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跟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杜甫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杜甫在陇右为何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诗

鸣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作者简介:鸣(1993-),男,山东临沂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专业2016级在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8-054-02

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所载,杜甫存诗1458首,这其中有二十多首遣兴诗,其间有十八首写自陇右.分别为《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遣兴三首》(下马古战场)、《遣兴五首》(蛰龙三冬卧)、《遣兴二首》(天用莫如龙)、《遣兴五首》(朔风飘胡雁).此外,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将《遣兴三首》(我今日夜忧)认定是“乾元元年罢谏官后作”,杜甫此时未在陇右,所以暂且不归在陇右诗.杜甫在秦州如此集中、密集地写了如此之多的遣兴诗,这在杜甫全集中所占比例之重,的确令人值得深思研究.虽然日后也有遣兴,但拉杂零碎,少之又少.并且在秦州所写的十八首遣兴诗,分为五组,每一组诗主题突出,首与首之间又相互关照,无论语言还是思想方面,都取得了较高艺术水准.本文尝试从内在与外在两种因素,以此来分析杜甫在陇右所写的《遣兴》诗.

杜甫在《可惜》诗中曾有“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又在《至后》一诗中说:“愁极本凭诗遣兴.”何谓遣兴?通俗点讲,就是抒发情怀,解闷散心之意.我们不妨分开来解释,所谓遣,即排遣,抒发之意.兴,作为中国诗学一个重要的概念,其含义亦是多样性的.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作为诗经“六艺”之一,兴是诗歌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朱熹注为:“感发意志.”孔子所谓的兴,即是说诗歌可以感发情感,抒发意志,引起联想与想象.很显然,后者“兴”更契合遣兴之意.可以说杜甫以遣兴为题,抒发情怀,解闷散心,其优秀的遣兴组诗,亦对后世影响深远.著名南宋词人辛弃疾曾有《西江月遣兴》,其借酒醉大发牢骚,正是其郁郁难以排遣的表现.

杜甫何以“愁极”,在陇右有如此之多的遣兴?这就是要从杜甫的经历来说,那么杜甫为何要度陇,去秦州?“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秦州杂诗二十首》),秦州位于六盘山支脉陇山的西面,陇山主峰海拔就有2000多米,山势极为陡峻,古人都视度陇为畏途.杜甫此时携带家眷西行,内心凄苦迷茫:经历过战火,亲历过死亡,政治上失意、弃官,又经历如此坎途,大概亦会诸多感受罢.仇兆鳌《杜工部年谱》记载:“春,自东都回华州,关辅饥饿.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可见杜甫去秦州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关辅饥饿”,但此时的杜甫最主要的原因或许还是与理想抱负的破灭有关.杜甫一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纯”的政治理想,早年曾有“一览众山小”之壮烈胸怀,不幸的是科场蹭蹬,应进士试不第,不曾得到一官半职.最后,杜甫只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肃宗即位.杜甫不顾战乱投奔肃宗,其间被俘虏,又因官小不受看管,这才出逃见肃宗,被肃宗授为左拾遗一官.职位虽小,却是个谏官.终因受房琯案牵连,险些丧命,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此时的杜甫的理想,经历频繁战火、颠沛流离之世道,在现实面前众化为泡影,此时的杜甫万念俱灰,又恰逢关中饥饿,遂携家眷弃官西行,远离了这个埋葬其政治理想的伤心之地.

面对这样的现实遭遇,“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了杜甫的精神寄托,成了其宣泄的工具,成了其抚慰伤痛的灵丹妙药.杜甫内心苦闷难以排解,必然有排遣的必要,恰逢在陇西秦州,客居于此,又目睹了安史之乱带给人民的种种灾难,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仕途的失意,对于亲朋的怀念,虽然有些是带有其明显的自我意识成分,但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操主调不曾改变,“先为天下忧而忧”,在这些《遣兴》组诗,亦包含关于政治、军事,饱经战乱的下层民众的思考.冯至在《杜甫传》中说:“在杜甫的一生,759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了最高的成就.”也正是杜甫“穷而后工”的体现.

