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 与冷战后西欧适应性变革和组织转型评析以希腊、法国、意大利重建为例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变革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冷战后西欧适应性变革和组织转型评析以希腊、法国、意大利重建为例

摘 要:衰落抑或转型,是近年来西方政党所面临的共同困境,而在西欧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显.苏东

剧变后,西欧社会主义运动受到强烈冲击,各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被迫进行艰难而曲折的适应

性变革.希腊、法国和意大利重建,代表着冷战后西欧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的三种

类型:希共坚守马列主义政党的组织特征,属于守成派;意重建共在很大程度上抛弃了共产主义组织的遗产,属

于激进转型派;法共的变革介于前两者之间,属于部分改革派.本文尝试构建一个涵盖政治价值取向、政党组织

建设、选举表现的指标模型,对西欧的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适应性变革;组织转型;西欧

苏东剧变以后,西欧面对国际局势的迅猛变化、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和国内政治生态的急剧恶化,被迫进行适应性变革和组织转型,各自表现出不同特点并取得了不同成效.如何看待其变革和转型,并进而探究其发展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是一个很有理论和现实意义的课题.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类型的政党来说,凸显党的政治路线、意识形态和身份特征是十分重要的,弱化自我标识则意味着党的消亡① .那么,应该如何来衡量西欧变革与转型的成效呢?本文试图从政治价值取向、政党组织建设、选举表现三个方面,构建一个西欧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的评价模型,以期以更开阔的视角来审视其改革成效.在众多的西欧中,我们选取希腊 (希共)、法国 (法共)和意大利重建 (意重建共)三个比较典型的样本,作为本文分析的主要对象.

一、政治价值取向分析

马克思主义类型的政党有着自身鲜明的政治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特征,体现着对共产主义长远目标的追求,力求不断推进党的政治路线、意识形态和身份目标的实现.对于这类政党,人们应更加关注意识形态、战略、身份特征等涉及政党是什么的长期性问题,而不是选举策略、政策偏好等做什么的短期性问题 ①.因此,从政治价值取向的变化来分析西欧的改革与转型,可以较准确地把握其发展走向.

(一)指导思想:是否将马列主义视为 “唯一哲学”

总体来看,西欧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传统的马列主义政党,另一类是由传统发展而来但抛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希共属于较传统的马列主义政党,更多地坚守着传统身份特征,表现出最低程度的适应性转变.而法共、意重建共在 “回到马克思”“超越马克思”的理论反省过程中,则逐步放弃了对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的传承.

希共从建党至今,一直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与时代特征和希腊国情相结合②,强调马列主义是超越时空限制的科学理论和世界观,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分析、认识和变革社会的不可替代的理论工具.希共坚持运用意识形态的棱镜分析问题,在党的宣言和纲领中继续使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术语.在2009年召开的18大上,希共继续肯定斯大林主义,认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后斯大林时代的机会主义,宣称坚决反对资产阶级和机会主义者把斯大林时代视为 “红色法西斯主义”或 “极权主义”③.在欧洲,许多激进左翼政党都把 “维护意识形态的正统性”作为首要目标,而不是追求选举表现④,希共正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法共力图发展根植于本国共和主义传统、具有法兰西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理论,反对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主张 “回到马克思”,赞同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原则.法共认为,所谓 “回到马克思”,是指回到 “那种符合马克思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本身”,而不包括列宁主义,因为后者是 “斯大林僵化理论的产物”⑤.法共坚持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三大原则,在指导思想上力求彻底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独立自主地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法共和意重建共都宣布放弃列宁主义原则,主张 “回到马克思”和 “超越马克思”,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社会主义的战略.不过,由于法国左翼党、新反资本主义党等的政治挤压,法共在指导思想上变革的力度不大,明显不如意重建共的转向明显.

