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陈凯歌电影作品中的人文内涵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这篇电影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陈凯歌电影作品中的人文内涵

摘 要: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作品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他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更多的是体现在人文层面上,他在创作中一直追寻着对中国人文精神的探索与传承.他密切关注着中华民族的命运走向和中华文明的生存状态,并积极呼吁真善美.其人文精神的主要思想资源包括其家庭背景以及时代大背景.

关键词:陈凯歌;传统文化;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142-02

康德说,人是目的,而不是工具.人文内涵是一种宽泛倾向、一种思想信仰,其思想核心在于重视人的精神价值,鼓励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陈凯歌导演的创作就始终围绕着人文精神展开,不断地对民族文化、人类命运做着深刻的哲学思考和自我反思.本文力图通过对陈凯歌导演的全面解读了解其人文关怀的具体表现及形成历程,进而展现从这位人文精神使命感强烈的导演身上透视出的当代知识分子不停歇的对自然、社会、历史、文化和人类命运的关注.

一、陈凯歌作品中人文内涵的具体体现

(一)密切关注人性及人的命运

人性,是人文内涵的第一层次,表现为对人的尊严和幸福的追求,即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点在陈凯歌导演的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普遍和突出.《黄土地》中的翠巧,《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菊仙,《风月》中的忠良等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这种人物大多命运多舛,有着执拗的个性和强烈的自尊感,往往在与命运的抗争中体现出强烈的悲剧色彩,从而引发观影人对人性的关注思考.翠巧生活在落后的陕北农村,那里物质贫瘠思想愚昧,对自由的追求反倒成了遥不可及的梦想,陈腐的封建观念与先进的思想形成了强烈的撞击.导演以极具风格的影像(厚实的黄土地逼仄的天际)、强烈视听冲击的意象(壮阔的安塞腰鼓)、简洁到沉闷的对白,将这一切展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土地就像是历史本身,它是荒凉的,却充满了希望”.所以,看似十分简单的故事里,却隐藏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导演历史感之厚重,人文关怀之强烈,尽数体现.第五代导演们普遍对造型、构图情有独钟,在《黄土地》里,深厚密闭的黄土高原,宁静安详的古黄河,都被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寄托着导演对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深刻思考.

再如一把毒废姐夫的郁忠良,原本淳朴善良,在深宅大院里,在长久的屈辱中奋起抗争,以悲剧的形式赢得尊严.但这尊严不堪一击,他也不过是从乡下的深宅进入了上海的大院里.活着,便只能身不由己,混乱压抑的时代将小人物的人性摧残噬尽.身为“学者导演”的陈凯歌以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在自己的作品中竭尽所能地关注着、审视着、呼喊着.

(二)深刻反思中华文明的生存形态

文明是个宏大而又谨慎的命题,它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的发展走向.对真理,对科学精神的追求构成了人文内涵的第二个层面.通常情况下,文明总是指向精神财富,指向全人类知识分子对指引人类命运发展的贡献.中国知识分子也在不停地从本源文明中发掘独有的风格魅力,并自觉地在文艺创作中传承发展.陈凯歌导演的《孩子王》便是很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电影,通过反思传统文化的现状,表现普通民众与自然、与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知青老杆被派到村里小学教书,那里条件艰苦,孩子们能接触到的只有大量的批判文件,却不能识字读文章.老杆有感现状,开始用字典做教材教孩子们认字,最后却因违反教学规定被辞.影片直指教育及文化的落后现状,落后地区的人们内心的封闭,对于那些对其而言属于外来的文明有着本能的抵触.这是一个文明最边缘的角落,是阻碍其发展的短板所在,但同样也是由这一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均衡所致.这是人与社会的矛盾,也是人与文化的矛盾.陈凯歌辛辣犀利地将这一问题推向大屏幕,对中华文明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旧文明墨守成规一成不变,当新兴事物无比逆反地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这种冲突之强烈可想而知.

