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方面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线性的交响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中钢琴的织体形态探析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

此文是一篇钢琴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线性的交响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中钢琴的织体形态探析

许 珊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问题,李西安教授曾高度提炼为“‘和’的精神、‘线的形态’‘虚’的意境”,其中“‘线’的形态”①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主要外在形式.在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以线性思维进行织体陈述的几乎没有.在和声方面,无论更多继承了西方和声,还是进行了较多民族化的和声风格,均呈现出较丰富的和声织体形式和色彩;在复调方面,更是尽其所能地开发了钢琴这一多声部乐器的艺术潜能,使得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高度民族化的、富有民族气质的、织体丰富多样的织体语言形式.而王西麟创作于2010年4—8月,并于同年11月首演于苏黎世和巴塞尔的《钢琴协奏曲》,是他创作生涯中第一部钢琴协奏曲,也是新世纪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一部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品.在这部作品中,除了其鲜明的交响性语言风格、“长气息”的音乐结构思维以及对民族戏曲音乐的深刻挖掘和创造性运用,他的钢琴音乐织体的创作也突破了以往的织体模式(丰富的和声、宽广的音域、多声部的交织、华彩的展现等),而是紧密结合中国戏曲音乐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在音乐陈述上赋予其与乐队类似部分与整体的“错觉”.线性陈述成为钢琴在这部作品中的主要特征,但这并不影响实际音响上的戏剧性,所以“交响性”才是这部作品的核心追求.本文从钢琴织体的线性思维与戏曲音乐的渊源关系以及钢琴与乐队交响性进行较为系统的论述.

一、线性思维与戏曲音乐的渊源关系

一般而言,钢琴协奏曲讲究钢琴与乐队之间矛盾与统一的思辨性与戏剧性,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具体音乐陈述中常体现于主题陈述的呼应、音色的对比、纵向织体的交错以及整体音响艺术的交响性上.翻阅历代音乐大师在这一体裁上的丰硕成果便可得知,在其音响结构中,钢琴始终是其构成的核心,它不仅担任着主要音乐事件的陈述,而且也是最能够与乐队形成对抗的乐器.究其原因,无非是由于它相对于别的乐器的诸多优点:宏大的音响、丰富的和声、宽广的音域、多声部的交织、华彩技术的展现等,都是其他乐器所不能比拟的.

然而,对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的王西麟而言,其《钢琴协奏曲》中并没有可以追求上述钢琴音乐写作方面的原则.通览全曲,很难找到像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式的钢琴织体语言——上下纷飞的和弦分解、辉煌立体的音乐层次、眼花缭乱超群绝伦的演奏技巧等,而是一反常态,执拥有如此丰富表现手段的“乐器之王”几乎通篇进行“单一”的旋律吟唱,这是钢琴音乐创作中不可思议的,也是值得研究的.究其缘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是戏曲旋律本身所特有的戏剧性所致.众所周知,王西麟交响性音乐语言的最大特征就是直接来源于民间戏曲,其中他最热衷于秦腔、山西梆子.中国戏曲音乐的旋律有其特殊性,兼有叙事性、戏剧性、抒情性.其“戏剧性”除了丰富的唱腔外,更重要的是它必须结合文学、表演等艺术才具有自身的艺术“功能”,正如音乐学家蒋菁所言:“中国民间戏曲中音乐与纯音乐不同,戏曲音乐必须和其他的艺术手段相结合,为戏曲的故事情节的展开,舞台氛围的烘托,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去完成音乐戏剧化的任务.”②或者说戏曲旋律多数时候正是通过它的“叙事张力”来呈现其“戏剧性”的,它并不需要借助别的技术手段(和声、织体、复调等)来获得.比如在板腔体戏曲唱腔旋律中,各种板式变化所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就是西方旋律所不能比拟的.具体在这部作品中,如第一乐章第九小节处的弦乐节奏便是京剧摇板风格的伴奏,紧跟着钢琴强有力的“控诉”则是明显的秦腔音调,前者代表了奴役者强势的压迫,后者则具有被奴役者“反抗”的形象.这里钢琴织体采用了同音相跨三个八度的单旋律演奏,戏剧性十足(见谱例4).