意重建共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价值观基础上重建起来的,党内有着斯大林主义和欧洲共产主义的混合血统,1991年6月无产阶级党的加入,又给党内带进了其他思想因素,最终发展成为一个糅合了共产主义、自由意志主义、女权主义和议会内外因素的多元主义政党 ⑥.在2002年召开的五大上,意重建共宣布与斯大林主义彻底决裂,在指导思想上继承20世纪工人运动、环保运动、女权运动等各种运动的经验,使其理论纲领的多元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二)奋斗目标:对实现共产主义的再认识

在西欧看来,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一切,运动是微不足道的,共产主义者的

抱负是实现国际共产主义的长远目标,而不是适应国内环境的短期需要.但如何把共产主义

的政治价值目标与体制内改良主义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是西欧共同面临的棘手难题.

希共对共产主义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念,始终坚持党的马列主义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奋斗目标和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变 ①,始终坚持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战略目标 ②.对马列主义忠贞不渝的坚持,已然成为希共的政治标签,但也给其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在选举上难以实现突破,二是反过来造就了希共的团结与稳定.特别是随着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的右转,希共在希腊政党体系中赢得了一个独特的生存位置.

法共把共产主义描绘为一种更人道、更诚信、更公正、更自由的社会远景.在改变共产

主义目标方面,法共显得踯躅不前,因而在意识形态和组织上展现出较大程度上的历史连续

性.但这种历史传统的连续性,或者说是改革的不彻底性,未能助其扭转组织衰败的颓势.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却使其能够在选举战略失败后较好地生存下来.

意重建共是由原意共党内笃信共产主义的人组建起来的.它认为,建设和社会主义的道路应是多样性和多元化的,主张把改造现存制度作为奋斗目标,最终推动社会和国家向着社会主义方向变革.但在政治实践中,由于意重建共总是在政治价值取向与选举取向之间摇摆不定,导致其政策波动性较大,客观上影响了它的发展.经过近30年的变革与转型探索,目前意重建共不仅丧失了身份特征,在选举上也几乎无任何成就可言.

去激进化是西欧各国不约而同的共同行动,反对社会党新自由主义化的 第“三条道路”,捍卫被社会党所抛弃的传统政策,吸引更多对社会党不满的选民,日益成为它们的一种身份定位.同时,西欧认为,当前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维护并不代表斗争立场的后退,

相反是为了能够实现更具革命性的社会主义议程.

(三)党的性质:对待传统阶级基础的立场发生变化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西欧所依赖的传统阶级基础大为削弱.相比希共而言,

法共和意重建共在更大程度上扩大了自己的选民基础,尝试吸引具有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和受

教育程度更高的中间阶级和年轻选民.

希共一直坚守其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选民结构较为稳固,多为失业者、工人和私营经济部门雇员等 ③.在2012年议会选举中,希共提出了在社会服务、公共事业、医疗和教育部门实现 “大规模雇佣”,以及引入 “激进措施保护失业者利益”等竞选承诺 ④,但收效甚微.2013年4月召开的希共19大,重申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宣布未来5年党的主要任务是支持工人阶级组织开展斗争、重组劳工和工人运动、形成人民联盟、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等 ①.近年来 ,希共又把支持和强化 “全体工人战斗阵线 ” (PAME)作为核心工作之一 ,加快了从新兴行业工人、青年和妇女中吸收新党员的速度 ,同时试行党员党证管理制度 ,重视干部队伍建设 ,狠抓基础组织建设 ,要求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 “党员活动领域里的党 ”.

法共将自身的阶级基础从产业工人扩大至全体雇佣劳动者 ,试图在工薪阶层、妇女和具有激进倾向的人群中增加号召力 ,宣称自己是法国社会中被剥削压迫阶级和阶层的坚定支持者,要求团结所有这些力量共同进行反抗资本主义的斗争 .为了适应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欧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法共放弃了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提法 .2016年6月,法共37大宣布成立 “人民公民阵线 ”,借以凝聚左翼力量、绿色力量、工会力量和社会运动力量 ,力图摆脱右翼和极右翼造成的现实危机 ,推动全体人民参与政治并让政治回归本位 ②.

意重建共已逐渐演化为一个由学生、白领雇员和医疗工作者构成的后工业政党 ,尽管它仍坚持着工人阶级的阶级基础 .事实上 ,意大利工人阶级并非全部支持重建共 ,在蓝领、白领等阶层中 ,重建共的支持率并不是太高 .1992年,由意共演化而来的两大左翼政党 ———左民党和重建共 ,在意大利北部工人阶级获得16.9%的选票 ,创历史新低 .在中左联盟获得大胜的2006年,该联盟在工人密集区的得票率也不超过38% ③.2008年,费雷罗当选重建共全国书记后 ,重申了党的共产主义身份 ,强调要与工会和社会运动进行合作 .

