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建构主义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新建构主义理论

[摘 要]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诉求.然而,不论是教师群体还是学生群体,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都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运用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兴起的新建构主义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很有必要.因此,在分析新建构主义理论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的基础上,帮助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的建构,创设真实情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知识的教育效果,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搜索、选择等传输手段的培养,鼓励用写作、交流等沟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激励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最终自觉将其转化为知识结构的一部分.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策;新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101-0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突破原有的教育模式,探寻适应新媒体环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正在应运而生.但新事物在成长过程中总是不会一帆风顺的,总是要经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曲折向前发展.所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环境下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误区出现.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首先,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虽然愿意尝试新事物,但似乎不得要领,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往往流于形式,不能进行实质性的改变.例如,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涌现出一大批MOOC、SPOC等各种形式网络课程,但有多少学校、多少任课教师真正在使用这些课程不得而知,大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采用传统大班授课模式.有些学校即使是使用了网络课程,也仅仅是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容搬运到了网络上,“配方”比较陈旧,还不能适应新媒体传播快捷、信息量大等特点,让学生感觉“换汤不换药”.有的学校进行了改革尝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中,虽然这一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真实不得而知,不少学生抱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一门课上花费的时间精力太多,带着情绪学习,为了学分完成学习任务,这无疑降低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效果.还有的学校将手机等新媒体手段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在上课过程中通过手机点名、互动,还有的学校将年轻人喜欢的“喊麦”形式也引入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这确实解决了抬头率的问题,但这种改革形式大于内容,课堂很热闹,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可能将精力更集中在互动过程中而不是集中在要学习的内容上.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使用微博、微信、博客、网络论坛等社交平台,运用多元化、生动化的方式跟学生进行交流,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不再拘泥于课堂,但真正能将这些平台熟练运用起来的教师并不多.

其次,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学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媒体的“共享性”、“开放性”使大学生不再局限于课堂才能获得相关知识和信息,改变了原来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然而信息量巨大和不可避免的碎片化学习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不小的难度.大部分学生无法抵挡新媒体环境下各种信息的影响,削减了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愿.新媒体环境下现代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很多大学生“机不离手”,购物、订外卖、打游戏,都可以用手机实现.学生一方面可以利用便捷的网络途径获得大量知识,另一方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大大增加.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牢固树立,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有待提高,因此在大量信息面前很容易受到负面的、非主流观点的影响.同时,很多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去思考,不会的问题就去百度搜索.大学阶段应是思维最活跃的时期,由于大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依赖,久而久之就更不能辨别虚假、错误信息,人与亦云,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新媒体时代,社会发展迅速,“大学生理想信念功利性日渐突出,变异性日渐增长,感性化日渐显现”[1].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了功利主义的影响,总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不重要,不能立即看到教育的成效,不能成为日后找工作的筹码,用简单的是否有用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应该以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为视角,通过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审视,提出微时代视野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新路径,以期对促进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有所裨益”[2].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诉求

正如前文所述,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误区,因此,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新的知识观、教学观和学习观,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我们的教与学.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的.经典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用和创新是循序渐进的三个阶段.学习是对前人知识的重复,应用是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而创新则是在所学基础上的飞跃,这三个阶段呈递进关系.新建构主义则认为这三个阶段有着内在联系,应在学习中同时进行.经典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到的“意义建构”,侧重于前两个阶段,即对知识的把握和应用;而新建构主义所主张的“建构”,则包含知识的创新.为此,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为创新而学习,对学习的创新,在学习中创新”作为网络时代学习的首要目标[3].

(一)新建构主义知识观

1.知识结构假说

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形成过程是一个有机生长、变化的过程,可以分为一级结构(感性认识)、二级结构(理性认识)和结构(联想).在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者进行知识的整合重构,形成新的知识,这就是知识创新的联想过程[4].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同样存在结构的知识建构的过程.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说教还是课后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在刚开始处于一级结构即感性认识的阶段.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转化为学生内在的认同必须注重二级结构和结构知识观的形成.学生经过思考,在实践中逐步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才能真正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到结构即联想阶段,是学生将所接受到的新思想、理论与原有的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融合的过程,对原有知识进行重构,逐步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逐步完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2.知识嫁接理论

在知识结构假说的基础上,新建构主义提出了知识嫁接理论.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个带有“接受”性质的知识嫁接过程,即将前人(传授者)的知识如同树木嫁接一样“嫁接”到后人(学习者)头脑中,而不是所有知识都由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同时嫁接的目的是为了结出新的果实,即实现知识创新[5].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而是要真正做到把这些思想“嫁接”到学生的头脑中,获得学生的认同感,最终要实现学生的“自嫁接”,即主动获取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接触到大量的碎片化知识,如何在这些知识中辨别是非,让学生将有利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知识挑拣出来重新建构原有的知识体系,是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点工作,而不是仅停留在把相关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即可.这需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练习,学会知识的“自嫁接”.

