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作论文范文 与《梦》黑泽明精神自传的创作心理探究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创作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梦》黑泽明精神自传的创作心理探究

胡亚聪

(中国传媒大学 戏剧与影视学院,北京 100024)

【摘 要】黑泽明的《梦》囊括了大师对人生各方面的思考,是基于黑泽明创作心理定势创作出来的,它同时也受到集体无意识这一心理结构的影响,本文从这两个影响创作者创作心理的方面出发,探讨黑泽明《梦》中的意味.

【关键词】黑泽明;《梦》; 集体无意识;创作心理定势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122-02

黑泽明在谈及自己创作的影片《梦》时曾经说过,“《梦》里有我对这个世界的全部看法.”①电影中的梦境,承载了黑泽明对自然、人生、理想、战争等的所有观点.从创作心理的角度来说,《梦》的创作受到了以黑泽明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影响,以及黑泽明所代表的大和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影响.黑泽明通过电影媒介,以梦为载体,表达了一种对自我的探索,同时,在作品中不自然流露出了日本民族集体无意识,反映出了日本民族的自然观以及战争观.

一、以梦为载体的自我镜像表达

黑泽明在自传中表示,“了解一位导演的最自然,也最合适的方式,应当是通过他作品中的人物去认识.”②从这个角度来说,《梦》便是黑泽明的自我镜像表达.

(一)以自我为原型的人物设定

黑泽明在《梦》中勾画了八个梦境,分别是“太阳雨”“桃园”“风雪”“隧道”“乌鸦”“红色富士山”“垂泪的魔鬼”,以及“水车之村”.黑泽明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八个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八个梦境按照人类一生的成长跨度,可以分为孩童、成年和老年三个时期.

“太阳雨”和“桃园”中的孩童,懵懂而单纯,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偷窥狐狸嫁女;也会在桃树被砍时留下不忍的眼泪.但为了承担自己的过错,会毅然选择拿起短刀离家,走上探索的道路.而成年之后,“乌鸦”中的学画人,为了探寻艺术的本质,徜徉在梵高画作之中追寻踪迹,在追逐的过程中,领会了艺术的真谛,即在生活中发现美,并将美的事物描绘出来;同时体悟到了作为艺术家的追求,即艺术家的一生应该是对艺术不停追逐的一生.不难看出,“乌鸦”讲述的就是黑泽明自己对于电影的追逐.

《梦》中人物的原型是黑泽明自己,他借用八个梦境,表达了创作者对自我、对电影艺术以及对整个人类生存的探索.

(二)以情绪记忆为导向的情节设置

情绪记忆是创作主体的一种积极能动的心理活动过程.③《梦》中的情节设置,均能看到黑泽明童年时代的人生体验.

在“桃园”中,小男孩跟随一个穿着节日盛装的小女孩跑到了被砍伐的桃林里,据黑泽明回忆,片中小女孩的原型是他早逝的姐姐.姐姐早逝的经历对他形成了很大的打击,多年以后也难以忘怀,于是在创作之中,他将姐姐的形象创作成了桃园的仙子,这个形象代表了一切纯洁美好的事物.而在“乌鸦”中,黑泽明用学画人对艺术家梵高的踪迹追寻,来表达艺术家对于艺术的探索之路.儿时的黑泽明对梵高和塞尚的画作极其痴迷,遗憾的是,因为经济拮据,黑泽明不得已走上了电影的创作道路.

儿时的经历对于创作者而言是深刻的,这就形成了创作家不同的心理结构定势,并在创作者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二、大和民族自然观、战争观的表达

分析心理学的代表人物荣格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④对于集体无意识而言,它是根植于历史的、人类种族的经验之中,是与个体意识无关的独立存在.作为黑泽明精神自传的《梦》多次传达了日本的民族性.

(一)自然为神意象的塑造

日本人自绳文时代以来,就以自然为神的观念与其后传入的佛教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佛教,即“草木国土悉皆成佛”.⑤在日本人眼中,万物皆有灵,日本人乐于舞台艺术、文学作品中将拟人化的动植物、自然现象作为主人公来叙事,这点在黑泽明电影中也有体现.