其次是戏剧旋律有其自身的构成规律,其“乐思表达的整体性”和民族风格并没有给和声织体和纵向层次留下空间.比如,秦腔旋律特别注重sol、dol、re三个骨干音的强调,同时也还有“苦音”和“欢音”之分,再加之各种板式所带来的的丰富的唱腔,都使其艺术内涵充盈.在追求鲜明民族性因素美学思想的驱动下,为了能够在织体纷繁复杂的交响性音响中清晰地辨识出来,作曲家和声的过多配置.因为无论是西方和声,还是民族化和声都不适合,都会破坏戏曲性旋律内在的艺术内涵.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作曲家在旋律创作时,并非原样照搬,而是通过多年戏曲音乐的从事与学习之后,强调旋律的原创性和个性处理.为了弥补钢琴织体的“不足”,作曲家已经将原有的曲调进行了大胆的半音化处理,使得其戏剧性效果大大加强.对于一开始的钢琴主题(见谱例4)而言,“该乐句以四音动机素材为主,中间运用了半音经过音和骨干音的半音替换音,既保持了秦腔的韵味,同时又使旋律具有新的色彩风味”③.

二、线性思维的特征

作曲家在创作这一钢琴协奏曲时,所坚持的线性织体思维主要有以下特征:

1.大段单手演奏的单音旋律.这一手法对于表现手法异常丰富的“乐器之王”来讲,简直是一种不可思议的“亵渎”,这在历代钢琴协奏曲文献中也不曾见到的,尤其对于那些特别善于利用其丰富织体语言表达乐思的作曲家们,实在难以想象王西麟的“不按套路出牌”的勇气和个性.他不仅使用了这种单手单音旋律的写作,而且在其“长气息”音乐结构的原则下,大段地“倾诉”(见谱例1).

这是第二乐章的开始,钢琴在左、右两手中轮替进行的单音旋律.不难看出,这条旋律与我们通常意义的旋律进行大不一样,其独特之处在于:

首先作曲家通过精心设计追求一种悲愤的“咏叙”效果,其中节奏时值上略带“自由”的风格受到作曲家的情感处理的支配.同时,这也和戏曲音乐中的“念白”和“散板”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达到一种断断续续、欲说还休的难言之痛的情感表达.

其次在旋法上也与众不同,仿佛在旋律的每一阶段都设计了一个“主要音”的存在,然后在此基础上围绕“主要音”作上下不同程度的波动.这种旋法观念类似现代意大利作曲家贾钦多·歇尔西(GiacintoScelsi1905—1988)的“单一音”作曲法,只是后者的特点是“以‘单一音符’的微分音化为主,并在各种从属支架结构中层层铺展开来”.或者说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围绕“主要音”的幅度大小.比如在谱例1中的主要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下表所示:

再次就是由秦腔骨架音“sol、dol、re”所演变出来的贯穿性动机(谱例2),并在“主要音”式的旋律进行中贯穿这一动机,在贯穿过程中作曲家通过多种手法对上述动机进行“变奏”.比如下述谱例中分别对原动机进行了节奏复杂化、音序改变(音的顺序发生改变)、音组替代(新的同构音组代替原来音组)、节奏压缩、结构改变(由原来的四度+二度变为只有四度)等,使得旋律的进行统一而不单调.

2.双手交替震音式的单声部旋律.这一种演奏方法显然与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的持续音演奏(比如琵琶的轮指、古筝的摇指等)有关.对于弹拨乐器而言,“音”的过程是“点状”的,因此,要想进行长音的持续,或表现同音或和弦的渐强或渐弱时,就只能靠轮指或摇指弹奏的震音式长音才得以实现.作曲家正是吸取了这一点,于是在第一乐章的第二个“长气息”段落结构(142—209)中运用快速无穷动的脉冲式震音(见谱例3)整整持续了六十多小节,酣畅淋漓的痛苦独白尽显其中.