(三)积极呼吁真善美

对人类而言,生存是最基本的要求,有质量的生活,追求生活的意义才是人类共同的目标.人文内涵的第三个层次在于超越性,对个人价值个人尊严的尊重.《霸王别姬》中少年程蝶衣始终对《思凡》里的念白耿介于怀,明明是男儿身为何要说自己是女娇娥,为此他一次次出错,后被小石头搅得满嘴是血方才说对.对自小学戏的小豆子来说,他未必不懂男旦艺术的宗旨所在,只是从内心深处无法将现实和戏融合.这是他对个人意义的坚守,对人生存底线的坚守.而后来的程蝶衣人戏不分,已疯魔化,固然在京剧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注定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他本是个纯真人,收养弃婴、潜心京剧、恪守“从一而终”的祖训,对段小楼戏里戏外都有一种近乎迷恋的深厚感情.却被世俗化了的段小楼一再背叛,迎娶菊仙、中为求自保疯狂揭发,这一系列的打击成为程蝶衣梦醒的诱因.霸王别姬的真正上演使程蝶衣的悲剧人生攀上高峰,毕生的追求原来不过一场空梦.陈凯歌对人文精神一贯的诉求在这部影片里诠释到了极致,对人的命运、传统文化、社会价值取向都进行了广而深的关注和探讨.对于生活而言,真善美的广泛存在才是陈凯歌竭力呼喊的乌托邦.陈凯歌的影片并没有一个固定的风格,但对人文内涵的关注却是从一而终的,当这种关注形成一种常态,导演及影片便被赋予了人文主义的角色定义.陈凯歌并不过分地追求故事本身,他更在意的是故事所传达的内涵,是给与观众思考的空间和容量.不管是《边走边唱》的寓言式风格,还是《和你在一起》的亲情故事,不管是《黄土地》的沉重思考,还是《霸王别姬》的心灵叩击,他所关注的始终是如何肯定人的价值,呼吁的始终是人性中真善美的回归.

二、陈凯歌电影人文内涵的形成原因

从陈凯歌的创作及其作品呈现出来的一种内涵来看,他似乎是以一个文化研究者的身份和姿态去做电影,他的电影作品极其风格化,他本人也很执着于这种风格和个性,这和他自身的成长经历密不可分.艺术不是独立的,它存在于历史、社会环境的影响之下,具有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艺术家的创作风格也必然形成于社会大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多重影响,并对这一影响产生极大的创作冲动.陈凯歌的人文情怀便来源于他的家庭背景、带来的心灵创伤和强烈的知识分子素有的忧患意识.

(一)陈凯歌思想资源的基础——和其成长的家庭背景有关

陈凯歌出生于电影世家,父母均是电影人,他的父亲是曾执导过《青春之歌》的北影知名导演陈怀皑,母亲是一位电影编剧.有着这样的家庭背景,继承父亲衣钵成为电影导演似乎应该是合情合理的.然而陈凯歌自小喜欢的却是文学,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尤为强烈.从小母亲就对他严格要求,教他习字读书,叫他吟诗作文.以至于今天的陈凯歌一手好字满腹文章,有一身深厚的文学修养.而这积淀的深厚的文学修养对陈凯歌日后的电影有巨大的影响.后来,陈凯歌曾“不死心”地报考北京大学中文专业,试图继续自己的文学梦,不幸落榜.这是陈凯歌个人的失意,却是中国电影史得意的开始.

一直以来,陈凯歌都是嗜书如命,对知识的渴求从未停止.即便是在艰苦如云南插队时期,他仍然坚持读书,坚持用知识充实着头脑.深厚的文学功底,让他的文学素养成为了中国电影人中的绝对高度.在所有的第五代导演中,如果论电影知识和导演功底,我们或许无法给出合理的排名,张艺谋、田壮壮、黄建新等,不管哪一位都是中国电影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但若论起文学,陈凯歌则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他的文字功底,他的思辨和叙事能力,也是他能够被电影学院录取的重要原因.在导演父亲和文人母亲的双重影响下,陈凯歌能成长为一个独具人文内涵的学者型导演不足为奇.