二、组织状况分析

政党自身的组织建设是其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一般而言 ,壮大的党员队伍、鲜明的组织原则、完善的组织结构 ,能够为党的活动提供比较稳定、牢固的组织基础 .冷战结束后 ,西欧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的效果如何 ,首先应看其组织状况的 “基本盘 ”.

(一)组织原则 :从集中制到凸显价值

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和首要组织原则 .但在冷战后 ,西欧各国在与集中的关系上进行了重大调整 ,有的党仍坚持集中制 ,有的更强调 ,还有相当数量的党则彻底放弃了集中制原则 .

希共采取了相对保守的变革战略 ,依然将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 ④.希共试图继续保持苏联革命的传统 ,坚持自身的马列主义政党性质 ,对苏联遗产持不批判立场 ,强调通过集中制进行自我管理 ,坚决反对宗派主义 .对于搞派别斗争的党员和领导干部 ,希共一概从严处理 ,例如前总书记法拉科斯就由于企图分裂党而被开除党籍 .

法共则公开放弃了集中制原则 ,导致党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大大削弱 .党内的 正“统派 ”认为 ,错误的变革使法共正在社会党化 ,丧失了共产主义政党的身份特征 ,要求法共放弃这种变革 .党内的 “重建派 ”则认为 ,法共的包容性仍不够 ,主张加大变革力度 .由于过分强调、缺乏集中 ,导致党内分裂与意见分歧不断、愈演愈烈 ,这在相当程度上成为法共进一步变革的障碍.

意重建共从成立之初就奉行原则.该党 .党章.规定:坚持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

博爱理念,注重党内,促进党内政治生活多元化,扩大党员参与的权利,保障广大

党员的监督权,允许党员公开发表和保留不同意见,党的各级领导组织要以方式保障党

的团结;发挥妇女运动和青年团及其他群众运动的作用,加强青年团组织建设,扩大青年组

织治理自主权,保证青年团员在党内享有和普通党员同等的权利 ①.这种过于突出而忽略

集中的做法,使意重建共一再面临分裂的威胁,党的领导层也很难树立起权威.

(二)组织结构:从团结统一走向分裂衰落

西欧最初基本都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建立起来的,其传统组织形态与列宁主义政党一样,属于垂直、多层次、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冷战后,大多数西欧发生分化和重组,导致基层组织松散化,一些党的党员人数跌落到几百人,总体趋势是组织衰落.

希共原本有着包括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在内的严密组织体系,但苏东剧变造成了党内的剧烈震荡,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的思想分歧导致希共两度分裂.1991年,党内 “改革派”因对 “保守派”不满,带领约2/5的党员退党;2000年,党内再度发生分裂,导致3000多人退党.目前,希共党员人数已从苏东剧变前的6..5万下降到3万左右 ②;冷战结束以来新增党员占现有党员总人数的37..2%,其中女性党员增加4..5%,个体户和被雇佣者党员增加2..3%,学生党员增加1..9%③.

法共的党员队伍近年来持续老化,人员减少,组织萎缩,很多支部处于瘫痪状态.从1996年29大到2001年的近6年间,法共党员人数从27万锐减至14万,到2016年仅剩56595人 ④,且多为工人、雇员、教员、手工业者等.在党员队伍结构中,高级知识分子特别是有影响力的社会名流大大减少,失业和待业男性中青年数量有所增加;党员的年龄结构呈老龄化趋势,60岁以上的老党员和妇女党员比例较大.由于法共党章明确拒绝党内派系的存在,因此党内高层相对团结,但基层组织松散,特别是法共成立的形式多样的互动小组,名义上是开放性、多元化,实际上降低了党支部在组织结构中的作用.

