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类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和接受美学中的电视受众艺术欣赏观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本文关于接受美学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接受美学中的电视受众艺术欣赏观

摘 要:接受美学是20世纪后期,最先是德国康斯坦茨学派在文学领域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研究的就是在接受美学的活动过程中读者主动地介入传播活动当中.随着现代影视传媒的发展,受众不再一味地盲目接收信息,信息的发布者要从受众的角度去构建文本,受众逐渐地占据了有利地位,甚至有时严重地影响着信息的构建和电视产业的发展.正因为如此,电视观众在电视艺术的创作与欣赏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使得电视作品的整个制作的环节过程中都不得不考虑受众这一重要因素.本文着重从电视传播过程中受众对其过程的主动的能动作用,从受众的本体特点、受众主动介入、受众人本回归三方面来阐释电视受众的心理发展和变化.以此揭示电视受众的心理类型及发展变化,为以后研究电视受众的欣赏观提供参考.

关键词:接受美学;受众分析;电视艺术

一、表达自我:受众本体特点

随意性和选择性是电视艺术独特的审美接受方式,观众处于整个电视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对观众自身及心理审美的研究就至关重要.受众对世界的感知度会日益积累,在审美活动中会中和自身审美经验,进入到一种审美境界.

(一)受众的自主性

电视在我国十年始在家庭中普及的,电视逐渐担负起为我们传播信息、舆论导向、咨询服务、游戏娱乐、陶冶情操的功能.电视已经日渐演化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行为习惯,再加之电视节目观看的主观随意性比较强,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聊天、喝茶、接打电话,丝毫不会影响观看电视节目的观看.随着商业性在电视产业的普及,电视节目的类型日益多样化,许多电视台或企业人越来越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视为一档电视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衡量.所以观众可以在不同的时间段调换节目,选出一个自己最想观看的电视节目,也就是对受众本身的价值意义最大的节目,来满足自身的需求.

(二)受众的多样性

欣赏者自身在进入审美状态之前,内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素养、兴趣等一系列的状态,这种状态具有了很强的主观性,这种心理状态与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程度、社会地位、知识素养、兴趣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受教育程度、自我实现需求都具有差异性,正是因为受众本体自身的这种差异性才呈现出每个人所选择的电视艺术作品不同.

从年龄段来看,少年儿童会选择动画片、儿童类的电视节目:《熊出没》、《动漫世界》等;青少年或青年人会选择娱乐性比较强的电视节目:《天天向上》、《我是歌手》等;中年人会选择比较具有哲理性的电视节目:《百家讲坛》、《今日说法》等、老年人会选择医学类的电视节目:《养生一对一》、《国医养生堂》等.受众的心理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从年龄段的划分只是一种类型,有可能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不会完全按照年龄的划分来规划.青年人正处于接受思想教育的阶段,可能会因为自己的文化修养、工作的状况发生差异.学历低的人大多会选择直观性娱乐比较强的节目,学历高的人大多会选择节目哲理性、有深度的电视节目.单一地准确划分受众的不同阶段是无法划分的,也是不可能的.

(三) 受众的矛盾性

后现代化的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每个独立的个体都会不约而同受到来自生活各处的不同的压力.他们企图从电视节目中舒缓压力,在观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内心的本能渴望获得满足.在他们一方面不断地从充满娱乐、低俗、媚俗的节目中找寻满足感,另一方面内心深处又充满了罪恶感,觉得自己内心世界的情感无法得到宣泄.这种矛盾在情节节奏强、人性光环的节目中得到平衡,在情节波折的一方面生活中的压力得到无形释放,本能获得满足;另一方面人性光环的环绕使观众的情感得到升华和提升,减少了受众因为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完成的罪恶感.现在大多数的节目的编排模式就是明星的娱乐性加节目的哲理性,似乎这已成为多数节目的理论模式,节目尾处的哲理性总会使观众的情感得到升华和释放,这也是现在节目成功的一种捷径.简单地体现在电视节目中,节目大多会在节目当中插入人生励志的事例,节目结束处总结“人生鸡汤”,得到了珍贵的人生经验,思想得到了高度升华.