(二)陈凯歌思想资源的来源——和其经历有关

第五代导演们大都经历了的动乱,去过艰苦的地方锻炼,体验过人间冷暖,所以大多对这个世界充满焦虑,并自觉地进行寻根和反思.他们初入影坛,适逢八十年代的“文艺复兴”运动,于是便自觉地对历史进行反思和批判.利用崭新的电影理论技术和西方的先锋哲学,对传统电影展开冲击.文化大革命给第五代导演们带来了动乱的青春,也在创作方面给与了他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段历史是他们不愿也不能回避的经历,如果不能从这段国人苦难中反思出可以让后人吸取的东西,作为历史见证者的他们就无法释怀,无法在创作中得到安慰.陈凯歌是所有“第五代”导演中,着墨最多的人,《孩子王》《霸王别姬》不予掩饰的直接展示,更勿论他那深受影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作品中的频频展现.在《少年凯歌》中,陈凯歌曾说到,给他带来了大量的人生经验,让他明确了自己的价值需求,甚至确立了他的处事风格.这一点至关重要,他的人生也因此改变.陈凯歌一直采取相对辩证的态度看待.一方面那些触目惊心的经历让他一直进行着深刻的反思和忏悔,并一直呈现在他的电影作品中.

(三)陈凯歌思想资源的体现——和知识分子素有的忧患意识有关

忧患意识是指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聚积成的一种传统的社会意识.“”的创伤使中国第五代导演背负了沉重的精神负荷,也成为他们创作的直接感受和情感积淀的来源.高度的文化自觉使他们成为八十年代的思想先锋,运用电影艺术,以沉重而又激越的声调唱响了民族命运和文化反思的序曲.

受传统文化的长期熏陶,陈凯歌身上的忧患意识较他人更为强烈,他的文化思考和文化选择也更加的自觉和激烈.对中华民族命运的关注和对中华文明的文化反思,也总是上升到哲学思考的高度.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让他沉痛而又焦虑,他通过各式各样的故事,运用纷繁复杂的视听语言解剖历史,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注入自己对人文内涵的思考和理解.孜孜不倦地把传统文化以及人的生存状态引入大众视野,引发全社会更为广泛而深刻的反思.在陈凯歌身上,既能看到传承于中国传统文人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又能体现出近现代西方文化中的自由的思想与理念.

结语:

在“”后的精神废墟上创立起中国文化寓言的“第五代”导演,在一种得天独厚的历史条件下,开掘并矗立起了一座后人难以超越的丰碑.陈凯歌作为其中的卓越代表,其创作无论是在思想方面,还是就艺术本身而言都极具深度和开拓意义,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巨大而又深远.在他的众多影片中,时时刻刻将其作品紧扣“人”的主题之上,围绕人的存在,人性的回归,讨论人性、人情的表现形态,追求独立个性的人生意义,研究生存方式的社会内涵,营造人道主义者的人文情怀.一贯的人文关怀,确立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可是任何人都难以走出自己的樊篱,即便强如陈凯歌也难以走出自己的固有模式,难免陷入执拗的创作瓶颈.然而对待电影文化永远不能像政治批判一样真伪分明,这就是陈凯歌电影文化思考中难以躲闪的症结.

参考文献:

[1]张蕾.变态人格的文化建构——陈凯歌电影人物形象的症候式分析[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1:19.

[2]陈凯歌. 由《孩子王》的创作所想到的[J].当代电影. 1987(06):15.

[3]李尔葳.直面陈凯歌[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 2002:2.

[4]刘雯.陈凯歌影片中的情结[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3-4.

[5]陈凯歌著.少年凯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2-3.

电影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相关专业电影论文写作研究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电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

1、看电影杂志订阅

2、世界电影杂志

3、看电影杂志

4、电影世界杂志

5、电影文学期刊

6、电影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