意重建共自成立以来,党员队伍总体呈下降趋势.1997年底约有13万党员,到1998年上半年下降到约8..1万;2004-2006年,其党员人数一直在9万左右徘徊,此后开始急剧下降,到2012年10月仅剩约2..1万人;2015年有1..5万余人在册,2017年的登记人数为16945人 ⑤.意重建共规模较大的党内分裂主要有三次:1995年,以加拉维尼和马格里为首的400余人因不满政府的财政紧缩政策,另组联合人党;1998年,重建共领导层在对待普罗迪政府的问题上再次产生矛盾,科苏塔拒绝接受党的决定,与其支持者宣布退党,召集约3000人另行建立了意大利人党;2009年,文多拉因竞选党的总书记失败,组织部分党员新建了 “左派运动”组织,进一步瓦解了意重建共的支持力量和政策遗产.接连的分裂 根“本改变了原意大利的连续性,打破了它与那些毫无政治历史的新兴势力之间的力量均衡”①.目前,意重建共党内至少存在着五个主要派别,这与其允许党内派系活动的传统有很大关系.

(三)组织运作:从偏重革命斗争到偏重统战合作

苏东剧变以来,西欧各国的组织运作呈现出多样化选择的特点:在社会主义实现方式上,有的强调革命道路,有的强调议会道路,有的主张走议会内外斗争相结合的道路;在对联盟的态度上,有的主张建立广泛意义的左翼联盟,有的固守意识形态的同质性;在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上,有的主张多样性,有的强调战略策略的统一性.

希共更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在它看来,随着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阶级意识的觉醒,随着反帝、反垄断力量的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革命一定会遭到资产阶级右翼势力的残酷镇压,因此非和平的斗争方式是完全必要的.在2013年11月召开的第15次和工人党国际会议上,希共力主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斗争形式,主张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并批判了通过议会改良道路变革资本主义的局限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希腊陷入严重的债务危机,希共在揭露资产阶级政府转嫁危机后果、损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基础上,组织发动了一系列社会活动,并强调在斗争中要坚持 “两个结合”:和平与非和平斗争方式相结合,议会内与议会外斗争相结合.它还为暴力革命做好了各种准备,包括加强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强化工会和青年干部的培训教育工作,增强全体劳动者激进阵线和农民激进联盟两大组织的斗争力量、斗争艺术和运动水平等②.

法共在冷战后主动改进工作方法,实行议会内外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倡导开展维护工人利益的游行、罢工运动以及青年运动、女权运动、环境保护运动等群众运动,积极参与议会立法活动,围绕基本居住权、青年培训、就业保障、移民政策调整、妇女儿童特殊权益等问题,在维护劳动群众的基本社会权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法共提出了 “超越资本主义”的主张,强调要依靠发展现有社会成果、需求和潜力,逐渐否定资本主义剥削、异化和统治,主张 “不是先打破一切再建设新世界,而是一边建设新世界、一边消灭旧世界”,要以 建“设性态度参政”并保持党的独立性,以便更有效地推动多元左翼政府实施有利于社会公正和进步的政策,以及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

意重建共努力探索多元化的社会主义实现路径,以更加务实和积极的态度寻求合作,力求实现参政夙愿.在它看来,党有时作为反对派仅仅是一种斗争策略,目的是借以扩大自身声音,争取对相关问题的发言权,宣传党的政策主张,赢得尽可能多的支持,进而赢得成为 “政府党”的机会并对政府决策产生更大影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意重建共对自身的目标定位越来越务实,随着国内政治气候的变幻随时调整自身政治策略.在2011年召开的以 “让我们联合起来”为主题的八大上,重建共呼吁加强党内团结并与其他左翼力量合作,以摆脱党的生存危机.它的这一策略,为与其他中左政党的沟通打开了大门,2012年它与意大利人党、价值党、绿党联盟等其他左翼政党共同组建左翼党团,参加了2013年大选.

三、选举表现分析

在西方政党政治体制下,竞选成败是考察一个政党政治发展的风向标,选举成绩是一个政党社会影响力的表征.一个政党的得票率体现出它在民众中的声望和吸引力,在议会获得的席位数量决定它是否具有参与组阁的机会或者是否对政府的公共政策具有影响力.

