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诗人罗鹿鸣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锵锵四人行访祁东籍诗人罗鹿鸣、刘起伦、聂沛、聂茂类论文范文素材

本文关于籍诗人罗鹿鸣论文范文,可以做为相关论文参考文献,与写作提纲思路参考。

锵锵四人行访祁东籍诗人罗鹿鸣、刘起伦、聂沛、聂茂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祁东三中绝对是一个让人惊异的存在.

1981 年,从这个学校走出的600 余名高中毕业生中,有4 位日后成为了蜚声全国的著名诗人:罗鹿鸣、刘起伦、聂沛、聂茂(以年龄大小排序).他们的成长与改革开放几乎同步,而他们交出的成绩单同样令人骄傲.

罗鹿鸣,1963 年生,供职于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南省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曾获“首届中国金融文学奖诗歌一等奖”等数十项文学奖,参加“《诗刊》第三届青春回眸诗会”等重要文学活动.出版作品13 部.

刘起伦,1964 年2 月生,现为解放军某院校正师级大校.曾获《诗刊》《解放军文艺》《创世纪》刊物诗歌奖,参加诗刊“青春诗会”“青春回眸诗会”和“全军诗歌创作笔会”“全军小说创作笔会”等重大文学活动.出版诗集3 部、散文随笔集1 部.

聂沛,1964年8 月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全委.已出版诗集《天空的补丁》《无法抵达的宁静》等4 部.作品获多种文学奖,入选《诗刊50 周年诗选》《诗刊60 周年诗选》等百余种选本.短诗《手握一滴水》系2012 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

聂茂,1966 年生,原名陈庆云.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鲁迅文学奖评委等.已出版各类著作40 余部,有作品译介到国外.

1.对一所地处乡镇的县办中学而言,同一届能够培养4 名全国著名诗人,这在中国当代教育史上不说绝无仅有,至少是极其罕见的.可否先介绍一下你们的母校?介绍你们当年的校园生活?

聂沛:1978 年,也就是改革元年,我上了这所荒凉的中学.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高压电,入夜,柴油发电机响到晚自习结束为止.第二天早上,提前去教室温习功课的同学还自备了小煤油灯,那个学习劲头,至今想来仍然有滋有味.那时高中学制两年,我1980 年毕业,高考成绩上了大学本科线,但由于右腿肢残,体检不合格,与两年前我14 岁时就考上中专一样,不被录取.父母安慰我,说事不过三,让再试一次.于是我复读一年,与起伦、鹿鸣同学了.我在高(1)班,起伦在高(2)班,都是理科班.一次作文比赛,我稀里糊涂拿了个第一.起伦也得了奖.但当时我们并不认识,更不会想到,我和他,还有鹿鸣和聂茂,日后会因为文名被母校记住.上世纪末,我因事回了一趟三中,其时她已被改为一所职业学校,不说面目全非,至少是记忆见头不见尾,令人惆怅.

刘起伦:我是高二从一所更小的乡中学转入的.学校条件很差,大多数同学都是农村孩子,最大的理想是通过高考杀出一条血路.1981 年,我们要通过严苛的预选才有资格参加高考,当年大学录取率是3.4%.因此,我们在校都是“拼了”的劲头,校园生活除了读书还是读书,除了考试还是考试.我那时比较叛逆,偶尔会在晚自习时偷偷跑到镇上工厂看跑片电影,也会偶尔偷偷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喝点家酿米酒.

聂茂:文学有一种集聚效应.上世纪80 年代恰是文学的黄金时代.我们能够在一所地处乡镇的县办中学几乎同时爱上文学,这是时代恩赐给我们的.文学能够放飞想象,这恐怕也是我们爱上文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时生活中不能实现的事情可以通过文学想象得以实现.比方,对抗饥饿就是如此.当饿得难受时,我就发挥文学想象,把我想要吃的东西统统摆在面前.其实,我当时在学校是很不起眼的学生,除了语文和英文外,其他成绩都一般.能够让我获得信心的就是作文比赛,我填过一首豪情满怀的《满江红》,在学校得了大奖,让我欢喜了好一阵子.

2.你们是怎么爱上诗歌,走上诗歌创作之路的?

罗鹿鸣:与诗歌结缘,是在大二.那时,中国正百废待举,社会充满朝气,尤其是文学大潮波澜壮阔,诗歌运动方兴未艾.受时代的感染,我的文学之梦开始萌芽.开始写了几篇散文,向行家请教,都没有得到认可.偶然写诗,有老师指导说,我写诗比写散文有前途.自此开始写诗,从1982 年起从未间断,能够将一件事坚持做这么久的时间,除了诗歌写作,我还真找不出第二件来.