二、能动参与:受众主动介入

(一)受众的审美需求

人的需要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物质需要、社会需要和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需要,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当今社会是一个充满商业气息的社会,到处都充斥着物欲横流、精神贬值,人们的生活精神诉求强烈,物质需求和消费需求布满了人们的生活之中,人们越来越失去了自我价值视为追寻,精神境界枯竭的情况下,人们就对精神需求极度地渴望.人类对自身潜能及价值的注重和追求作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的目标;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们的需求会随着生活的改变而改变,需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和人的成长的经历过程密不可分.1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趋于多元化,合理的个人主义和适度的享乐主义开始蔓延和扩大.

审美的需要还具有多样性,准确地说主体要具有一定的能力才能完成一定的审美活动.不同的人不同的审美能力会对应不同的审美客体,在不同的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又可以获得不同的审美愉悦和审美体验.

(二)受众的审美期待

1. 本能

人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无法得到满足,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下,大众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人们迫切渴望这种得到发泄和满足.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必定会完美地捕捉受众的内心世界,所有的电视节目都有一定的目标受众群,节目会根据这些受众群量身打造以他们为中心的电视节目.

电影院放映的电影或是家庭小型环境的电视节目,观众身处的环境会暂时形成一个虚拟的环境,将观众带入其中.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儿童化的倾向”,也就是影视的观赏活动可以让受众退化到儿童化的阶段,由此引导受众进入影像的虚拟世界.受众通过这种虚拟的情境会得到一种替代性的满足,让受众在银幕提供的虚拟世界里获得一种虚拟性的满足,而这种虚拟性的满足就是本能的一种延伸.

2. 期待视野

观众在观看电视时,都会受“先在结构”的影响.接受美学上受众在对客体进行审美活动时,就已经具备了一种主观的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往往和主体的生活经历、社会阅历、文化修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密切相关.审美客体往往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空白”,这就需要审美主体在审美的过程中去赋予客体一定的主观意义,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这就需要主体充分发挥想象、联系等多种心理功能.当主体将自身的特点和想象填充进去,这个文本的审美价值才得到体现.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会将原先各种经验、素养、审美趣味等主观因素综合形成一种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要求.当然,读者的审美期待和期待视野也要保持一定的适当的距离.既要使审美主体觉得眼前一亮,获得新的感官体验;又要不能过分的陌生化,使审美主体失去审美兴趣.陌生加上熟悉才是受众最喜欢的影视作品.现在的电视剧作品,大多都是以“玛丽苏”和“杰克苏”的情节设置为主,在这种剧情营造的虚拟情境中,观众多数都希望自己是剧中的主人公,希望得到众人光环的捧绕,最终又可以站在正义的一方,剧情完全是按照自己的心理活动去进行,常常使得观众身处其中无法自拔.

(三)受众的理性接受

受众是社会中可以相会沟通的个体,可以相互的表达意见,都是相互开放的个体.受众习惯性的倾向,是由受众的“期待视界”的各个构成要素所构成的一种惯性心理力量,一种经过受众个体选择后的传统文化在其心理结构上的积淀和体现.受众的欣赏注意“期待视野”会随审美主体的审美过程得到完善和发展,一味地、单一地去迎合受众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使电视这一媒介已经具有了商品的属性,电视作品的创造者一味地根据受众的消费习惯去经验媒介,已经不符合时展的客观规律.受众在很多时候还是保持着一种理性状态,会根据自己的审美兴趣做出选择,受众已经是个性与理性的统一体,不再盲目选择,更多的是有了自己的意见,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性.

受众的理性接受再次让创作者回到了“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接受美学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

三、创新建构:受众人本回归

审美需要,是人们为了找寻内心深处的需求和与现实生活不同的自我而进行的一项活动.2也是为了更好的完善自身,提升自身素养和获得自身需求的一种现实的需要.不同的人需求也是不一样的.