这段音乐的整体效果像戏曲中的摇板(紧打慢唱),“紧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旋律自身的震音效果所带来的戏剧性冲击,另一方面则来自乐队八分音符持续的音型背景以及管乐器不断“恐吓”意味的、短促有的“吆喝”声()以及之后管乐多重节奏纵向交织性的半音下行所造成的“呼啸”声等;而钢琴的“独白”则明显处于悲戚的弱势,从乐谱中的力度上可以看出,作曲家力求一种“上气不接下气”的悲痛心境,而从简化旋律上可以看出,这个11小节的乐句由两个交织的具有相同结构的乐节(两个框内)共同构成,调性具有不确定性,基本是由G宫过渡到D宫.

3.纵向多重八度旋律.这种具有宽广音域和宏大音响的线性织体在以往经典钢琴文献中,一般出现在主题与主题之间的过渡段落中,多是固定音型或音阶、半音阶式的进行,多是渐强的力度模式,具有为后来的辉煌乐句预先造势的功能.这在李斯特、拉赫玛尼诺夫等钢琴作品中枚不胜举.但利用这种织体语言来完全陈述一个主题,并作长时间的延展与变奏,确实不多见(见谱例4).在本作品中,钢琴的首次“谋面”便以这种方式出现,并且持续了35小节(19—54).

这一主题秦腔味十足,同时是高度艺术再创作的旋律,代表被压迫者悲沧的呐喊.这条旋律大部分(19—26,)处于G宫调上,除了从旋律运行的特征可以判断,还可以借助弦乐声部所由g、a、d三音作为骨干音的和声作为依据.这个旋律的戏剧化效果主要来源于动机式的延展、音区的大幅度变动、五声性旋律的高度半音化以及由D音的降低与还原与G音构成增四度与纯四度的对比所造成“痉挛”式旋律形态.作曲家正是想通过这种带有“痉挛”性质的进行赋予音乐更多层次的内涵——人性的扭曲、极度的痛苦、类似“语无伦次”的表达等等.

4.柱式和弦式旋律.在这部作品中,和弦式旋律的独特之处在于左右手演奏完全相同结构的和弦(见谱例5),作曲家为了尽量避免和弦旋律的浑浊,左手和弦并没有触及到过低的音区,从而保证了旋律轮廓和和声效果的清晰度.再如谱例6,与谱例5不同的地方在于:谱例5的旋律进行全部集中在外声部,而谱例6的半音阶式进行从开始的高音部逐渐“潜入”中声部,而和声的充实由原来的中、低声部转为高、低声部.

三、乐队织体因素的“交响性”特征

对于“交响性”,业界一直存在着两种理解:一种理解侧重“多声部”音响层次的交织;另一种理解侧重“矛盾”的冲突与解决的过程,或者说前者更强调“复调”与“配器”技术层面的东西,而后者则始终将音乐过程中内在的戏剧性张力作为“交响性”的判断准绳.对于此,当前业界普遍较偏向后者,比如作曲家杜鸣心就曾经说过:“所谓‘交响性’,我以为应是戏剧矛盾冲突、发展、解决的过程.”④因此,技术固然重要,然并非“交响性”的核心.众所周知,作曲家朱践耳先生的《第八交响曲——求索》只用到了一把大提琴和一组打击乐(共16件,由一人演奏),由自由十二音序列创作而成,题材直接受到中国古代诗人屈原《离骚》的影响,仅其编制就让人为之惊骇——两个人的交响!然而,其深刻的哲理性、戏剧性和交响性却征服了所用人,可以说丝毫没有影响其“交响性”.

在王西麟的这部作品中,他将“旋律”的意义尽可能放大,从而实现他独特的交响性特征——从横向旋律进行中获得,同时这也是戏曲因素的内在要求.当然,这并非否定了纵向和声、复调、配器的作用,而是说旋律在这部作品中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比如第一乐章,非常明确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141,第二部分142—209,第三部分210—最后),是一个插部代替展开部的奏鸣曲式.在“呈示部”中,虽有两个具有主题意义的因素,即乐队开始全体齐奏的四分强力度节奏和由硬质铜管吹奏两个强力度的十六分音符()的“训斥”动机以及由钢琴一开始奏出的“控诉”主体(见谱例4),但并没有完成陈述,当钢琴主体奏出后,两者几乎一直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气势宏大的“长气息”结构(即第一部分),而且第一部分本身就一直处于紧张的“”阶段,可以说这就是一个长大的段.在这一部分中,作曲家利用两个在形象上、音色上形成巨大对比的主题构成“思辨”性斗争,这样长达一百四十多小节的音乐倒更像一个“展开部”,这样在两个线性乐思(乐队齐奏的“训斥”音型和钢琴的“控诉”旋律)的交织与争斗中获得了惊人心魄的交响性音响.

