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概论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和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概论课程的改革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文学概论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新时代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文学概论课程的改革

姜婷婷

(防灾科技学院,河北 三河 101601)

[摘

要] 对于应用型文科院校而言,随着时代的变化,人才培养的重心发生变化,文学概论课程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性理论类课程,也必须顺应这种变化,转变培养“精英”和“研究人员”的传统认知,随着人才培养目标、学生特征、时代的信息化视觉化转变改革教学理念、内容、思路、方法、媒介、手段,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文学概论;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H 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7-0143-02

[基金项目] 防灾科技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建构主义理念下的文学概论课程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2015B18.

[作者简介] 姜婷婷,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学批评.

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事业,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其目标、内容、方法需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对人才的不同要求而不断调整.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要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乃至于具体课程教学等方面打破传统模式,寻求新的思路.作为基础性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都面临与社会需要有效对接的挑战,而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要基础课和最抽象难懂的课程之一,文学概论课程的传统教学暴露出各种问题和困境,如理论本身的艰深性和精英化带来的难教难学、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能力培养的缺失等等.在当今普通高等院校技术性本科建设的大环境下,这门课程也必须打破传统模式,针对新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进行切实有效的改革尝试.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要求改革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

在我国,传统上对大学的认知是“精英教育”,大学生在毕业后大多会走向研究或管理岗位,对于纯理论类课程的接受和认同程度较高,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扩招带来了高校的普及性教育转型,2014年3月,教育部明确了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应用技术型大学“要求培养人才时应坚持理论科学教育与实践训练并重的原则,人才培养的重心不在于使学生掌握系统、高深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基础理论教育和系统的职业训练,使其成为在某一领域能够独立从事职业活动的人才”[1].而应用型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目标定位是:“能胜任文化、宣传、教学、管理等工作,具有较宽阔的文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2]为了顺应专业目标的转变,文学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必然也应随之变化,尽管理论品格是这门课程的固有性质,无法改变,但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这就要求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内容都应重新定位.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文学相关概念、原理、规律做系统性的阐释和梳理,力求以学生“理解”为目标,这样就构成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模式,由于抽象性强,不像其他专业课程一样与作品结合紧密,理论的导向作用不能凸显出来,容易让学生产生“学了没有用”的心理,既无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无法体现课程的理论导向作用.因此,首先需要将单纯的“理解”调整为“理解”和“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看似抽象的理论解读纷繁复杂的文学现象,这首先需要在课时安排上增加实践性环节的比重,如学生助讲、课堂讨论、读书会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另外,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调整,重新设定教学重点,以童庆炳版本的《文学理论教程》为例,这本书作为最通行和权威的教材,在理论深度和延展度上非常出色,但是在应用性和实践性上不尽如人意,体系庞杂,内容抽象难懂,更适合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可酌情进行大胆调整,如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文学属性论、发展论、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等纯理论内容可适当淡化,而如文学与非文学的界定、高雅文艺与通俗文艺、文学作品的高级形态、叙事学基础、文学批评的基本模式等与文学实践结合紧密的理论应突出为重点.应一方面将理论与其他文学史类课程密切联系起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毕业论文选题,使学生明确其中理论的重要地位,确保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和指导性品格.

二、学生特征的改变要求改革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

学生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其基本素质、阅读习惯、关注对象、思维方式等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针对他们的不同特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现在的本科学生基本都是90后,在当今信息社会的大环境和“快餐文化”、“娱乐至上”的浸染下,学生的文学基本素养和阅读能力大不如前,文学储备基本上限于中学语文课本和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对经典文学的关注相当有限,却对网络文学津津乐道、爱不释手,这已经不是个别的现象,而是当今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通病.对于文学概论课的教学而言,本就艰涩难懂的理论,再加上学生没有丰富的阅读量作为支撑,必定带来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对于学生的水平现状,我们无力从根本上改变,只能改转变教学思路顺应这种变化做有效的调整.比如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在文本支撑这部分基本都采用文学经典,包括《文学理论教程》也是如此,而对学生而言,连基础性的文本都没有读过,就无法理解理论在阐释文本时所起的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这样一些办法:首先,在经典文本的选择上尽量与文学史类课程配合,选择这类课程中已详细解读过的、学生相对熟悉的作品;第二,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做好预习工作,比如,下一节课要用到某一部作品,提前布置学生阅读,在讲授之前让学生复述作品主要内容,如涉及到大部头著作,也尽量要求学生熟知作品梗概;第三,适当贴近学生的阅读习惯,除了经典作品,也选取学生更加熟悉和感兴趣的作品如网络小说、青春文学等作为文本支撑,引导他们运用理论对作品的优劣高下做出评判,这样,既节省了解释文学作品的时间,又能让学生产生兴趣,让他们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除此之外,顺应学生关注流行文化的特征,可尽量将文化中的热点问题拿到课堂上来讨论,如穿越类、玄幻类小说为什么流行,梨花体、乌青体算不算诗歌,青春疼痛文学在真实性上应该怎么看,某经典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是否成功等,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并形成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更重要的是,这些问题如果认真讨论,就会涉及到很多理论知识,如文学生产与文学接受、文学的界定、文学真实、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等等,当学生养成透过文学现象看理论本质的习惯后,就会慢慢培养出理论意识,尝试学以致用.

三、社会的信息化视觉化转变要求改革教学媒介和教学手段

“信息化”、“视觉化”是当今社会特征的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沟通的便利,而视觉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周围的图像冲击无处不在,“读图”和“读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文字传播途径,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下,现代教学越来越多依赖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信息媒体集成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向学生快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信息.对于抽象性很强的文学概论课程而言,多媒体教学手段实现了由“听”到“看”的转变,图片、声音和视频的生动形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兴趣,抵消理论的枯燥感,但同时也会由于滥用而带来许多弊端,陷入“图像拜物教”[3]的怪圈,如在PPT中过多插入图片可能会让学生的关注点转移,用影视剧片段代替经典作品原文往往无法还原文字的魅力,多媒体展示的节奏过快让学生无法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消化众多的信息等.所以,如何取长补短,充分有效发挥多媒体在信息传递和图像教学方面的便利,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对于文学概论课程而言,多媒体的辅助作用首先应该体现在信息的补充和有效传播上,如展示课本上没有的文本信息、标注理论框架、明晰逻辑关系等,尤其是后者,PPT的平面展示更有益于学生直观把握理论思路,除此以外,在这个学生习惯于“图解”各种事物的时代,也可以尝试用多媒体将抽象难懂的理论用“图解”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如可用动画图像的方式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命题中“赋予”和“反观”的关系;用“洞穴比喻”的图像可让学生明确柏拉图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可形象地诠释“意境”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审美要求,在绘画中是如何呈现的;也可从马塞尔·杜尚的《泉》和安迪·沃霍尔的《布里洛盒子》从非艺术到艺术的跨越来讨论其给当代文学的发展演变以什么样的启示.这些视觉元素通过多媒体教学直观呈现给学生,加上教师的讲解,可达到传统教学无法达到的效果.在此基础上,在学生实践活动中鼓励他们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也可从客观上起到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的效果.

总之,在新的时代,作为传统基础性理论课程的文学概论课只有积极随着社会、教育、学生的变化而进行变革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转变,需要紧密关注时代变化,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反复实践、修正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根顺,范秀娟.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探索和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9).

[2]周兴华.《文学概论》课程的应用性与相关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8(5).

[3]周宪.视觉文化的转向[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文学概论论文范文结:

关于文学概论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学概论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文学刊物投稿

2、文学杂志投稿

3、外国文学期刊

4、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5、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6、文学杂志排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