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东尼葛姆雷类论文范文素材 与安东尼葛姆雷:移动的身体剧场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安东尼葛姆雷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安东尼葛姆雷:移动的身体剧场

孟 尧

从亮处出发,一秒掉进黑暗.光线被自己挡在背后,瞬间眼盲.不自觉地伸手试探,左右狭窄.手指触碰到墙壁,手指冰凉.脚下一浅一深地探路,每踩一步,都带着金属闷响.不知多久,光隐隐地渗透进来,眼前的漆黑开始有了层次,身体的平衡逐步找回.发觉人已行至路尾,面前一道钢板门墙.回头,转身,迎着亮光原路折返.那光源带着人形轮廓,走得越近,边缘越清晰,照度越强.出了这暗道,弃黑投明,终才从恍惚复归平常.

这里是安东尼·葛姆雷的个展“静止中移动”的现场(上海龙美术馆 ,西岸馆).我刚刚由《走廊Ⅱ》(2017)这条15.5米的钢制人形通道走出来.如展览名称所言,要感受葛姆雷的艺术,你必须得在展厅里这些安静的雕塑之间来回移动.稍作调整,我便钻进隔壁名为《呼吸的房间Ⅳ》(2012)的展厅.在10分钟黑暗,40秒强光的交替转换中,9个涂有磷光材料的金属框架,以幽蓝和本色分别显现着数字序列的严谨美感.走入这些几何框架,在640秒的白夜反差中,感受同一空间在相反状态中的微妙变化,需要付出一点儿耐心,换来一种难得的体验.

与展览上其他葛姆雷的作品相比,《走廊Ⅱ》《呼吸的房间Ⅳ》的气质更封闭、内倾,也更容易诱发一种形而上的沉思.熟悉葛姆雷艺术的观众,很容易发现《走廊Ⅱ》延续了葛姆雷在“m o d e l”(2012)和“f i t”(2016)两次展览(白立方画廊)的作品思路,同样也不难看出《呼吸的房间Ⅳ》和《盲光》(2007)之间的联系.这些作品其实在探讨着同一个问题,即在被限制的身体状态中,人与空间如何共存?

体验过两种不同方式的“被限”,再回头来看本次展览体量最大的《临界物质Ⅱ》(1996),这个由60个真人比例的铸铁人雕塑组成的作品,被葛姆雷聚散、悬吊于展场四处.其中一组12个,于一楼主厅排成一列,展现由蜷曲到直立的身体渐进状态,剩下的48件雕塑或混叠成堆、或三两倚墙、或形单影只,呈现出丰富的视觉造型.在展馆屋顶垂直百叶采光系统的照明下,建筑空间伞形结构展开的拱券墙体、清水混凝土的自然质感与铸铁人和谐呼应.以往,龙美术馆过于个性强烈的空间,常因“喧宾夺主”受到争议.但此次葛姆雷展览的呈现,不仅主体人形雕塑与空间相得益彰,其余4件悬浮雕(2008-2012)和大量纸上绘画(1981-2016)在展厅的安放、陈列也都互为关照.由一楼展厅环视游走,再移步二楼俯览全景,更能体会到这些作品与美术馆内部空间的微妙关联.作品与空间互相借力,彼此“共振”.观者在展场移动、驻足,动静交替中,更有难以言传的体会.这也是葛姆雷雕塑艺术的独特、过人之处.

如同那些以葛姆雷身体翻模的铸铁雕塑呈现的样子,艺术家既高又瘦,手长脚长.试想1.98米的葛姆雷如果身形粗壮,这些雕塑会不会给你迥然的感受.这既是玩笑,也给出提醒,葛姆雷长期以来探究的主题:身体以及身体和空间的关系,从何处出发?

2 0 1 2 年6 月, 在一次名为《构造空间》(Making Space )的演讲上(TED),葛姆雷回忆了6岁时的午休经历.他声情并茂地描述了自己如何在自家旧阳台改造的狭窄、闷热、光线过亮的小房间里,逐渐由烦躁、不安转为神清气爽的过程.并邀请在场的观众一同闭目感受他当年体会到的内在宁静、自由.考虑到这是一次超过50年的童年记忆,也许不必对他这次复盘过于当真.但在葛姆雷40余年的创作里,葛姆雷从自身出发,并不断拓展的艺术线索是十分清晰的.

1 9 7 4 年, 葛姆雷创作了《睡觉的地方》(Sleeping Place),作品表现了印度人在休息时,身体被床单裹住的状态.这是他最早关注身体和环境关系的雕塑.此前三年印度游学的经历,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葛姆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印度之行,不仅让他觉得自己之前在西方受到了过度的教育,更影响他开始思索生命、时间、存在的本源问题.这对他形成自己独特的身体艺术观有很大帮助.在葛姆雷看来,整个西方艺术史的身体价值都建立在一个神话和故事的权力系统中,他不关心这些神话故事.他想要回到身体本身.去探讨当身体被放置在一个空间之中的时候,它是怎么样的一种表现,怎么样的一种形象.

