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烽燧山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走近烽燧山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该文是关于走近烽燧山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走近烽燧山

从乌鲁木齐乘车向南,行驶五六十公里,便到达一座并不陡峭的小山.小山无名,却因烽燧而传世.

放目山野,山脚长着些杂树,陡斜的坡面植被稀疏,呈片片斑绿,平缓起伏的山岭一目了然,显得有些荒芜.骆驼刺、芨芨草无序无形,成为道路两边的自然景致.石块铺就的小道蜿蜒而上,不远处便见高过丈余、外形不规则的烽燧神石,像武士,像士兵,凛凛然跨立于山间高处,巍巍然耸立于山道路旁.主道两边,众多游人踩过的几条土砾小径,如涌动的血脉从不同角度向山上延伸,好像提醒人们可以随性纵横或直奔山岭了.不远处,耸立的烽火台呈四方形态,梯状般直立云天,黑褐色的台身显得古老而苍凉,神圣而威严.作为军人,面对烽火台情不自禁肃然起敬,让人自然而然回到数千年前的悠远,让入耳目尽染那些烽火连天的苍茫岁月,也让人重温冷兵器碰撞、将卒搏击拼杀的悲壮激烈.

为抵御匈奴侵略,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最初的长城被敌军屡屡攻破,形同虚设.后来,秦国大将袁牧巡视野训驻军时,骑在战马上,见到落霞中一座座军营造饭升起浓浓炊烟,受到启发.为迅速传递匈奴入侵的紧急军情,在长城沿线加修烽火台,并与数千里边境要塞、重要关隘连为一体.一有敌情就点火或放烟报警,一刻工夫总兵就能见到信号立刻发兵,前线部队即刻进入战争状态,后方部队知晓前线战事发生,继而主动出兵相助.烽燧从此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重要设施,也成为古代战争信息快递和备战用兵的重要依据之一.

这座山上的烽火台,由巨大的鹅卵石垒叠而成.一如城池和宫殿,坚实,威严,冷峻.我推测,烽火台附近应该有军队驻扎和操练的教场,有防御的环山堑壕,有喂养战马的场所等,然而我一路探寻,却没有发现任何痕迹和废墟遗址.我想,或许年代过于久远,它们早已毁于大自然的侵蚀或者无情的战火.

这座约两千余米长的条形小山紧连另一座圆形小山,按古代军队列阵规模,可容步卒和弓箭手数千;山脚辽阔,可列战车战马数万乃至数十万.或许,古时山上营寨森森,山下旌旗猎猎,战鼓激昂.两军对垒时,将士可沿山四面巡察,数十万大军可遥相呼应,战阵变化万千.如今,这座山好像一个问号,平躺在这片数十公里宽的戈壁上,凸显其战略价值.目测山的高度,最多百余米而已,从地形判断,这里是战争的要塞之地,再前行二三十公里,便是兵家必争的达坂古城,那么,这座山就是达坂古城的门户了.

我努力深入烽燧的内部,探寻战争的不朽符号.翻开史书,有如下记载:烽燧还称燧烽,在汉代俗称烽堠、烟墩、亭燧、墩台等,形状分为方、圆两种,高度不等.它建在险要处或交通要道的高地上,是中国古代的战略性建筑.早在汉代,朝廷就非常重视烽燧建筑,唐宋亦然,且把烽燧称为烽火台,明代时,一般称作烟墩或墩台.

历史上,边关每一处烽火台都常年驻守着数量不等的士卒,少则几人几十人,多则百余人或三五百人.烽火台所处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兵马的数量和规模.从边地通往都城的每一处烽火台里,都常年备有干柴、狼粪.火种与燧石.一旦发现敌情,白天则燃烧掺有狼粪的柴草,释放的浓烟直而聚,叫“烽”,虽风吹而不斜,故又名“狼烟”;夜间则燃烧加有硫磺和硝石的干柴,火光通明,叫“燧”,又叫“血火硝烟”.每个烽火台相距五里或十里,彼此相连,快速传递军情,准确无误,可使军事中枢快速作出战争决策.

烽火台被认为是最古老又行之有效的“老电话”“土电报”.后来出现的通信工具有有线电话、无线电报、电报,以及现在的网络、通信卫星、雷达……但不管怎样演进,烽燧在战争中的作用和贡献,都是功不可没的.可以说,烽燧是古代战争的千里眼、顺风耳,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辉.

烽燧山印证了烽火连天的战争风云.烽火台左面的圆形山上,一个似塔非塔、似碑非碑的古老建筑,让人产生许多猜测和联想:它是遗迹,还是重大标记?它是一种象征,还是烽火穿透战争风云的另一种眼睛?一如烽燧的传说和缘起,不管它是什么,它都给自己赋予了生命和精神,植入了灵魂和思想,彰显了自己的性格和气质.

烽火台右面,荒漠一直铺向远处,浅浅山影浮动着斑驳的色泽,仿佛披上了一层维吾尔族姑娘薄如蝉翼的黄白色轻纱,使这片土地显得更加神秘悠然,更加清爽明净,更加玄妙动人.烽火台正面是通往乌鲁木齐市的交通大动脉,公路和高架铁路横贯南北,气势非凡,使人视野愈加开阔.天山雄踞东西,逶迤千里,使人遐想,想要歌唱.新疆,不愧是歌唱的好地方!

面对这座无名的烽燧山,我理解了它不同于名山的真正内涵和风采.越过烽火台,登至山顶远望四周,苍茫无际的戈壁尽收眼底,天地镶接处,地平线浑黄的光影弥漫着六月的气浪,仿若这山、这烽燧弥漫的古老的气韵,直抵纯粹的蓝天白云,令人陶醉.

即将告别烽燧山时,我走近烽火台拥抱他们,以现代军人的名义,轻抚他们强壮的肩膀,倾听数千年烽火硝烟走过的脚步,倾听数千年春夏秋冬的凄苦琴声……这些古代边关的音符,仍在数千年风雪中怒吼,那些古代军人血泪流淌的岁月,那些终年磨损的灿然生命,那些渐渐枯瘦的青春的火焰,依然清晰.

告别时,我似乎感受到了烽燧山上弥漫着血火硝烟的英雄浩气,仿佛能清晰地听到古代士兵操练的吼声,似乎也看见了他们燃起的烽火硝烟……这山,让我敬畏,让我仰望;这山,让我理解了真正的青春,理解了永远的生命.

走近烽燧山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走近烽燧山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走近烽燧山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