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言屑萦耳录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言屑萦耳录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本论文是一篇免费优秀的关于言屑萦耳录论文范文资料,可用于相关论文写作参考。

言屑萦耳录

◎胡晓军

一瓣童心望世界

我与任溶溶先生的几次见面,都在饭局,或隔桌,或邻座,边吃边谈.吃什么不记得了,谈什么则记得很清楚,多半是吃.比如吃本帮菜时,就谈秃肺、河豚、雪里蕻和虾籽大乌参;吃广东菜时,就谈鱼滑、蛇羹、腊味饭和广州烤乳猪.至于川帮、徽帮、京帮、宁波帮,有如穿花蛱蝶,逸篱枝叶,不时斜飞旁生.这些菜点的背后,都有掌故,更有他的趣事.当年任老先生八十出头,言声和笑声共振,筷头与口头齐动,说得举座皆欢,心驰神往——因为他说的肴馔,多是席面上没有的.有一次主人被他说得嘴馋,竟让人从美心酒家买来了他说的蛋挞.我才知道蛋挞之“挞”,原是英文“饼”的音译,专指故意露馅的那种,明乎此,再食之,甜香倍增.任老先生是生于上海的广东人,谈起“食在广东”,不禁面露得色.但他同样认为 “食在上海”,五岁时去粤,十年后回沪,他居然不想念广东的食品,因为上海什么吃的都有,包括在广东也不多人吃的龙虱,也被放在水瓶里让它们游来游去……这些故事,或前或后,我都在他的随笔里读到了.

我多次在报上读到任老先生的随笔,谈古论今,说东道西,三教九流,五花八门,篇幅大多很短,可以一气读完,文风随意,一如听他说话一般.这符合我对他的双重印象——既是一位阅历极广、学养极深的和善老者,又是一位好奇求知、好动贪玩的活泼孩童,总言之,老小孩.这个印象,与他作为中国最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翻译家,无论职业、成就还是名誉,都是吻合的,于是他才会在盛年时将知趣、情趣与童趣融为一体,才会在晚年时如一位评论家所言:“偶一闲聊,必生佳趣;信笔写下,即成掌故.”任老先生赞同安徒生所说,老人怀旧是一种快乐,而他释放

这种快乐的方法,便是闲聊和随笔,并希望人们听了看了“觉得好玩”.他的文章虽是信笔写来,但语法之考究,字词之精准,往往令我从心底喝起彩来.任老先生先从事文字改革工作,后致力儿童文学工作,因此他认为儿童文学作品除要含有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外,更要含有严谨的语文教育,这是让孩子们的心灵真正获得自由的前提.

几年前的一次饭局上,自然由吃谈起,谈着谈着,转到了看.任老先生几岁时就坐在妈妈的腿上看戏.他当然学会了走路,只是那时的戏院,小孩免票却无座位.他很快成了一个京剧迷,从老天蟾、共舞台看到更新舞台、新天蟾,从张君秋、杨宝森看到叶盛章、金少山,从买票看戏到买唱片、进票房学戏.他当然也喜欢粤剧,常将粤、京的名角加以比较.譬如白驹荣嗓音清脆、节奏舒缓,他就将之比作“粤剧里的谭富英”.我趁机邀他写一篇看“四大名旦”的随笔,他一口答应,就扳着手指数看过的戏——梅兰芳的《宇宙锋》、程砚秋的《荒山泪》、尚小云的《汉明妃》、荀慧生的《红娘》……又问,听说你写了一本看戏的书,能否给我看看?任老先生指的拙著,是我在看戏之余,用诗词所记录的短浅观感.

半个月后,收到他的文稿,还有一本《浮生五记:任溶溶看到的世界》,并附短信一札,令我惶恐的是,信封上竟以“老师”相称.任老先生常以学生自称,至老不改.就在书里,他还说自己“至今都在学习”,翻译也好,写作也罢,“都是学习的过程”.信中他赞拙著“真是一本与众不同的书,既可读到戏曲故事,又能欣赏戏曲诗词”.又说:“我实实在在地在拜读,您年轻而能写出这么好的诗词,让我敬佩,也明白《上海戏剧》何以编得如此之雅.说来惭愧,我大学是读中国文学系的,可是不会作诗词.正因这个缘故,毕业时老师让我当助教,我怕学生写了诗词要我改,只好婉拒了,对不起老师.”