1979年,葛姆雷来到中北美洲的沙漠,随意拾起一块石头,用力扔出,待石块落地,再于落地处周围收集一堆碎石,复再将石块四面扔出.这便是作品《重新安排沙漠》(Re-Arranged Desert )的内容.葛姆雷称其为“一个生命体在其他生命体上的证据”(an evidence of a living bodyo n o t h e r b o d i e s),因为“石头由地址变迁形成,腐蚀是时间作用在事物上的证据.”葛姆雷将之理解为一次人类事件,自此以后,他对“身体空间”(the place of body)和“”身体作为空间”(the body as place)的探讨进入了一个新局面.

1980年代,葛姆雷以自己身体翻模的铸铁人开始成为他标志性的符号.装置景观《在别处》(A n o t h e r P l a c e ,1997),城市空间项目《视界(E v e n t H o r i z o n ,1997至今),《临界物质》系列,以及基于身体概念衍生出的巨型公共雕塑《北方天使》(Angel of the North ,1998)都是在不同的环境空间中探讨相近的问题.

对葛姆雷而言,“身体即空间,空间即物体.”他反复声明,“雕塑的核心意义是一个催化剂,能够催化观众去做一些事情,去理解一个物品.它把我们从环境中解放出来,去解构这个环境,从而也重新去创造我们自己的存在.”甚至,他强调“我的雕塑作品存在的唯一理由是它增强了观者的存在感.”

葛姆雷的艺术对观者、空间环境的重视,体现在他对观众和作为“客体”(o b j e c t)的雕塑同时“在场”(p r e s e n c e)的要求.这是一种基于体验而非观看的要求,它受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韧的极少主义的影响.极少主义对观众的参与性的重视,对物和场地、空间的“剧场化”(theatricality)关系的强调,都在葛姆雷的艺术实践中有明确的回响.

以龙美术馆的展览为例,当葛姆雷的作品在观众、雕塑、美术馆空间之间建立起一种文化和身体的“场域”关系,当观众觉知到剧场的存在,雕塑、观众、环境之间才会形成真正的交流互动,由此,葛姆雷的雕塑催化观众去解构环境的作用才得以实现.

然而,与极少主义不同,葛姆雷的艺术不是要以反艺术的方式去消解日常用品和艺术的界限.葛姆雷在艺术中寻求的是超越日常的精神体验,这种体验依托身体对空间的存在确认,需要实实在在的感同身受,必须在具体的艺术场域中得到回应.葛姆雷在物质和精神之间很好地保持了一种无法言说的间离感.他在陌生和熟悉之间制造了一种平衡,葛姆雷试图在造成观看“陌生化”的基础上,诱发打开观者自己的系统开关,强化雕塑或者“剧场”净化精神的功效和体验.在这个意义上,葛姆雷的艺术拓展了“剧场”的边界.

一方面,葛姆雷不过度迷恋“剧场化”的沉浸式体验,另一方面,他对雕塑材料也缺乏呈现其纯粹“物性”的兴趣.如他所言:“我认为,艺术一如既往,是和那些还未发生、和那些我们永不会遇见——甚至是整个人类都不会遇见的事物的一种交流方式.某些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最美作品,所体现的并不是有关我们彼此之间的交流,而是与某些我们无法想象、难以触及、无以言喻、无从比较的那些处于我们感知界限另一面的事物进行交流的向往.”葛姆雷总是对那些不确定和无法言喻的东西着迷,这或许是受到他早年在印度旅行经历的启发.葛姆雷艺术的复杂性,也让我们在龙美术馆的“剧场”中,产生一种不满足.坦白说,与那些置于户外沙滩、海边、沙漠、城市摩天楼群的雕塑相比,美术馆的空间还是太狭小了.通过葛姆雷的雕塑,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在白盒子的空间中,感受到一种精致的宁静.但离开自然和城市的开阔空间,这些雕塑的能量明显是局促和受限的.在这个意义上,葛姆雷对于时间、身体、存在的思考,只有在一种康德式的“审美静观”中,才会得到绵延和自由的发散.

在葛姆雷的艺术里,身体是度量自己和世界关系的尺度.身体作为物的复杂性,在视觉上具有丰富的语言层次.这不但体现在葛姆雷技术和观念上的多元开放,还显露在他关注生命本质的精神底色.他通过作品探讨人和城市、自然的关系,经由雕塑的身体,葛姆雷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游走、驻足、静观,并展现他内敛的虚无主义.对于观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在他设计、打造的空间中穿行、体验,以捕捉他精神和情感的脉络,或者说,在这些身体脉络和时空索引中,发现沉睡的自我.

离开龙美术馆之前,我再次走进葛姆雷的“走廊”.重新去体验这15.5米的孤独与黑暗.又一次,在短暂的视觉暂停中去体会时间、空间的微妙变化,感受狭窄空间中向内的宁静.随着脚步的移动,钢板发出金属的震动声,坚硬、冰冷随着声波在耳膜、皮肤、骨骼间游荡.行至终点,转身返程,光线渐强,身体渐暖,脑中却只想到维特根斯坦所言:“凡能够说的,都能够说清楚;凡不能谈论的,就应该保持沉默”.

安东尼葛姆雷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安东尼葛姆雷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安东尼葛姆雷方面论文范文。

1、安邸杂志

2、安大自考论文答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