(二)新建构主义学习观

1.零存整取的学习策略.新建构主义主张学习者可以将碎片化知识记录下来,分多次存入自己的实体或虚拟“知识银行”,再经过个体知识内化理解后,整合形成创新知识.可以通过积件式写作、个性化改写和创造性重构等阶段,实现知识的“零存整取”和创新[6].

学生在海量数据面前,在便捷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面前存在大量的碎片化学习.通过不断碎片知识的积累,从简单的重复和接受别人观点的“积件式写作”到有选择的进行“个性化改写”,即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背景,选择符合自己价值观的知识与原有知识进行融合,最后进行创造性重构的过程,在接受了新知识的基础上不断补充、修改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最终实现新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碎片化学习比较零散,在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将化整为零和化零为整有机结合起来.一定要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规律,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2.隐性知识的挖掘策略.新建构主义承认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个人隐性知识大都与实践有关,不容易用语言、文字或符号表达,处于一种不被察觉的状态,需要通过“创设情境、解决问题”的方式使内隐于学习者头脑中的知识流动起来,隐性知识在不断的激发中得以深化认识、沉淀生成、共享转移[7].要实现知识创新,对隐性知识的挖掘非常重要.个人隐性知识大都与实践有关,需要通过个人的内省和深度的交谈,并辅之以不断的写作,才能被挖掘出来,变成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的挖掘则需要洞察力[8].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除了接受课堂上的显性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知识对学生的影响.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除了来自教师课堂课外的教育,还需要不断的自我反省.思想政治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不同,不局限于课堂的知识点的讲授,更多是课后的隐性知识的影响.这种教育需要通过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思考和反省,与同学、老师深度交流,并写下自己的心情感受,使这种教育逐步内化为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将原有的隐性知识不断挖掘出来,逐步转化为更容易接受的显性知识.

(三)新建构主义教学观

新建构主义强调教师讲授和指导的重要作用,认为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之外,更要教会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建构自己的个性化知识体系.新建构主义教学方法具有“分享交流”、“协作探究”和“整合重构”等三个重要环节[9],各环节相互重叠、循环往复,并呈现循环中螺旋上升的趋势.

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应从学生的个性出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每个学生的特点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按照千篇一律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当然非常有限.新建构主义教学观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都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打破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模式,强调知识的“分享交流”,在互动过程中“协作探究”.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要让学生觉得教育就是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要让学生正视问题,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更认同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促使知识“整合重构”.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逐步重新建构自身的知识结构,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在“整合重构”之后教师应继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寻求更高层次的“分享交流”,形成良性循环.另外,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教师应该注重过程,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不能只看卷面考试的结果,应从“学习者知识分享的参与程度”和“学习者个性化知识体系的完成程度”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价[10].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思想变化的过程,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避免学生思想上的滑坡和误入歧途.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环境下,应不断拓展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而新建构主义是针对网络时代的学习特征提出来的,其核心理念可用“情境、搜索、选择、写作、交流、创新、意义建构”来概括[11].在新建构主义指导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建构主义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的指导下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构、传导与接受过程的方法改进、手段选择及提升整体实效性的协同策略上进行改革.

(一)帮助大学生进行有效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建构

新媒体环境下,呈现出信息量巨大的特点,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多元和便利,但大学生所要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符合中国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在此基本前提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需要适应新环境的变化进行相应调整,注重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认知特点和价值需求,让大学生尽可能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得到更多的有效内容,对自身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新建构.这一有效内容体现在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过程中.首先,教材体系需要合理完善与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体系的衔接,反复强调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或从大学生的认知角度重新进行解读.其次,教材体系需要及时更新不断补充新内容,然而教材最大的缺点就是更新需要时间,存在滞后性,因而在将教材体系转变成教学体系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而不是简单的说教,沦为传声筒.

这些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弥补教材的滞后性.教师应主动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运用新媒体手段,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将有针对性、现实性、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呈现给学生,增加互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理论联系实际,让高深的理论能接地气,深入浅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在网络平台尝试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避免单纯的说教,改革传统的考核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内容的建构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的科学性.教学过程中任何形式的创新只是浅层次的改革,真正能让这些内容起到教育作用,让学生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还需要理论的科学性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因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术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学术水平,真正做到以理服人,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思辨性和说服力,才能让新媒体环境下成长学习的大学生感受到理论的重要性.