(一)希共的选举表现

苏东剧变后,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希共采取了议会内斗争和群众运动相结合的斗争方式.在议会选举方面,1977-1989年间希共获得的选票和议席曾不断增加,参加了1989年6月和11月的两届联合政府,成为议会第三大党.但自1993年开始其选票和议席数急剧下降,1996年后逐渐缓慢回升,在1996-2009年间一直是议会第三大党.在2006年的地方选举中,希共候选人广泛分布于全国54个省 (占省总数的80%)和主要市镇,共有64人成功当选省级议会议员,并胜选数以百计的市镇议员和15名市长.在2012年5月第一选中,希共获得8.5%选票、26个议席,创下苏东剧变后的历史新高.由于希共拒绝加入 激“进左翼联盟”政府,因此它迄今仍是一个主要反对党,在议会中的席位数基本保持稳定.在2015年大选中,希共获得300个议席中的15个,在议会中的排行由2012年的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

从选举结果来看,希共的表现远胜于法共和意重建共.有研究者指出,希共 僵“化的政策排除了建立选举联盟或选票显著增长的可能性,但这也保证了它成为一个巩固、团结的组织.随着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在社会经济政策上的右转,希共在政党体系中成功占据一个独特的生存环境”②.希共在实践中为自己构建了一个独特而持续的生存发展空间,成为希腊政

治舞台上一支虽被边缘化但一直稳定存在的力量.

(二)法共的选举表现

上世纪中期,由于在议会选举中的优异表现,法共一度成为议会第一大党,但此后由于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法共应对乏力,力量和影响不断下降,逐渐沦为边缘性小党,苏东剧变以后下降的趋势更加显著.在1993年议会选举中,右翼势力占明显优势,执政十余年的法国社会党失利,但处于困难条件下的法共却获得9.3%的选票,初步遏制住了下降趋势.此后,法共通过参与政府努力展现自身价值以及对人民的 “有用性”,积极推动社会改革、减少社会不平等,这既是其 “新共产主义计划”的重要内容,也是它借以扩大组织力量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措施,因此得票率有了小幅度回升 ①.在1997年立法选举中,法共获得251万张选票、35个议席,拥有了单独组成议会党团的资格,并参加了社会党主导的左翼联合政府,有3位党的领导人入阁,后增至4人.在1998年省议会选举中,法共获得113万张选票,得票率为10%,当选参议员15名,欧洲议会议员7名,大区议员148名,省议员294名,控制着3个省和55个较大市镇的议会,当选市长920名,其中3万人以上市镇的市长39名②.但2002年法共在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大幅度下降,降至4.8%,获得议席21个;在2007年议会选举中的得票率只有4.28%,仅获得15个议席,是自1958年以来第一次没有达到组建议会党团所必需的20个席位,最后只好在绿党和其他左翼议员的帮助下补足了席位数.在2012年大选中,法共的得票率被绿党联盟超过,获得的议席数不到10个,失去了单独组成议会党团的资格,在议会中难以产生重大政治影响,最后只能与绿党共同组成联合议会党团.2017年大选中法共的表现有所上升,获得了10个议席,在议会中排名第六.

法国是总统制国家,对于法共的政治影响力,还可以通过它推举的总统候选人在总统选举中的得票率进行分析.1969-2012年,法共共参加了7次总统选举,其中,1969年选举中法共候选人获得21.27%的得票率,1981年法共候选人乔治.马歇获得15%的选票,1988年法共候选人安德烈.拉茹瓦尼获得6.76%的选票,1995年法共候选人罗贝尔.于获得8.46%的选票 ④.在2002年总统选举中,法共继续推选罗贝尔 .于为总统候选人,为集中力量进行竞选和争取妇女与青年的支持,又增选玛丽-乔治.比费担任党的总书记 ⑤.但在这次总统大选中,法共只获得3.4%的选票,全国书记罗贝尔 .于引咎辞职.2007年玛丽-乔治 .比费参加总统竞选,得票率仅为1.93%.2008年底法共三十四大召开,决定与左翼党结成左翼阵线,之后一直支持梅朗雄参选.

