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倒影里的甘棠新井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跟时光倒影里的甘棠新井类论文如何写

这篇时光倒影里的甘棠新井论文范文为免费优秀学术论文范文,可用于相关写作参考。

时光倒影里的甘棠新井

隐于并不宽阔的街巷之间的甘棠新井是幽寂的,它由两个半圆形石雕井孔组成,默默蹲在丰州镇南门井头角民居院墙旁.我们一行人的到来,似乎打扰了它的宁静.

放眼古井四周,我想要寻找“甘棠”老树,无奈却遍寻不着.心中探询:不知时光深处,历史的风云之中是否有甘棠树的一席之地?它究竟是来了又去,还是从来就不曾来过世间?

忽地忆起少时读过的《诗经》里的一首有关“甘棠”诗,原文记不清了,只记得译文的大意:甘棠树,高又大,莫剪它呀莫砍它,召伯曾住在那树下.甘棠树,高又大,莫剪它呀莫折它,召伯曾歇在那树下.甘棠树,高又大,莫剪它呀莫拔它,召伯曾停在那树下.

忍不住把甘棠新井与这首诗联系起来,在于我相信,甘棠新井之旁,一定是曾经有过一棵高大的甘棠树!它定然曾经带给不少人荫凉!就好比在河边,人们往往要种上一排垂柳,点缀春色.

岁月划过斑驳痕迹的井盘,还有守卫在井边的石碑,提示“甘棠新井”不“新”o石碑是明朝隆庆庚午年(1 570年)正月立的,为的是纪念南安知县丘凌霄重凿新井的功德.立碑人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武荣耆老”,史书上记载丘凌霄事迹的资料有限,只知道他原名侯,广东海康人,隆庆二年(1 568年)任南安知县.然而,能符到“耆老”敬重,并为之立碑,肯定是一位好官.

当我们一行人围着井口探看,惊动了一位阿婆,她已事年高,步履却轻松.“阿婆,这井里的水能喝吗?”我问她.“可以喝!这水可好喝了,直接喝也可以,丝毫不比商店里卖的矿泉水差!”

阿婆的话富有诱惑力,井边放着一只红色的小吊桶,此时恰好派上了用场.

我是农村人,岁时便与哥哥一前一后合力把水扛回家.十五六岁时,每天要到我家不远处村中的那口深井挑水,每天六担,直到上了大学才不再挑水.偶尔也会学电影中的少林寺和尚那样一手提一大桶水,感觉自己很了不起,力大无比,心里暗暗得意,欢喜不已.

我深知,取水是一件技术活儿.吊桶一边挂着铁箍,更方便取到水.取水的关键是在吊桶接近井中水面时,手便要使用巧力甩动长绳,力度要又快又准,最好要能够让吊桶口完全向下,这样取水又快又多.

水若是充足,满盈盈的,水桶下去一小会就可以打水上来,若是井水快要见底,打水难度便成倍增加.甚至有小孩在打水时不慎掉入井中,引起人们惊慌,幸好最终被抢救上来了.也有手中的绳子一不留神没有握紧,吊桶便迅速掉入井里,小孩只好望井伤心落泪.家里的大人便要拿来长柄的二指叉,去打捞那吊桶.打捞吊桶也有窍门,必须让三指叉叉住吊桶上的铁箍,否则将会无功而返.

二十多年前的农村,很多人会这种技术,大人小孩都会.当然,也有人会到河边挑水,但河边的水浑浊,不如井水清澈.于是,人们争相涌到井边.井边的世界毫无悬念地成了乡村的一道活动的风景.井口不断地出现人们忙忙碌碌提水、挑水、担水的身影.老人小孩们闲来无事,围坐在井旁,津津乐道凡尘点滴小事.

蓦地,记起学习柳永词时书上有这么一句:“凡有井水饮处,皆能咏柳词o"可见,北宋时井水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水源.翻阅历史书籍,往更久远的时光深处追溯,井水的饮用大概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流行了.

只是,甘棠新井这样的古井不多了.

井,有碑,有文字,这就是这口井存留到今天的重要原因吧!

听说,甘棠新井的碑石曾经在某年某月的某场风波中遭受劫难,差点遗失,幸好有明理的陈姓男子把它拼力抢救回来.这才有了我们今日看到的这个完整的景观.

景观是保存下来了,然而水真的如阿婆所说的那样好喝吗?耳听为虚,口饮为实.很快事实便证明了阿婆所言不虚.“真甜!”一行人交相称赞.

听阿婆说,如今喝这口井的水的人越来越少了.井边的人家也都用上了自来水.井水已由原先的首要水源变为辅助水源了.

“可惜了!”阿婆叹息道,“甘棠新井的水不单甜,妤喝,而且据说能够让呆木头似的人变灵活,脑袋瓜变好使!这么好的水实在是可惜了!”

阿婆的话想必是夸大了.但看阿婆一幅笃信的样子,于是想,也许是生活在井边所有老百姓对它的信仰吧!

