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族方面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朝鲜族:东北大地上的特别故事相关论文怎么撰写

关于免费朝鲜族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朝鲜族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朝鲜族:东北大地上的特别故事

东北的朝鲜人曾达230 万人

朝鲜半岛与中国东北山水相连,自古以来就有“唇齿相依”的比喻,虽然有一江相隔,但这点屏障对两地的居民来说,并非难以逾越的阻碍.自占以来,大陆居民曾源源不断地进入朝鲜半岛,改变着半岛的居民构成,两国居民的交往也颇为频繁.就史料来说,清初时,就有朝鲜人进入中国的明确记录,不过,他们不是非法越境的谋生农民,而是一些协助清军的朝鲜官兵.据记载,一位叫韩云的人归附清朝后,入山海关击败流贼二十万众,立大功,授一等轻车都尉.韩云弟弟韩尼的第四子那秦,曾任黑龙江副都统,是十足的地方大员.17 世纪中叶,编入八旗的朝鲜人已多达43 个姓氏.这些归入清廷的朝鲜军人,后来都成了旗人,融人汉族或满族,融入历史的长河中.

朝鲜人大量进入中国东北始于1860 年至1870 年间,此时,朝鲜半岛北部遭受史上少有的连年水患和干旱,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朝鲜农民遂携家带口,渡过鸭绿江、图们江,到奉天( 今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地区的一些地方寻觅可以种植水稻的土地.

19 世纪80 年代,清朝实行的东北封禁政策逐步废除,等于在边境开了个大口子,大量的朝鲜人蜂拥而入,到东北各地安家落户,形成星罗棋布的以水稻种植为业的朝鲜族村落.

1910 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朝鲜,对朝鲜人民实施残酷的统治.在日本殖民者的镇压下,不少爱国志士及走投无路的朝鲜民众,逃亡至中国东北境内避难和谋生,这个时期的难民数量约有30 万,其中,背井离乡的贫苦农民约占90%以上,来到中国后,他们多以佃农身份种植水稻为主.1931 年“九一八”事变前,朝鲜人在东北已有100 万人左右.1945 年抗战胜利时,东北的朝鲜人已达到惊人的230 万人.

民族身份:漫长的历史争议

那些从朝鲜半岛来到中国的人们,他们及其后代的身份,在历史上是如何界定的呢如何对待这些迁居者,清廷、民国政府以及中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清朝是朝鲜的保护国,关系友好,对于迁入的朝鲜人不便强制驱逐.战争后,日本、沙俄对东北都有侵占野心,移民和戍边是当时清廷特别关注的问题.特别是1894 年中日甲午战争清朝战败,从前的盟友朝鲜变成日本的殖民地,清朝等于失去了一只臂膀,备感东北边疆的压力.一边要防着贪婪的北极熊——沙俄,一边还要紧盯着敌财国日本.于是,对于来自朝鲜的非法移民,清廷采取了“移民实边”政策,要求朝鲜人人籍,认定其为中国公民.

清廷的努力有了明显的效果,19 世纪末,入籍的朝鲜人已占其在中国总人口数的五六成.随后,清廷又于宣统元年(1909 年) 制定颁布了《大清国籍条例》,对朝鲜人入籍条件作出了明确的法律规定,并有意放宽了条件.

民国时期,日本为人侵中国,心怀叵测地提出,定居东北的朝鲜人具有“双重国籍”身份.对此,民国政府明确指出,东北朝鲜人既然归化中国.应认定为中国国民.1929 年时,东北朝鲜人约有130 万人,其中加入中国国籍的约半数.

后来,国民党政府突然改弦易辙,不再承认境内朝鲜人的国民地位,并在其控制地区强行遣送朝鲜人回国.这引起了人们的种种猜测.其实,国民党政府的这种行为并不是什么难解之谜——中国在东北早期发展的党员多数是朝鲜族.抗日战争时期,东北先后有十多万朝鲜人参战,仅延边地区牺牲的朝鲜族烈士就有3000 多人.

解放战争开始后,参加军队的朝鲜族有6 万多人,地方部队有十多万人.第四野战军中就有朝鲜族5 万多人,朝鲜族师就有166 师、164 师、156 师,141 师还有一个“朝鲜族团”.对于这个革命秉性十足,铁骨铮铮的民族,国民党政府自然视为寇仇.

与此相对比,中国则屡屡向这一“白衣民族”伸出援手,1928 年把朝鲜族视为中国的少数民族,当时称为“满洲之高丽人”.1934 年,满洲省委再次确认朝鲜族人是中国公民.

1949 年9 月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为朝鲜族的中国少数民族身份法律确认之始,把朝鲜族从侨居中国的朝鲜人中区分出来,实现了从朝鲜人中国朝鲜人中国人( 朝鲜族) 的蜕变.

日常生活中敬老规矩无处不在

朝鲜族社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朝鲜族的敬老规矩无处不在.朝鲜族婴儿一开始学话,就处于敬老和社会等级意识的启蒙中.