由于在总统选举和议会选举中连连失利,法共在2003年召开的三十二大上进行了反思,认为党丧失了自己的初心使命,在 “代表谁、为了谁”的问题上出现偏差,失去了亲和力;没有尽最大努力支持那些提出共产主义政治主张的人,在反对解雇法的问题上工作力度不够;对团结社会底层民众不够重视,致使党与底层民众之间产生了鸿沟,放松了与职员、工人群众以及其他社会底层群体的联系,因而在竞选中失去了大量支持共产主义力量的选票,长期以来只能在第二轮选举中选择支持社会党.

(三)意重建共的选举表现

意重建共自1991年12月成立以后,在议会选举中的表现始终不佳.在1992年4月大选中,重建共获得参议院6.5%的得票率、20个议席,获得众议院5.6%的得票率、35个议席;在1994年3月大选中,它加入了左翼进步联盟,在众议院选举中仅获得6%的选票;1996年它参加了普罗迪组建的 “橄榄树联盟”,在大选获得34个众议院席位和11个参议院席位,首次作为执政联盟成员进入政府.在随后举行的地方选举中,重建共的得票率达到12%左右,成为意大利第五大党.2001年,重建共以独立身份参加众议院比例制选举和参议院选举,均未取胜.在2001年5月全国大选中,它仅获得5%的得票率,勉强维持了国内第五大党的地位,在众议院获得11个席位,在参议院获得4个席位②.

2005年党的六大以后,重建共的支持率开始逐渐上升.2005年10月,党的全国书记贝尔蒂诺蒂在中左联盟总理候选人初选中赢得14.7%支持率,位列第二名.2006年议会选举中,重建共党内的多数派和少数派分别参选,少数派推出9名独立候选人,多数派则参加了中左联盟候选名单,最终中左联盟获胜,重建共获得参议院7.4%的选票、27个议席,获得众议院5.8%的选票、41个议席,实现了再次参政的目标,重建共领导人贝尔蒂诺蒂当选众议院议长,保罗.费雷罗出任普罗迪政府的社会团结部部长③.然而不到两年后,重建共的选情急转直下,在2007年5月市政选举中的平均得票率从6%降至4%.为应对2008年4月全国大选,重建共与意大利人党、左翼、绿党组成了 “彩虹左翼”,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获得3%和3.2%的得票率,均未达到4%的法定门槛,无法获得席位 ④,第一次成为议会外政党.在2013年议会选举中,重建共的得票率再次下降,在国内政党政治生态中被进一步边缘化.在2018年3月的议会选举中,它组建了包括社会主义者、环保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人权活动家的 “权力归人民”选举联盟,共获得37万张选票,得票率仍未实现扭转 ⑤.

意重建共近30年来在大选中的表现,与其政策立场的变化、党内团结程度和党员队伍状况都有很大关系.当其立场由激进转为温和并与中左政党结盟时,获得的支持率就较高,但在入阁后对它的负面评价很多,认为它 “只有在选举时才关心选民的疾苦”“说出的道理都是对的,但是越来越分裂,没有任何影响力”等.当它在 “反对党”与 “参政党”之间摇摆时,或者党内矛盾爆发、组织分裂时,往往会丧失选民的信任,支持率下降,陷入边缘化境地.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对西欧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制约首先来自选举.西欧一般选择通过选举手段取得政权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但这条道路能否成功取决于许多复杂条件,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资本主义政治体制的自我保护及其对社会主义力量的制约和排斥.冷战后,凭借激进形象赢得民众支持的许多,后来逐渐放弃了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的领导、集中制等标识身份特征的重要内容,不同程度地实施了具有社会主义色彩的行动策略.这种右转造成了党的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使其政治形象模糊难辨.从政治实践来看,右转不仅未能博取广大选民的欢心,反而使其丧失了大量传统选民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弱势群体的支持②.美国学者弗兰克.威尔逊早在苏东剧变后不久,就针对欧洲的政策转变预言说:“从欧洲政治舞台上的消失,可能最终会令人遗憾地把那些对社会不满而又无处发泄的人们,推向激进右翼组织的怀抱.”③当前西欧政党政治的发展,可以说印证了这一预言.对于西欧而言,在现阶段如何进行合适、准确的社会定位,如何在不疏远中间派的前提下争取到左派的支持,是其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当务之急.

