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立德树人方面论文如何写 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与其实践类论文范例

本文是一篇关于立德树人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与其实践

张丽敏,吕建设

(山东农业大学 国际交流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任.“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为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提供了理论参考,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路径和机制进行了实践探索.

关键词:立德树人;中外合作办学;“未出校门,先出国门”

中图分类号:G4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89-02

收稿日期:2016-01-04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探究与实验”(J14WH12);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规划课题“高校中外合作办学育人体系研究”( 2013GG132);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党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研究”

作者简介:张丽敏(1979-),女,山东高密人,团委书记,讲师,双硕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通讯作者]吕建设(1971-),男,山东莱芜人,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副教授,硕士,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形式,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正是基于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用以指导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工作.

一、立德树人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决定了立德树人在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应根据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特点,找准立德树人的切入点.

(一)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与现状

近十年,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五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总体较好,形成和保持了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的势头,社会关注度、信誉度、品牌度有所提升,社会影响扩大,对促进教育改革发展、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已进入快速、平稳和高质量发展阶段.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级各类中外合作办学在校生总数约55万人,其中高等教育阶段在校生约45万人,占全日制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的1.4%.高等教育阶段中外合作办学毕业生超过150万人[1].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类型与特点

中外合作办学大体有三种类型:一是在国内举办的如宁波诺丁汉、西交利物浦等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相当于把国外大学建制搬入中国来实施,实现了学生不出国门就能享受到与国外同等的教育;二是在国内举办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4+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目前此类合作办学居多,仅限于某个专业的部分课程合作或共建;三是分国内和国外阶段举办的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3+1”“2+2”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外方课程、师资和学时均占较多比重.无论哪种类型,中外合作办学与其他普通办学形式相比较,其国际化、开放式、包容性的教育教学特点更加直接,思想领域多元多样多变的特点更加凸显,坚持立德树人思想引领应是做好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和首要前提.

(三)立德树人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必然要求

1.基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国际化教育是中外合作办学的亮点与特色.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旨在立足于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的要求,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不仅仅从培养目标上回答了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现实需要和重要形式,而且从教育本质上把“国际化”与“西方化”“本土化”甄别开来,保障了以中方为主导的国际化教育始终行驶在健康发展轨道上.

2.构建开放式立体育人格局的需要

开放式办学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应有之义.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扩大教育开放的主旨.中外合作办学通过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为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但开放式办学绝不等同于教育自由化、无政府主义,检验开放式办学的唯一标准最终要落脚于人才培养质量.这势必要求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国际教育的各个方面,探索有助于形成体系更加开放、机制更加灵活、渠道更加畅通、选择更加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3.加强包容性国际理解教育的需要

体制不同所带来的中外文化差异是中外合作办学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对待差异性应防止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的狭隘民族主义;二是妄自菲薄、崇洋媚外的民族虚无主义.正如总书记在在2014年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的那样: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因此,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的一门必修课,更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及其实践

新时期要做好中外合作办学立德树人工作,迫切要求思想上有新解放,实践上有新创新,理论上有新发展.

(一)“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的提出背景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加之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育的直面性和开放式办学环境,国外教育资源引进的同时也伴随国外经济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等的输出.无论课堂内外、学校内外以及国内外,都直接增加了学生对西方经济、政治、教育、文化的比较和理解,进一步加深了对自身民族性、时代性、先进性的认知程度.这势必要求高校在学生“未出校门”前,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教学全过程,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主导权,引导教育学生自觉践行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国际)公德,自觉履行(国内和国际)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做一个好公民、好学生、好孩子;同时教育引导学生正视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要“先出国门”,必须有超越民族、血缘、语言、地域等方面差异的勇气,学会尊重包容,求同存异,“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3],寻找中外教育、文化交融共赢的最佳切入点.

(二)“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的阐释

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山东农业大学与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联合举办的本科学历教育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十年来,学院紧紧围绕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针对自身办学特点,逐步凝练形成了“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

从狭义上讲,“未出校门,先出国门”指的是有形的“门”,代表着划定的学业阶段,学生毕业前(未出校门)要先完成出国学习任务(先出国门).如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是典型的“3+1”中外合作办学类型,“3”代表着国内学习阶段,“1”代表着国外学习阶段;第三学年学习结束,学生要“先出国门”留学一年,后回国答辩毕业离开校门.