朝鲜语中的敬语系统,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自己所处的位置.譬如叫人吃饭,对老人、平辈和晚辈都有不同的称呼,而且,每个家庭都有较严格的日常礼仪传统.比如,早晨,长辈起床后年轻人得请安;晚上睡觉前,年轻人也要向老人问安;当着老人的面,无论在家还是在外,一般不允许年轻人吸烟或饮酒,在遇到非喝不可的场面应背身而饮;忌讳向老人借火或相对点烟吸烟;一家人围绕一处聚餐,其乐融融,可是朝鲜族家庭一定会为老人准备一个小桌,以示其独尊地位,在餐桌上当着老人的面不许大声训斥孩子;在炕上就座时,年轻人或妇女不许在老人、客人面前伸腿就坐;路遇长者须问安、让路,同路行走时,年轻人不许无端超前行走……

朝鲜族社会对老人的尊敬和优待并不需要社会的监督力量,而是完全变成了习惯,敬老的日常礼仪成为每个家庭的道德核心,违背了敬老的习俗,社会评价就会逆转,这是每个人难以承担的代价和强大的道德压力,所以,在朝鲜族社区中,如果年轻人迎面看到一位老人,都会躬身示意.

古代朝鲜族先民有一则古老的传说,即有关弃老的传说.说老人到了干不动活的时候,就会被家庭遗弃于深山.据传说,有父子俩见爷爷干不动活了,且疾病缠身,决定按风俗弃之于深山.有一天,父子俩为爷爷准备了不少好吃的后,用筐抬着老爷爷进山,弃之于深山中.回来的时候,父亲把筐扔掉了,但儿子又把筐捡了回来.父亲很奇怪,问儿子:“筐已经没用了,捡回来干吗呢”儿子说:“怎么没用呢,将来您老了,用它来抬您呀!”父亲惊愕不已,幡然醒悟,赶紧到深山将爷爷抬回了家,并尽心赡养.

从此以后,朝鲜族先民抛弃了弃老的习俗,并形成了敬老的礼仪.这一传说的真正价值,是告诉每个人都有老去的一天,孝敬老人是天经地义之举,是人生的美德,也是映照自己的未来.

痴迷“教育”的民族

众所周知,朝鲜族重视教育,重视到什么程度呢抗战胜利至新中国建立前,东北农村十分贫困,但朝鲜族却几乎做到村村有小学,乡乡有中学.举例来说,1946 年至1949 年,黑龙江省尚志县( 今尚志市) 仅有1.4 万朝鲜族,但他们却创办了3l 所中小学,平均470 多人就有1 所学校,办学的热情达到了痴迷的程度.

2010 年,朝鲜族每万人接受大学本科教育的人数有801 人, 而全国平均数仅为367 人.2000—2010 年,在东北三省及北京市的大学入学考试中,朝鲜族考生中出现了15 位文理科状元.

这些炫目数据的背后,有着怎样深切的原因历史上,朝鲜将儒家经典作为必修之功,不精通儒家经典既不能上升到高级贵族阶层“两班”之中,也不能成为地方官员和乡绅贵族,所以,刻苦学习几乎是学子们改变人生的唯一途径和机会.

在李朝时期,朝鲜有1.6 万多所书堂,平均800 人就有1 所,可以说,崇尚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土壤.

朝鲜族把教育作为吃饭之外的第一需要,再穷也要读书成为共识,过去不乏卖牛读书的故事.妻子甚至称丈夫为“书房任”,对丈夫寄寓的最大期望,并非是金钱或权势,乃是能通达成功彼岸的知识和学问.

除此之外,朝鲜虽然在15 世纪中叶创造了朝鲜文字,但皇室、乡绅贵族及学子们并没有放弃使用汉字,汉学修养很深,培育了私塾文化和大量的私塾先生,所以,朝鲜族迁徙到哪儿,就把水稻种到哪儿,,也把学校建到哪儿,私塾先生自然就会跟到哪儿……

(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

——/链接/——

朝鲜族:充满美感的白衣民族

朝鲜族是一个富有美感的民族.历史上,朝鲜族有洁净、尚白的习俗,逐渐形成了白色服饰的传统,所以亦被称为“白衣民族”.

朝鲜族传统服饰一般分为“节日盛装”与“平常服”两大类.其中,传统男裤特点是裤腰粗、裤裆大、裤管宽.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来系上腰带,裤管用“裤脚布带”系绑.这种大裤裆裤子,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适合本民族传统生活习俗.

上衣则分男上衣和女上衣两种.其中,男上衣斜领、左衽、宽袖,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系结于右襟中上方;女上衣短小、斜襟、无扣,以布带打结.女上衣袖管长而窄,和长裙搭配,可呈现出女性的曲线美.裙子主要由裙腰、裙摆、裙带组成.裙摆很宽,一边开衩,裙带缝钉在裙腰两侧,缠腰一圈后,系结在右腰一侧.裙摆上折有许多细皱,裙摆很长,身着长裙的女性展观出苗条、美丽的身姿.

朝鲜族的人能歌善舞.长鼓是朝鲜族最具特色的传统打击乐器之一,鼓身木质呈圆简形,两端粗而空,鼓腰细小而中实,鼓面蒙皮.以铁圈为框,系皮条或绳索,可以调整鼓的音域.演奏时,右手执细木或竹条,左手敲击鼓的另一面.两手交错敲击,技法丰富生动.在乐队演奏时,长鼓置放在演奏者前面的鼓架上在歌舞时,一般将长鼓挂在身前,亦敲亦舞,妙趣横生.

朝鲜族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朝鲜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朝鲜族方面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