(一)“理想自我”

审美活动的需要就是要人发现美,在审美的过程中享受到愉悦性、满足性.马斯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人为了完善自身,充分调动和实现自己的各种潜力的需要,也是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对正义、公正的需要,而“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最高点.3人为了获得美的感受,追求高端的艺术追求.现实中的自我往往和理想自我是有差距的,理想自我往往比现实自我更具有一个高度.理想自我是一个完美的状态,实现生活中达不到、实现不了的状态,受众渴望从别处获得.而电视节目往往具有的人文精神就让受众的精神得到洗礼,仿佛在生活中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这种理想的状态才是真实的自我.这种状态往往让受众身处其中无法自拔,当然这种理想的状态是积极向上、阳光正义的.

(二) “人本回归”

审美活动的需要就是要人发现美,在审美的过程中享受到愉悦性、满足性.审美的主体性至关重要,审美活动的前提要以人为主,只有获得受众内心深处最真切的需求和情感,才能进入到受众的主观世界.人为了获得美的感受,追求高端的艺术追求.现实中的自我往往和理想自我是有差距的,理想自我往往比现实自我更具有一个高度.理想自我是一个完美的状态,实现生活中达不到、实现不了的.

娱乐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流行的一种表达的主要方式,人们日常的交往活动中越来越多地充斥着娱乐,人们甘愿成为娱乐的附庸品.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礼乐”制度.在道德伦理的层面上,这种制度是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的.“礼”是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道德准则,也是一项政治制度.如果违背了“礼”,那就是“僭越”.“乐”是当时的各个贵族在进行祭祀时的一种歌舞,“礼”和“乐”两者相辅相成,“乐”也带有了封建制度的政治色彩.可以看出来的是“乐”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娱乐方式,给人们提供了娱乐性,“乐”也是建立在当时政治制度之上,它符合当时的生存、发展环境.可以看出,娱乐方式是建立在政治制度之上的,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且可以起到一种鼓舞人心的作用.

西方社会的“娱乐至死”的言论在现代符合其变现方式,这种理论在我国也是适用的.社会环境形成的各种压力,消费时代的快节奏生产,使得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为了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一味地去捕捉受众的内心世界,挖掘受众的本能,根据受众长期形成的接受模式和受众偏好来编排节目.由于制作周期缩短,节目的哲理性和深层次的思想就来不及建构,到处都是充斥着迎合受众的媚俗作品,为“受众”而“受众”的思想根深蒂固.

受众在长期相似、低俗的电视作品环境中已经逐渐形成了“审美疲劳”,归根到底还是节目本身还是有问题的.接受客体是要通过接受主体的审美过程才可以使作品延伸价值意义.电视节目的制作并不是一味地迎合受众的“期待视野”,要完成也有责任去引导受众的“期待视野”,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受众的“期待视野”.当受众的“期待视野”处于一个完全足够去接受大众文化或是价值观的传播,这个时候才是“以人为本”的回归.只有在价值观正确的环境中,人们才可以实现完全的表达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人文价值和人文关怀才是影视艺术最终追寻的终极目标.

受众身处的环境的多方面因素和自身因素,形成了一种“先在结构”的存在,“期待视野”的不确定性才造就了电视节目生产的多样性和不同审美体验的感受.接受美学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在注重人文素养和精神的前提下,关注受众的内心世界,把握受众的内心体验,以尊重受众的审美欣赏兴趣,以符合受众熟悉和接受的叙事模式和逻辑去编排.在充分尊重受众参与的主动性的前提下,把握受众的兴趣爱好和什么需求,创造出一种可以获得大众认可的、可以受到大众尊重和称赞的大众文化.

注释:

1.刘京林.《大众传播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2.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页.

3.彭吉象.《影视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页.

参考文献:

[1]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6.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5]张国涛.电视剧本体美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欧阳宏声.电视文艺学[M].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吴海清.张建珍.秩序与正义[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

接受美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接受美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接受美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护理美学论文

2、建筑美学论文

3、美学原理论文

4、医学美学论文

5、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6、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