四、正确看待西欧的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

总体而言,冷战后西欧的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呈现出多元化的路径,大都在淡化自身意识形态色彩和身份标签的基础上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在走出苏东剧变之初的生存危机后呈现出低潮中奋进的姿态,但却仍未从根本上克服影响自身发展的瓶颈,仍未摆脱在西欧国家政治体系中的边缘地位.

(一)西欧的变革与转型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冷战后,在政党变革与组织转型问题上,无论是希共的 “不变”、法共的 “改革”还是意重建共的 “转型”,都不是一种短视的非理性行为,不应轻易判定它们各自战略选择的对与错,而应探究其政治价值取向和选举战略选择的不同历史背景,借用英国学者卢克 .马奇的话说,应从需求面因素 (政党的外部社会经济 “滋生地”)、外部供给面因素 (政党制度和政党体制 )和内部供给面因素 (政党自身战略 ),对促使西欧变革与转型的原因进行分析 ①.

首先从需求面来看 ,西欧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政治文化动因 .从历史上看 ,那些能够摆脱苏联束缚、较少受莫斯科约束的 ,其发展较少受到斯大林主义的影响 .意大利由于在国际关系中处于相对边缘的位置 ,这使得意大利能够发展起以葛兰西和列宁思想以及战后改良主义联盟政策为基础的意识形态 ,使之成为西欧中受教条主义和斯大林主义约束最小的政党之一 .希腊在历史上几乎没有经历过自由宪政的阶段 ,一战前更多受到极权主义和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影响 ,本国的社会主义力量一直较为弱小 ,工业化道路也未与其他西欧国家同步 ,直到20世纪70年代其工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拥有一支数量可观的工人阶级队伍 ②.法国自20世纪初以来的特点是社会经济与意识形态持续性分裂 ,社会阶级高度两极化 ,工会组织乏力 .此外 ,西欧的生存发展还面临着国内严峻政治生态的挑战 ,各国政府或隐蔽或公开地对其进行打击和压制 ,员及的同情者和支持者也经常受到就业歧视或政治孤立 .

其次从外部供给面来看 ,西欧的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受制于本国政党制度和政党体制 .政党制度具有塑造选民和政党的功能 ,在实行议会制和比例代表制的国家 ,对新兴小党和政治反对派更为宽容 ,这为边缘性小党提供了更广阔的政治空间 ,从而有利于坚守其政治价值取向和目标 .而在实行总统制和简单多数制的国家 ,的生存空间则较为狭窄 ,谋求政治地位是其赢得生存发展的无奈选择 .相应地 ,联邦制较之单一制国家更有利于小党生存 ,尤其是有利于新兴的反建制政党表达其关注的议题 ,以及从地方到全国层面大造声势 .

从选举体制看 ,西欧国家大都实行比例代表制 ,这有利于像这样的边缘性小党生存.希腊实行的是 “加强比例代表制 ”,所以希共强调它与其他左翼组织的根本区别 ,近年来一直是独立参选 ,成绩也较为稳定 .1958年起法国在总统和议会选举中采取两轮简单多数制 ,这使得法共在选举中必须依附于法国社会党才能确保获得议席并得到国家财政支持 .在实行比例代表制的意大利情况也是如此 ,这使得意共能够充分将所获选票转换成议会影响力 ,但由于这种体制要求各党在选举中须独立自主地争取选票 ,致使意共无法与意大利社会党建立稳固的联盟关系 ,只能向意大利基督教党妥协 .