刘起伦:念中学时,我很喜欢语文,缘于读小学时就阅读能读到的所有文学作品,比如还没开禁的《水浒传》.1981 年高考,我语文成绩全校第一,大学本科录取在湖南师大数学系.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在军校,军校地处城郊,年轻人精力旺盛,漫漫长夜不知如何打发.某天,突然得知中学同学徐捷(聂沛)和罗鹿鸣都成了诗人,我想我也写诗吧.之后,又得知陈庆云(聂茂)也是诗人.很快联系上,开始互相交流.作为后来者,那时我向他们学习过写诗.

聂沛:我们四人情况各不相同.我最为特殊,三次中、高考,书读得那么好,大学的门硬是不开,我也泄气了,爱谁谁呀,只能跟着父母练摊.记得有一天,有个穿喇叭裤的小青年买了一包烟走人,却落下了一本书《海明威中短篇小说选》.几天等他不来,我就试着读下去.不料,读着读着就手不释卷了,还时不时呵呵笑.什么叫着迷?估计这就是.从此便一发不可收.尤其是读了聂鲁达、瓦雷里后,更是爱上了诗;还有里尔克,他孤寂、沉思的气质,更契合一个小镇青年热爱生活的幻想之心.

聂茂:我爱上诗歌其实还是跟熟读、背诵我国优秀的古诗词有关.读得多了,偷偷地模仿着写.我记得小学课本上有的“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革命加拼命,无往而不胜”,当时老师把它当诗歌来讲解.我觉得这好像不是诗,而是口号.我也读了一些中国现代诗人的诗,发现都太浅显了,不像诗,没有回味.后来接触外国诗,发现那才是令人震惊的语言艺术.慢慢地,就迷恋上外国现代诗并学习写作了.

3.可以谈谈你们当时的语文课堂吗?它对你们后来的人生走向有什么影响?

刘起伦:我小学五年级时,国家粉碎了“”,恢复了高考.那时的语文课,也谈不上有什么特色,老师大都是照本宣科,分析课文无非是段落大意、中心思想,每周写一篇作文.前面我说过,我喜欢语文课,还是缘于喜欢阅读.当然,语文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对我后来的工作、生活都影响很大,尤其对个人修养、繁忙工作之余的心灵滋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罗鹿鸣: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的初高中语文课堂,主要还是填鸭式,课堂也不怎么活跃.一些优秀课文需要死记硬背,当时是为了考试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看来,确实十分必要,甚至后悔当时背得少了.但我并不满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从小就爱看连环画、听“打渔鼓”,读当时能读到的所有小说.我初中毕业参加中考时,就是带着一本小说《万山红遍》去赴考的.

聂茂:语文课是我最喜欢的课.填词造句,划分段落大意,讲述相关故事,特别是作文,我都喜欢.可以说,是语文课开启了后走向作家、学者的道路.

4. 对你们影响最深的语文老师是哪一位,他是怎么影响你的?

聂茂:邹新生是我高中的语文老师,他对我影响最深.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天.他是从新疆回来的,总喜欢讲普通话.我作文的兴趣全来自他的鼓励.记得有一次,我仅仅因为开头写得活一点,他就在全班念了那个开头,这种鼓励给了我莫大的温暖和自信.现在,我成为大学老师,对待学生,我常常记起邹老师当年对我的样子.近些年,我辗转找到他后,多有交往,还曾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邹老师》.

罗鹿鸣: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段星初先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语文老师.他呕心沥血、诲人不倦的工作精神成为后行走社会的一种敬业精神;他对古文探赜索隐、旁征博引的执着态度让我对文字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对我的作文圈点甚多,时常将我的作文抄到学校墙报上,让我对作文的热情倍增,埋下了文学创作的种子.5.高考作文总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作为诗人,你们对此是怎样看的?你们觉得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诗歌教育需要改良吗?如果需要,又有何建议?

聂沛:应试教育有它的一套规律和运作模式.我见过法国的高考作文题,估计我们大学的中文系教授要写好都够戗.必须承认,我们是不善于思辨和反思的民族,这导致我们的问题思维经常缺席.诗歌也是,总是强调意义.其实,事物哪有那么多意义?有意味就好.所以,培养学生的诗思,就是培养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觉和敏锐的捕捉能力.哪怕像捉一只晴空中的蜻蜓,在你即将得手的瞬间,它飞了!

刘起伦:这个不太好说.“诗无达诂”,所以不好评判.而且,大多数语文老师自己并不写诗不懂诗,高考作文如写诗歌,阅卷判分就难了.不能用诗歌体裁写高考作文,但像2012 年四川省高考作文题以聂沛的诗《手握一滴水》为素材也很好呀!而当前的诗歌教育,我认为应该加强些,除课文要选一些好的新诗外,还可以———尤其在大学———开一些诗歌欣赏选修课,组织一些诗歌写作班.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嘛.

聂茂:诗歌的可阐释性太强,对诗歌的阐释没有统一标准,同一首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评价.而升学考题,是需要所谓的标准答案和得分点的.如果考场作文为诗歌,会让阅卷者带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会对学生不公.而现代诗的教学,我的建议是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为老师,不要先入为主.一首好的现代诗,应该是千人千说,各有各的不同.同时鼓励学生拓展视野,多接触一些外国现代诗.另一个就是朗诵,反复朗诵是理解一首现代诗的基础.

