯理性的探讨.

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与方法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冷静而理智地应对选修课教学,就成了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二.构建高中语文选修课系列有效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新课标强调“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这就决定了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选择与必修课教学不同的教法:既要“教教材”,又要“用教材教”,根据学校和学生实际,考虑学生原有基础、发展取向和学习需要等方面的差异.近些年来,在教学实践研究中,以及不断借鉴吸收先进省份在选修课教学中的经验,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归纳总结,构建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系列有效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一)“144鉴赏分析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144鉴赏分析式”,即一个中心(培育语文素养)、四个模式(“勾连整合式”“分类集约式”“以点带面式”“合作探究式”).每个模式均有四项策略.

(1)“勾连整合”模式及教学策略

在勾通串联,整理合并过程中,注重“选”和“组”.选择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源,注重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增删调序,优化组合,以使学习内容得以优化,使学习进程更具吸引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感受语文魅力,更积极地投入学习,有效提高语文素养.其主要教学策略有:

①整合主题:确定鉴赏知识的重点,教师跳出一般的教学视野,站在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的高度,积极进行课程参与,确定教学主题.

②整合资源:指导学生对相关学习要点进行因人而异的调整或改编,创造性地重组、灵活使用教材,多层次、全方位地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

③整合教学: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的某一专题进行拓展、补充以重新组元.或就同类文本或反差较大的文本的共性进行比较阅读赏析,或选择相关篇目另行组成单元或专题进行阅读赏析.

④能力迁移: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勾连重组,使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发展思维,提高能力.

(2)“分类集约”模式及教学策略

运用分类梳理、整合流转、合并转换等方法,对教材进行二次改造,将大量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确定一个个相互有机联系的“知识块”.通过对个体、部分的领悟,发现共性,统筹整体,触类旁通,体现出教学的连续性、阶段性.其主要教学策略有:

①分类组块:将单元内外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或多篇文章串联起来,或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或直接构建新的课程,把原先散落、孤立的知识内容整合成具有相同主题的“知识块”,使学生从多角度获取更为丰富的信息,感悟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

②典型引路:以某篇文章为切入口,进行典型引路,精讲巧讲,讲清重点、难点和疑点,讲清知识的联系性,讲明基础性知识和结构性知识,意在打通学生学习关节,引领学生由此及彼,融会贯通.

③比较探究:对照阅读,分类比较.对“知识块”中的知识、课文及补充材料,进行知识点的纵横和异同比较,在反复的比较、探究中,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提高认知能力.

④能力迁移:或精练,或总结,或迁移,指导学生用“知识块”学过的知识去阅读相似、相关、相反、相类文本,然后进行综合概括,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正确概念并运用这一概念进行拓展.

(3)“以点带面”模式及教学策略

对选修课教材做适当的筛选、补充、整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讲读内容,注重方法传授,举一反三,以点带面,最终形成系列,体现专题特色.其主要教学策略有:

①一点聚焦:根据相关文体、相关内容、相似手法等确定学习要点,选择某一要点予以聚焦而重点突破.

②连点成线:在确定主题后进行相关链接,以相似、相关、相反、相类为链接点,把不同文本串联起来.

③连线组面:化个为类,连点成片,构建起打上独特印记的选修学习内容,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④构筑整体:全面地审视多种文本,运用比较法进行分析辨别,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把握文本之间的共性和个性,提高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

(4)“合作探究”模式及教学策略

“合作探究式”就是在学生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人文素养,促成自身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其主要教学策略有:

①分组合作:学生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和自己的兴趣爱好,大致确定选题方向,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②多重对话:就某一主题,教师面上引领,学生大胆探索,组内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学生之间各抒己见,质疑问题,探究创新,营造自主表达、共同学习的活动氛围.

③交流探究:小组成员注重交流,对探究中不断产生的疑问要善于在小组内或小组外提出并交流,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④总结评价:各小组汇报探究成果,简明扼要地阐明基本观点及相关论据,教师适时总结,指出其成功和不足之处,矫正偏差.