第二乐章中,属于“帕萨卡利亚”结构.在这里,形成了钢琴连绵不绝的“独白”旋律与固定旋律“音色变奏”之间的心灵交流,是一种往事的追思与哲学的沉思,一种自我内省的复杂过程,而其他所有的因素都退为其次,旋律的“叙述”功能被空前放大,线性思维占据了主要的音乐陈述.

第三乐章,也分为三个部分⑤.可以看出,同样营造出“”的第一、三部分,前者为“硬起”,后者为“软起”.后者的层层递进造成音响上从“清莹明澈”到“紧张对位”再到“铺天盖地”,而这种递进都是建立在线性思维的基础上:单簧管旋律音色为主→钢琴和乐队单主题发展与交织→钢琴旋律与乐队八声部赋格之间的对位.

结语

王西麟所表现出来的这种以旋律的自身戏剧因素为基础,辅以复调、配器等技术手段加以丰富,进而形成作曲家所追求的线条-立体的交响性音乐语言,可谓是王西麟交响语言中的一个突出的特征.也正因为此,他的线条-立体思维形成了一种特有的“中国式”交响音乐语言.其中,他将戏曲音调的引用和创造性展开与衍变,都旗帜鲜明地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线性美学,同时也显露出他个人的独特风格,即坚持立足于中国民间戏曲音乐,结合其扎实的创作功底与“伤痕”主义⑥表现手法,营造出悲怆的交响语言,抒发内心中最真实的情感,在和平盛世中发出不同的声音,用“另类”的话语表达出心中的大爱无疆.

①文中从“旋律表达乐思的整体化、旋律音的曲折化、以线为基础的立体化”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其中指出“中国的旋律几乎就是音乐的全部……没有给和声、复调留下任何余地.”李西安《中国民族音乐美学三题》,《乐府新声》1985年第1期.

②蒋菁《中国戏曲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版.

③檀革胜《王西麟〈钢琴协奏曲〉中传统戏曲因素研究》,《黄钟》2013年第2期.

④张少飞《“交响性”考辨》,《音乐创作》2010年第5期..

⑤第一部分1—65是单簧管的“吹戏”,暗含着“悲凉”和“希望”;第二部分66—134利用单主题发展构成钢琴和乐队两个线性思维对位的织体;经过打击乐的过渡134-165直接进入第三部分166—293的钢琴托卡塔与乐队赋格的交织,形成全曲最后一个,尾声294—347呈现了第一部分的音响材料,表现出最后微弱的希冀.“吹戏”是指“运用唢呐直接吹奏戏曲中的唱段甚至全剧,是唢呐从戏曲中汲取营养的一条重要渠道……,吹戏现象的出现,应是梆子腔系的戏曲艺术以及其他地方戏繁荣与发展的结果……,唢呐吹戏多见于梆子戏流行的地区……”刘勇《中国唢呐艺术研究》,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版.

⑥“伤痕”与“伤痕文学”有关,“伤痕文学”这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大陆文坛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文学现象,这类文学创作的内容主要是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居民在那个不堪回首的年代悲剧性的遭遇(源自360百科词条“伤痕文学”,网址https://baike.so.com/doc/5430698-5668983.html).而在这部作品创作中,王西麟依然坚持他一贯的悲剧性笔触,反映的内容、手法与

“伤痕文学”的创作不谋而合.

(本文系2015中国海洋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培育类专项《民族文化语境下的钢琴织体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1615012.)

许珊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张萌)

钢琴论文范文结:

关于钢琴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钢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钢琴艺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