有排遣之必要,也必然需要排遣对象.既然以排遣抒怀,一定有一些存在能够引起杜甫的感念抒怀,于事、于物、于理.无论是早已远去的安史之乱的战事、天各一方的亲朋好友,还是近处秦州的景与物、亦或是受战火摧残劳苦百姓,都使得杜甫的内心急需要一种寄托,或怀人追远,或写景咏物…正是由于这些的存在,而且是历历在目,甚至不断涌现,杜甫以此为契机,为已所用,感物生怀,命为遣兴.如果说是主观上需要,那么客观上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条件.

一、目之所见,即以遣怀

杜甫初来秦州,便于物、于景抒发情志,以此抒怀.其《遣兴》三首(下马古战场)就是即景遣兴.所兴对象分别为秦州古战场、登山望马邑、观秋成.其一“下马古战场,四顾但茫然.

风悲浮云去,黄叶坠我前.朽骨穴蝼蚁,又为蔓草缠.故老行叹息,今人尚开边.汉虏互胜负,封疆不常全.安得廉耻将,三军同晏眠.”秦州,作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故曰“古战场”,诗人所见浮云,落叶,朽骨、蔓草(当然也可能是想象),这些令人心悲又惧怖之物,却想到赵国安边而不生事的廉颇.作者反对唐王朝拓边战争,反对穷兵黩武,期盼与邻族和睦相处;其二“高秋登塞山,南望马邑州.降虏东击胡,壮健尽不留.穹庐莽牢落,上有行云愁.老弱哭道路,愿闻甲兵休.邺中事反覆,死人积如丘.诸将已茅土,载驱谁与谋.”所望“马邑州”,隶属秦州.登高临远,作者却依然忧虑军国大事,或者说,作者内心苦闷于报国无门,苦闷于无处可谏,只好以此遣兴.作者在此批判守军将领的无能,讽刺了无能之辈的升官进爵;其三,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耕田秋雨足,禾黍已映道.春苗九月交,颜色同日老.劝汝衡门士,忽悲尚枯槁.

时来展材力,先后无丑好.但讶鹿皮翁,忘机对芳草.作者看见庄稼晚熟,于是有感于贤士的晚遇.此时杜甫内心似乎还渴望用世,但最终却以消极避世的“鹿皮翁”为结,其内心矛盾彷徨可想而知,又怎能不以此排遣内心的忧闷?

朔风飘胡雁,惨澹带砂砾.长林何萧萧,秋草萋更碧.北里富熏天,高楼夜吹笛.焉知南邻客,九月犹絺绤.(《遣兴五首》其一)杜甫旅居秦州,身在异乡,面对着秋景,面对着陌生的环境,自然而然地就会思念起故乡.马戴《灞上秋居》写过“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他乡的树,他乡的景,在萧瑟的秋天,在九月登高之时,定会有别样的愁绪.《杜诗详注》说:“上四深秋之景,下四炎凉之况.南邻客,公自谓.”此时的杜甫身穿絺绤(絺绤即葛布的统称葛布的统称.葛之细者曰絺,粗者曰綌.引申为葛服.)站在瑟瑟秋风之中,“念故居也.怀旧友,思兄弟也.”(《杜诗镜铨》)杜甫不仅仅是思乡念亲,杜甫还用了“北里富熏天”这种强烈贫富对比,依旧怀着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但少了些之前三吏三别那种强烈的批判.评论者也曾留意过杜甫身在秦州的诗歌这种变化,大概是杜甫感念于秦州的情,秦州的景,又在《遣兴》这种随心的题目下,才会油然而起的一种对自己,对亲人,对故乡的一种内在关照吧.

二、何以解忧?唯有归去.