最后从内部供给面看 ,西欧在变革与转型过程中选择了不同的策略路线 .作为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的三种典型 ,希共、法共和意重建共根据各自的国情党情 ,做出了不同的战略选择 .希共走的是不改革或少改革的发展路径 ,几乎全盘接受了传统共产主义组织的遗产 ,这极大地限制了其理论政策的扩展性与包容性 ,但也促进了党的团结统一 ,理论政策的稳定性使党始终拥有一个固定的支持群体 ,赢得一批忠诚于共产主义事业的核心选民的支持,虽被边缘化却一直持续稳定地存在着 .法共选择了部分改革的战略 ,放弃了列宁主义和集中制原则 ,在变革的步伐上大于希共但小于意重建共 ,但这种烈度的变革仍导致了党内矛盾的不断升级和组织的碎片化趋势 ,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法共的进一步变革 .意重建共则走了一条激进转型的变革路径 ,坚持职位取向战略 ,在更大程度上抛弃了共产主义组织的遗产 ,仅继承了意大利善于变革的传统 ,但由于它没能很好地平衡政治价值取向与选票取向的关系 ,未能科学解释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与其共产主义身份特征的关系 ,因而逐渐

走向了组织衰败和选举失利 .

(二)西欧的变革与转型并没有导致其社会党化

西欧处在议会制和政党政治体制的环境下 ,它在政治光谱中位于社会党的左侧,而不是社会党的左派 .但是 ,西欧不仅未能很好地解决自身身份定位的问题 ,即保持自己的身份特征并拉开与社会党的距离 ,而且在与社会党合作的过程中还面临着二者政策趋同的现实 ,并受到其他激进左翼政党以及极右翼势力的挤压 .总体来看 ,冷战后西欧在变革与转型过程中 ,由于党内的现实主义者占据主导地位 ,他们试图摆脱党内的学说纷争和历史恩怨 ,不再纠缠于斯大林主义、托洛茨基主义或毛主义的传统争论 ,而是致力于关注当前实际问题 .特别是像意重建共、西班牙等变革力度较大的党 ,更多地把社会主义本质与、平等、自由等普世价值联系在一起 ,认为社会主义是向更公正社会迈进的一项 “工程 ”,而不仅仅是一种 “制度安排 ”.这种变革与转型虽然偏离了马列主义革命政党的传统 ,但仍不能称之为社会党化 ,它们与社会党仍有着本质区别 .

(三)西欧的变革与转型未能帮其摆脱困境

对于西欧而言 ,政治价值取向和选举取向这两个目标 ,似乎成了一个不可兼顾的难题 :要维持自身的共产主义身份特征 ,则意味着很难进入拥挤不堪的左翼政治图谱 ;要赢得更多选举支持 ,就要去激进化 ,在更大程度上与共产主义遗产决裂 ,否定长期以来所秉持的组织原则、意识形态和政治情感 ,从而丢失传统选民 ,使忠诚度最高的那部分选民对党的政策产生质疑 .希共不愿以政治价值追求上的妥协为代价来换取新的支持者 ,一直在坚守其共产主义身份特征 ,赢得传统选民的支持 .法共、意重建共奉行实用主义原则 ,以弱化身份特征换得了联合执政地位 .这种不同的取舍产生了不同的实践效果 ,至少在当前来看 ,希共的表现要优于法共和意重建共 ,尽管它也面临着很多现实困难 .整体来看 ,西欧的生存和发展状况仍没有明显改善 ,法共、意重建共被认为背叛了自己的身份特征 ,希共则被认为是笼罩在失败阴影下的激进主义 .虽然希共在选举表现或推动议会改革方面取得的成就不大,但在某种意义上却被认为是成功的 ,因为它保留了自身的共产主义传统 ,证明了其增量改革政策的可行性 .毋庸置疑 ,如何平衡好政治价值取向与选举取向两者之间的关系 ,成为一个根植于本国本民族环境的政党 ,仍是西欧面临的共同困境 .

尽管西欧的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仍未帮其克服面临的困难 ,但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 ,它们当前的首要使命或许并不在于解决问题 ,而是如何引导民众认清问题的本质 .从根本上说 ,西欧的变革与转型是其内在逻辑自我发展的结果 ,是其对传统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模式自我扬弃的过程 .西欧大都经历了 “激进 —温和 —激进 ”的发展路线 ,这看似是回归传统 ,但实际上是 “否定之否定 ”的螺旋式上升 .与苏东剧变前相比 ,西欧的独立自主性明显增强 ,开始大胆探索符合本国国情和党情的发展道路 ,其适应性变革与组织转型呈现出丰富多样而非教条化、模式化的发展态势 .

(责任编辑 :蒋锐 )

变革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变革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变革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