6.聂沛老师,您的诗歌《手握一滴水》曾作为四川省2012 年的高考作文题.您听到这个消息时是什么心情,这件事对你后来的诗歌创作有没有影响?

聂沛:2012 年高考语文考试结束的当天午后,我家的采访电话几乎打爆.四川的媒体居多.回答了许多雷同的提问,我的嗓子都哑了,干脆手机关机,扯下座机连线,在沉默中体验了一把当名人的滋味.但,我得说自己有点歉意.记得当时四川籍媒体人李承鹏写了一篇颇有微词的文章,说什么“进去手握一滴水,出来全身都是汗”,调侃出题形式太刁、太偏,考生无策.尽管有点夸张,但较多考生偏题、跑题确是事实.五十多万人的前途和命运,与这首八行短诗如此密切相关,当年读不上大学的我,能不内疚?

7.这些年“诗和远方”频频被人们提及,国家对传统文化的倡导也让诗歌成为我们重要的文化内容之一,但在一般读者那里,却没多少“现代诗”的事儿.对此现象,你们作何评价与建议?

聂沛:诗歌是最见仁见智的文体,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不太好说,一说就错.中国古典诗词已经登峰造极,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经过时间淘洗,流传下来的都是经典,自然得到大家喜爱,应该传承,从中汲取营养.

中国新诗的发展,毕竟才一百年.在一般读者那里不受待见,有主客观的原因.首先,新生事物要完全被接受,有其过程.中国新诗到目前为止,什么是真正的好诗,标准还没有完全确立起来.而当今诗坛又太过热闹,派系林立,党同伐异,越是不认真写诗的人,越喜欢通过争论、制造事件、圈地插旗来确立自己的存在.比如泛滥的口水诗,把本来最难写的文体,写得寡淡无味,弄成毫无门槛的写作;另外一些人,则缺乏才情,故意写得晦涩难懂,自己都不明白想要表达什么.这样的诗歌,怎么可能让大众读者喜爱?当然,还有很多严肃的诗人,在认真探索、勤奋写作,他们的好诗,随着时间推移,我坚信,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读者认可和喜爱.这就够了.

罗鹿鸣:现代诗歌是从中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学里蝶化出来的,既是反传统的,又被传统所潜移默化.从文学的长河来丈量,现代诗歌仅有百年历史,它未被时间淘洗,又被唐诗宋词的光辉所遮蔽.古诗词魅力无穷,且便于记诵、传播.尽管如此,在唐朝,除了达官贵人、仕子学生写诗吟诗,社会上又有多少人关心诗呢?浩如烟海的唐诗,被收入《全唐诗》的也只有几万首而已,能让人记诵传世的更是凤毛麟角.而新诗自由多样,虽然解放了格律的束缚,然不便记忆,或许与它们自身缺乏规律可循有关系.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文化多元、经济活跃,人们难以将兴趣点集中于某一件或几件事情上来.现代诗遭受冷遇便在情理之中了.

8. 每个人的成长不可避免会打上时代的烙印,改革开放的这40 年是你们一生成长与发展最重要的时期,也伴你们度过了人生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文学作品的特性之一是虚拟,我们也来假设一下,假如生于另一个时空,你们觉得自己还会成为一名诗人吗?

刘起伦:生活在这个伟大的国度、伟大的时代,是我的幸运.小时候家里很穷,吃过不少苦,也是一种经历和财富,更加比照出我半百人生中改革开放这40 年的珍贵.从青年到中年,我是改革的受益者,因此工作之余,我用诗歌来赞颂和歌唱.这是真实情感,也是诗人的良知.虽然说,诗人的想象力最丰富,文学的特性之一是虚拟,我却从来不去假设自己生于另一个时空.成不成为诗人真的不重要,生活在这个时空,我已是多么开心、满足.

聂沛:作为一个诚实的诗人,我虚拟太多.爱因斯坦说得好:“有人问我:为什么生活是这个样子?我回答:很简单,如果它不是这个样子,我们就不会在这儿!”人生不像诗歌,它没有假设,也无须虚拟,只有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行走!罗鹿鸣:是否成为一名诗人,原因众多.路有千万条,有时可以从容选择,有时误入岐途,有时慌不择路.也许就是某一种机缘,你便成了一个诗人,甚至与选择无关.假如人生重新来过,我可能不再当诗人,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呢!

聂茂:感恩时代,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否则,在另一个时空,真的难说了.不说成为不了诗人、作家,甚至跳不出农门,进不了大学,完全像祖辈一样,在越来越荒芜的农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过着自生自灭的日子.改革开放对国家而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我个人和家族而言也发生了比任何文学想象都要壮丽的伟大变化.

籍诗人罗鹿鸣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籍诗人罗鹿鸣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籍诗人罗鹿鸣方面论文范文。

1、罗密欧和朱丽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