从广义上讲,“未出校门,先出国门”指的是无形的“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代表着一种教育理念的升华.它教育引导学生校门之内要夯实基础、提升素质,国门之外要展示才华、塑造形象.即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国内还是国外,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因时因地因人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

(三)“未出校门,先出国门”教育实践特色

创新是当今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和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十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坚持以“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指导立德树人工作,对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和工作机制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有效探索.

1.注重学思结合,发挥教书育人引领作用

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教学特征显著,无论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还是教材、师资、教育教学理念等都融入了国际化元素.十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一直秉持科学的教书育人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借鉴、盘活外方优质教育资源,引领学生正确看待中西文化差异,激发学生求知,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在中方课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业特点,凸显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做好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增强学生客观全面辨析是非能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外方课教学过程中,学院倡导“学术无国界,课堂有纪律”,让学生在互动式、探究式、启发式教学环境中体悟尊重、互助与包容,感知西方先进文明,加强国际理解教育,加深中西文化比较,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求知的信心和决心;在双方共建课程中,盘活校内外资源,发挥学科建设优势,让学生在享受着中西方精彩纷呈的视觉和听觉文化盛宴的同时,自觉担负起架构中西文明交流沟通桥梁和纽带之责.

2.注重知行统一,强化实践育人塑造功能

实践是高校立德树人和学生践行知行统一的必经之路.山东农业大学自建校起就是倡导“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典范,而德国埃森经济管理应用技术大学也以实践应用教学在德国享有盛名.十年来,学院坚持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能力为重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提出了“以价值领航,以实践育人”的实践育人观,不断加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学校阵地与社会基地、校内课程与校外实践、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在校学生与名企校友、国内实践和国外实践的衔接互动,积极构建“六位一体”协同实践育人体系.通过读书修身、志愿者服务、企业顶岗实训、校企共建合作、校友伴我远行、“我当一天家”主题教育等多种塑造形式,倡导学生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西方先进文明学习,让学生真正在体察世情、国情、民情过程中,自觉做到知行统一,砥砺品格,磨炼意志,引领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进而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空间拓展到课堂和学校之外、延伸至社会乃至国际舞台.

3.注重因材施教,提升管理育人服务水平

科学规范的管理是促进中外合作办学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十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根据“3+1”办学类型的阶段性教学特点和学生学业特点,探索构建了“三全两分一建四联动”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即:紧紧围绕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严把语言关、出国关和毕业关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实施全年、全员、全过程育人工程,采取学生分年级管理和分类指导教育手段,构建“把留德学生党支部建在学生会上”的党建工作模式,形成了集“学校与社会联合共建、学院与家庭密切配合、网络与传统教育优势互补、国内与国外教育无缝衔接”联动机制.通过以上举措,顺利完成了由学生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与开放式教育相结合的转变,较好地实现了学院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管理目标,有效地解决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实现路径,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日益彰显.

三、“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的延伸及思考

“未出校门,先出国门”育人理念及其实践较好地体现了时展特点,切实遵循了教育客观规律,极大提升了新时期立德树人的研究空间.一是价值多元、信息裂变、新生代成长、新媒体崛起等产生的效应,已经远远打破了校园的拘囿,无论何种办学形式的学生“未出校门”已能跨越时空“先出国门”与外界自主交流.因此,单纯依靠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已颇感乏力,开放式的办学环境亟须高校教育管理者以包容性的积极心态,在国际化的视角下予以审时度势,未雨绸缪.二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经济转型亟须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需要高校依据不同办学模式,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新期待,谋划好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敢于突破传统的标准化教育模式,对涉及人才培养的教育观念大胆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办学特色的立德树人新途径.三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途径虽有不同,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均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和凝练.既相互尊重包容,借鉴学习,又求同存异,革故鼎新,方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立德树人生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规划纲要实施三年来中外合作办学发展情况[EB/OL].[2013-09-05].http://www.jyb.cn/info/jyzck/201309/

t20130905_550727.html.

[2]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2014-10-15].http:

//culture.people.com.cn/n/2014/1015/c22219-25842812.html.

[3]本书编写组.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

立德树人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立德树人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立德树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驳论文树靶子

2、立论文和驳论文

3、堂吉诃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