信仰无处不在.有这么一首歌,开头便高调地来这么一句,饱含深情:“有一个地方,精美的石头的会唱歌……”那么,是不是也可以以此类推:“有一个地方,甜美的井水会创造奇迹……”为什么不可以这样想呢?

民间自然是有美丽的传说的……

“自我记事时到现在,这口井水清泉旺,常年不干涸,实在是一口好井,我爷爷还说过,这是一口龙井!挖井时喷出来的水是红色的,是龙眼流出来的血!我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这儿,饮的就是龙眼里流出来的泪水……”

我们问:“饮了龙眼里的水的人,一定有一番大成就吧?”

阿婆笑了.她不慌不忙地说,我们这里原本叫“西龙须巷”,自从有了这口井,西边的百姓建了大厝,家庭兴旺,家中孩子不是考取功名就是认真做事,特别乖巧.在这里生活的老人不仅身手利落,还不患呆傻病….

可不是吗?大成就哪里就一定要当大官,成名家呢?阿婆所言,字字真言.安是福,和为贵,健康更是宝!

既然有西龙须巷,那么正常情况下应该有一个‘东龙须巷’,中国人喜欢对称,这地名定也足玫口此´巴o

“我们刚才来的路上不是见到了一块刻着“东龙须巷”的路牌吗?嵌在墙上的刻着字的石头,大家想起来了吗?”同行中一人提醒道.

终于想起来了.那是擅长摄影的谢关永先生眼尖发现的,还拍了照,这照片若是存了下来,几百年后,一定也是珍贵的历史资料吧?

据说,这块长得如此独特变换了存在形式长在墙上的石头身上还有一个故事呢.这块石头刚出生的时候,刻了字生活在路边,肩上的使命是为人们指路.而后随着岁月的河流不断地流淌,这块路牌原先所处的地方要建新房子了,房子的主人挖了它,原本打算丢弃的.是有保护文物意识的乡民劝阻了他,于是想出了这么一个两全其关的法子,让路牌不再只是单纯的路牌,而是既成了历史古迹的见证,又加入了现代民居的队伍,成为其中的一分子,发挥着它最大的功用,一石二用.

这块路牌所在的方位就在甘棠新井的不远处.

路牌附近还有一口井,那口井就叫东龙须井.井盘形状却与甘棠新井的不一样,一为单眼,一为双眼.两口井一东一西,分设在路的两边.

曾有那么一段时间,这两口井的寓意大不一样.

之所以寓意会不一样,与丰州古称武荣州,原先是古代泉州的州府官衙有密切的联系.传言,两口井就在官衙的东边与西边.古代的衙门是要判案的.犯了事的人从县衙大门口进来,若经审核无罪就从东边那口井处放人,若确实有罪,就从西边的甘棠新井处把人拖出去.这样一来,老百姓谈“甘棠新井”色变.

我想,恐怕这也算是甘棠新井四百多年漫长生涯中所经历的一场劫难吧!

“这个地方不是叫井头角吗?怎么又是西龙须巷?”我是个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的人,又问阿婆.

“井头角是后来起的名,因为有了这口井就把这个地方叫井头角了.原先就叫西龙须巷的o"

我听了暗暗称奇.这口明代古井,因为有了名气,竞因井得地名.一口老井,一块石碑,能起到这样的效用,也是令人闻之欣慰了.

水,乃万物之源.水源,关系着民生大计.水井,曾经风靡全社会.在甘棠新井凿造的那个年代,彼时彼境,建一个九米深而且是井下还宥井的这么一口深井并非易事.人们对井重视的程度从立碑刻字史料记载可见一斑.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的诗句言犹在耳.是的,身为父母官的丘陵霄在当地的民众心里,想必是高山式的人物,作为地方官员,他想的不是个人的私利,不是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是为百姓办实事,建井修桥,为百姓提供良好的水源,真真正正做到造福于民,取信于民,这怎不叫我们后来人赞叹这样的好官员!

井好水好,官好民好.这一口让百姓受益无穷的井,以碑石的姿势向我们传唱了一首优美的歌谣,歌里的情意绵绵,全是满满的爱戴景仰之情.

正是《诗经·召南·甘棠》抒写的曲调,亦是民众的心声:吃水不忘挖井人.

而今天,我们能做的便是:保持这口历经沧桑的老井的完好,让后人怀想古人的生活.它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如今,历史不断发展,长江后浪推前浪,由于科技水平的进步,不管是城里还是乡下,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了,水井如一位退休的老人隐居的生活.不复繁华热闹,过着宁静致远的生活.

古井是乡人心里的图腾,如今许多老人依旧喜欢到井里打水吃.只要井里的水质不变,他们更乐意享受甘棠新井那一份时光深处的甜美滋味.精神矍铄的阿婆就是其中的一个!

俯瞰古井的倒彩,我苦思冥想.

时光倒影里的甘棠新井论文范文结:

适合不知如何写时光倒影里的甘棠新井方面的相关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时光倒影里的甘棠新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新课程编辑部

2、新课程刊物

3、新经济杂志

4、新课程导学期刊

5、新制度经济学论文

6、农村新技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