(二)“135应用实践式”——《语言文字应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135应用实践式”,即一个中心、三项原则、五条途径.

(1)一个中心——科学定位,应用为本

所谓一个中心,即以“应用”为本.根据教材特点,以“应用”为着眼点,重新定位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联系生活,灵活地解决语言文字应用及诗文欣赏中的各种问题,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诗文鉴赏知识,提高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诗文鉴赏能力.

(2)三项原则——整合·应用·实践

①整合原则.所谓整合,即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比如《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中,教师立足于教材、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建设,强化对诗歌、散文的赏析能力.

②应用原则.“应用”是《语言文字应用》《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的着眼点和辐辏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③实践原则.教师除了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接近真实的交际情境之外,还应该充分利用课内外资源,双线训练,创设多种多样的情景,体验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

(3)五条途径——实例·拓展·生活·实践·交际

①实例教学,典型示范.《语言文字应用》内容包罗万象,应通过生动的实例开展示范教学,创造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力求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力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②拓展延伸,举一反三.语言文字、现代诗歌散文浩如烟海,教师在课堂上按照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编排体系,多方拓展,广泛延伸,总结规律、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③联系生活,更新知识.要把语言学习、诗文鉴赏同社会的政治、科学、文化、教育和娱乐等结合起来,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展开专题研究,逐步提高对语言文字应用现象和诗文品鉴的认识辨别能力.

④设置情境,积极实践.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教师导入新课最自然的切入点,学生关注的问题是课堂教学最好的激发点,要善于在课堂中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语言鉴赏和运用能力.

⑤口语交际,语言历练.可引导学生在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包括口语交际、表情朗诵、诵读等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多方面、多途径地进行表达训练.激发他们参与语言交际的积极性,以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123加减式”——《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先秦诸子选读》等教学模式及教学策略

“123加减式”,即一个中心,双线交织,多向探索.

(1)一个中心——突出重点,相机定位

“教什么”远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筛选和建构合适的文学文化教学内容以培育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应是教师进行文学文化教育的重点.相机运用加减法对文学文化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建构,从而使新的文学文化教学内容成为充满诱惑力和吸引力的信息资源.

(2)双线交织——相机加减,齐头并进

①做好“加法”,拓宽视野.加一点课外阅读,加一点文学欣赏,加一点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增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宽视野,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

②做好“减法”,减轻负担.减去一些学习篇目,减一些课外作业,减一些烦琐教法,引领学生课外阅读名著,听讲座,写研究小论文.用研讨、辩论等手段,激发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其中.

(3)多向探索——培育能力,灵动多样

多向探索,加强学生的自主、合做、探究学习.采取多角度多层次的阅读,在自主、合作和探究活动中,勇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而形成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不断提高探究能力.

三.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引发的思考

1.基础性不可缺失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包括选修课程的教学,仍然要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在选修模块的教学中,要十分注重对学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同样,巩固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学法的掌握应作为选修课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

2.做好衔接,保证学习的整体性

在选修课的教学上必须注意其与必修课程知识能力系统的衔接.选修课程必须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无论必修还是选修阶段的语文学习,都属于高中语文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必须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将其视为一个整体,注意课程间的衔接,以期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语文教师要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选修课程的开设,对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选修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宽与加深,必须具备较为全面而深厚的专业知识.选修课程的灵活性,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熟练地驾驭各种课型,要能够对各种语文活动的操作应对自如,要能够根据个性化的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必须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新课程同步成长.

总之,构建合理、科学、系统的选修课程系统能够促进课程实践和课改的不断丰富和深入.新课标建立必修课、选修课为框架的课程结构,为学生选课提供了平台,凸现课程的灵活性、新颖性、选择性,但对于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我们探索的时间还短,经验积累较少,为了教好高中语文选修课,我们归纳了一些模式,形成了一些教学策略,总结了一些经验.然而,要想使高中语文选修课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我们进一步进行积极而审慎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单位资助课题“高中语文选修课有效教学策略与教学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FHB130472)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沈那中学)

教学策略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教学策略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策略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