杜甫笃信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信条,尤其当屡屡失意于仕途,四处碰壁,其“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也随之幻灭,此时的杜甫转而走进列位先贤,聊以打发其寂寞苦闷的心绪.“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遣兴五首》)作者说嵇康与孔明之所以结局不同,在于是否得遇明君,正是其“用”与“不用”所造成的.显而易见,杜甫牢骚苦闷的心绪.遣兴五首其二,作者写庞德公,其三写陶潜,其四写贺知章,其五写孟浩然.作者此时似乎开始转向归隐的情绪.庞德公,《后汉书》载:庞德公居岘山南,未尝入城府,荆州刺史刘表就候之,谓曰:“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庞公笑曰:“鸿鹄巢于高林,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且各得其栖而已.”因释耕陇上.表叹息而去.后遂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此时写庞德公视仕途为畏途,实际上亦反映了杜甫自己的内心.杜甫以房琯一案,险些丧命,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对于杜甫抱有积极入世的心态来说,的确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作者心灰意冷,遂以追缅先贤作为自己排解苦闷的对象.庞德公为隐士,陶潜亦为隐士,《晋书陶潜传》载:“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此时的杜甫生活困顿,甚至抛弃其微薄的俸禄,转而弃官西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盖借陶集而翻其意,故为旷达以自遣耳”(《杜诗详注》)以孟浩然位卑而名高,借贺知章轻狂不羁,正是对统治阶级不能任贤的不满,也是杜甫内心理想的写照.

杜甫虽然有心流露出归隐,实际上杜甫内心还是充满矛盾的.正是由于其内心矛盾不断,冲突不断,才急需要诗歌来排遣.杜甫忧国忧民,当无处可谏,无路请缨之时,便通过诗歌来发泄.对于《遣兴二首》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其一:“天用莫如龙,有时系扶桑.顿辔海徒涌,神人身更长.性命苟不存,英雄徒自强.吞声勿复道,真宰意茫茫.” 其二:“地用莫如马,无良复谁记.此日千里鸣,追风可君意.君看渥洼种,态与驽骀异.不杂蹄啮间,逍遥有能事.”陈贻焮先生所作《杜甫评传》中说:“遣兴二首之所以失败,就在脱离生活实感而纯用象征.若想仅以不驯之龙表现诗人对人世社会的某以较复杂的看法,必然会将诗写得云里雾里去,既难懂,又乏味.” 朱鹤龄对两首诗含义分别解作:其一乃“此诗深警安史之徒也.”其二,“渥洼之种,遇异驾胎,所谓追风可君意者,当时惟郭子仪,李光弼足以语此.肃宗不能专任,公诗盖以讽之”杜甫以象征讽刺安禄山之辈也罢,讽刺肃宗不能专任也罢,写天用,写地用,莫不是作者自我价值的一种别样的折射,即渴求能够实现自己的用世价值.

三、鞭挞丑恶,使风俗淳

杜甫“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遣兴五首》当中也有所体现,即对社会丑恶不均等黑暗现象进行鞭挞.虽然此时的杜甫身居陇西,更多的是在关照内心,抒发己怀.但当杜甫“朝逢富家葬”的場景(其五),追忆“长陵锐头儿”(其二)出猎场景,还是毫不留情对贫富差距、权贵之家放纵享乐进行批判讽刺.这可以说是杜甫内在的一种使命感,正是由于这些不公正的现象,使杜甫“愁极”,难以平息其正义之火,所以寄以诗句,以此“遣兴”.杜甫此时对于社会的黑暗现象,有些是亲眼目睹,有些是通过想象,比如其四“猛虎凭其威,往往遭急缚.雷吼徒咆哮,枝撑已在脚.忽看皮寝处,无复睛闪烁.人有甚于斯,足以劝元恶.”以猛虎遭缚,以劝元恶,《杜诗详注》说:“借虎作比,所谓强梁者不得其死也.”其三,以漆,膏,兰,桂起兴,以讽刺趋炎附势之徒.正是由于这些丑恶现象,使得杜甫为社会鸣不平,为下层百姓鸣不平,更体现杜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

综上,杜甫在陇右期间如此之多的遣兴诗不仅与他的遭遇有关,连遭战火,政治仕途的险恶,其内心苦闷忧郁,但又不甘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破灭,所以内心彷徨矛盾,无所排遣,遂寄以诗.身居秦州,面对秦州的景,物,情,所以写下了这些优秀的《遣兴》组诗,以自遣,以抒怀.

杜甫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杜甫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杜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