《梦》中塑造了诸多自然之神,有“太阳雨”中记仇的狐仙、“桃园”里愤怒的桃神,以及“暴风雪”中善于催眠的雪女,这三种意象是对早期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在敬畏自然的时期,狐狸也好,桃树也好,都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在前两个梦境之中,偷窥狐狸嫁女会被狐仙报复,砍伐桃园会被桃神报复.而在“暴风雪”的梦境里,则表达了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无能,只能在雪女的帮助下征服雪山.但在后续的发展中,人类无节制地滥用资源,导致核电站爆炸,环境被破坏,在垂泪的魔鬼中,出现了畸形的蒲公英、变形的兔子等意象,前后的对比可谓是触目惊心.

黑泽明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20世纪,他目睹了人类从崇尚自然,到利用自然,再到被自然报复的过程,同时受到了世纪末悲观情节的影响,再加上创作者受到日本本土一以贯之的自然观的影响,在作品中表达了深刻的自然危机意识.

(二)对战争的创伤性叙事

日本电影对于战争普遍采用了创伤性的叙事,集中表现在受害者视角的微观叙事以及反战的和平主义表达.在对待战争问题上,日本人已经习惯将所有的罪责推卸给抽象的战争本身,⑥这一点在黑泽明的《梦》中也有体现.

在影片的第四个梦“隧道”中,第三小队的队长在隧道中邂逅了在战争中亡故的战友.无论是去世的野口还是尚在人世的队长,都以受害者的姿态出现,野口的悲剧在于他个人的死给他的全家带来不幸,而队长的悲剧在于对亡故战友的愧疚,以及因为战争所遭受的屈辱.这种创伤性的叙事无疑是在规避日本作为战争发起者的忏悔和反思.黑泽明在《梦》中,将战争对人们造成的创伤进行了血淋淋的展示,同时也在呼吁和平.

这种受害者视角以及创伤感叙事是由日本民众的感情记忆决定的,黑泽明自然不能跳脱其中,真正站在战争的角度上进行反思.

三、总结

不可否认,《梦》所传达出来的自然观以及人生观具有启发性,但从创作心理角度分析,作品受到创作者艺术心理定势以及集体无意识心理结构的影响,基于此,黑泽明在作品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表达具有前瞻性,而对待战争问题却表现出了民族局限性.

注释:

①黑泽明.我的电影观[J].外国电影研究,2014,68.

②蒋莉.浅析黑泽明电影《梦》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1,(10):109.

③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75.

④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47.

⑤刘佳.黑泽明的自然物语[J].南开学报,2013,(1):113.

⑥陆嘉宁.银幕上的昭和—日本电影的二战创伤叙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321.

参考文献:

[1]黑泽明.我的电影观[J].外国电影研究,2014,(1):66-77.

[2]胡非玄.试论梵高绘画艺术对黑泽明电影的几点影响[J].文化艺术研究,2010,(3):202-204.

[3]蒋莉.浅析黑泽明电影《梦》的艺术特色[J].电影文学,2011,(10):109-110.

[4]任雪.梦境和意识幻境电影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5]刘佳.黑泽明的自然物语[J].南开学报,2013,(1):110-117.

[6]许恩茂.从黑泽明的生平看电影乱中的创作心理[J].新闻世界,2014,(4):239-240.

[7]任剑涛.悲观与乐观的辩证致思—论世纪末情节[J].岭南学刊,1996,(6):41-44.

[8]王乃芳.梦与非梦之间—试论黑泽明电影《梦》的结构与表达[J].电影文学,2013,(9):119-120.

[9]陆嘉宁.银幕上的昭和—日本电影的二战创伤叙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3,320-334.

[10]秦俊香.影视创作心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47-75.

创作论文范文结:

关于创作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创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音乐创作期刊

2、音乐创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