(二)创设真实情境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隐性知识的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跟其他课程的教育不一样,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隐性教育的功能更为重要.新建构主义认为显性知识可以通过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讲授影响教育学生,而隐性知识往往需要教师创设情境,解决问题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深化认识并逐步转化为自身知识体系的一部分.因此,新媒体环境下创设有效的情境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知识的教育效果.真实的情境创设可以让学生更有认同感,在产生共鸣的情况下自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环境下,一方面要注重现实环境中的情境创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网络环境中的情境创设.例如,在现实环境中,通过大学生感兴趣的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等,突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引导;利用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实践活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周、各类大学生知识竞赛、主题班会、舞台剧等形式拓展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在网络环境中,应优化符合网络传播特点,大学生喜爱的、感兴趣的情境创设.应运用积极传播正能量的影视作品、书籍等文化产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设计和生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品,运用网络平台加以宣传.在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中引导学生接受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抵御西方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的微电影、微视频的制作都呈现出较高水准,通过自身隐性教育资源的挖掘,更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些方式还可以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当中,显性知识教育加上有效情境创设的隐性知识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说服力.

(三)加强新媒体环境下的搜索、选择等传输手段的培养

新建构主义认为学会网络搜索和如何对大量的碎片化信息进行加工整理,保持知识的有序化、系统化,是新媒体环境下大多数人需要重新学习的一种能力[12].应以个人需求为中心,以解决问题为中心,选择有用的信息和知识,强调主动摄取对自主建构有价值的知识片段,避免重复学习和无意义的学习.不论是高校教师队伍还是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都应学会如何搜索、选择,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效传输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平台不断完善自我,逐步提升自我媒体素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好搜索、选择等手段.教师应熟练使用新媒体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过程中及时与学生沟通,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教师应先掌握搜索、选择等手段,客观评价和看待各类网络信息,通过自身的专业素养,深刻理解大量信息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内涵,对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类信息进行批判和抵制,引导学生在海量复杂的网络信息中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辨别信息的真伪,自觉抵制错误思潮的侵蚀.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下应与学生在互动中承担责任,做出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做出有效的搜索和选择,这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传输的前提.其次,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除了进行有效网络搜索外,还需要进行信息和知识的选择与建构.教师应看到每个学生的个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选择,对学生本没有掌握的知识进行选择,已有的知识可以忽略,避免重复和无意义的学习.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了解,避免千篇一律、老生常谈的教育模式,否则学生不仅反感而且还会排斥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学校、教师所创造的良好的新媒体环境下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教育,进行自主建构,争做促进新媒体环境良性发展的传播者.

(四)鼓励用写作、交流等沟通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新建构主义认为写作可以使受教育者思维清晰化、系统化,有助于个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利于隐性知识的自我挖掘,有利于个人化知识的交流与传播.交流就是协作与会话,让教师与学生群体彼此更深入了解,以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迎来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媒体环境的创新.对个人而言,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更新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对社会而言,学习最终导致社会整体知识体系的更新[13].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这种学习创新的发生是交替进行的,必然会引起相关学习理论、教学模式、学习策略、知识体系等的创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强调灌输,对显性知识进行考核,以衡量学生是否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但其实很难真正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可以鼓励、引导大学生在其经常关注和使用的网络平台,通过发表评论、参与互动、讨论留言、交友等方式,大胆表达想法,将已接受的隐性知识表达出来,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及时发现目前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教育,让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对自身的隐性知识进行进一步的自我挖掘,逐步引导其成为网络舆论发表的核心人物,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去影响学生.对个人而言,只有通过写作、交流等直接沟通方式,不断正视自身的想法及存在的问题,不断接受对自身发展有益的知识碎片,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个人知识体系才会逐步更新.

从整体社会发展而言,这种个人的改变最终将会促进整个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更新.应让学生和教师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做出相应改变和创新.应充分利用慕课、微课、在线开放课程等符合当前网络化学习特点的新模式,展开互动式、情境体验式教学,在线上线下的互动中答疑解惑,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

总之,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适应新情况,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寻求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契合点,选择新的学习理论作为指导,帮助学生实现最终的意义建构,即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把握自觉运用到学习生活当中,在新媒体环境下不断进行创新.同时,高校教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与时俱进,在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打造一个全新的精神家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 参考文献]

[1] 陈超,姜华. 新时代境遇下大学生理想信念发展态势与应对[J]. 中国高教研究,2013(4):65-68.

[2] 张俏. 微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研究[J]. 大学教育,2013(3):26-27.

[3]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 远程教育杂志,2011(2):11-17.

[4][5][6][8] 王竹立. 新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创新实践[J]. 远程教育杂志,2012(6):3-10.

[7] 余晓菊,汪青云. 大学生隐性知识管理策略探究[J]. 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13-16.

[9][10] 陈和祥,董海青,赵春宝.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探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17(9):63-67.

[11][12][13] 王竹立. 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3):37-43.

[责任编辑:钟岚]

建构主义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建构主义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建构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2、马克思主义投稿

3、马克思主义论文

4、马克思主义杂志

5、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