任老先生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他说的那位老师,便是郭绍虞先生.郭先生是著名学者、诗词大家,不但教授古文学、修辞学和历代诗词选读,还在课堂上用苏州话吟诗给学生们听.遗憾的是,当时的新诗已将旧诗完全压制,对许多年轻人而言,不习诗词不仅不会难堪,可能还是引以为豪的“先进”姿态.任老先生当然喜欢诗词,他在大学时就被古典诗词迷住了,长了不少知识,此后翻译俄国的格律诗,便效姜椿芳的法子运用中国旧诗的节奏——“蓬嚓、蓬嚓、蓬嚓嚓”,使俄国原作者听了惊喜莫名.不过任老先生终于选择作新诗,目的还是为了孩子们.他能用四种语言译诗,一边译,一边想,若换作他写,“一定要换一种写法,保管孩子们更喜欢”.于是,就写了.任老先生觉得,诗这东西,必须巧妙,但这种巧妙绝不是外加的,而是作者在生活中捕捉到了巧妙的东西,自然地将其写下来.多年后他遇到郭老师,又为未能承继老师的衣钵表示惭愧,却得到了郭老师的笑言安慰:“你有这个兴趣,又有这个本事,就应该去做儿童文学的.”

我打电话向他道谢,结果又听了他的一番美言.惭愧之余,我也想表达对他的敬意,脑筋一动,道出一联:

一瓣童心观世界,千言往事著文章.

上联指他翻译和创作的童话,下联指他晚年所写的随笔.任老先生听了,连说不敢.谈了一会,要收线了,他猛想起什么似的,说那一联,还是改“观”为“望”、改“著”为“弄”更好一些.因为“观”字更多属于大人,而非孩子“天真烂漫”的看法.上海话“望野眼”,就指孩子喜欢东张西望,只是好奇,没有明确目的;“著”字更多属于大作,而非他的“杂格龙冬”的写法.上海话“弄白相”,就指自己喜欢谈天说地,只是好玩,没有固定内容.

仅此两字之易,任老先生谦退而敏锐的涵养,自然而天真的秉性,已令我豁然开朗.

不知心底有雄狮

元旦新正之日,我去拜访宗锡先生.告辞走向玄关,经过书房门口,瞥见桌上宣纸犹横、墨色正新,心中一动,开口向他求字.他答应了,但要我出内容.我说羊年将至,我正属羊,就请您题个“三羊开泰”吧.他答应了,但说自己视力不佳,写得较慢,要过一段时间.

那段时间,只是三天.那只信封,照例还是旧的,他将自己名字擦去,写上我的.宗锡先生平生节俭,但绝不是因为缺钱.他曾说过,既是快递,不贴邮票,又何必用新信封?他的理性与逻辑,从学术观念、人生态度一直渗透到生活细节,反推亦可.所以他即使答应了别人,也绝不会全然依从别人.

于是我猜,他大半不会按我说的写.展开一看,果然不是“三羊”,而是“外柔内刚,知礼善群”,落款除“吴宗锡年九十一”外,另有“晓军肖羊得其品性之美”一行.再看附信,内有说明,说“三羊”原为“三阳”的谐音,本意是冬至、腊月和正月之阳,开春天万物之盎然生机.“三羊开泰”既非本意,还有些俗气.“知礼合群”倒正是古人对羊的赞语,而“外柔内刚”则与你的性格、行事相符.最后还说,此一幅里,已有几个“羊”字,不知这样是否可以.我一数,“善”上站着一只,“群”里挨着一只,加上落款一只,不多不少,正好“三羊”.

小事一件,亦显思之独立如此、学之缜密如此、察之细微如此、行之婉转如此,其中蕴含,绝非等闲.我甚至想,这与他二十多岁时钟爱文学、却偏被派往从事曲艺工作的往事,遥相对应——对原本不爱、不专的,他竟可以用自己原本所爱、所专的,注入其内、发乎其外,然后爱之、专之,最终实现理想.

在我看来,宗锡先生正是以文学之眼观书目、以文学之理构艺理的.比如他将评弹的审美特质提炼为“理、细、趣、奇、味”五个字,“理”指生活的逻辑,“细”指细节及细腻,“趣”指机趣和乐趣,“奇”指传奇性,“味”指韵味与诗意——不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概念,便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符码.宗锡先生是将评弹论为一种古今互通、中西交汇、雅俗共赏,说着唱着的文学性的艺术了.可以认定,他是深信文学性乃艺术性之核心这句话的.几年前文联为他出版文集,集中涵盖他早年的诗歌散文、中年的理论评论和晚年的随笔散论.宗锡先生嘱我拟个书名.我知他的笔名左絃,絃字取自《礼记》“絃,以丝播诗”,早年用以发表诗歌;后来署名评弹文章,因其也可作为“絃索”之絃来用.我略加思索,拟了个“絃内絃外”,意为絃内诗歌、文学,絃外评弹、曲艺,反推亦可.不等我作解释,他一见便极欢喜,不但作了书名,还用在研讨会的会标上.

虽然如此,评弹毕竟不是文学,而是艺术,是包含戏剧性的说唱表演艺术.宗锡先生认为,评弹尽管不是戏,却不能没有戏剧性,“起角色”扮演人物、“设关子”制造悬念、“放噱头”渲染气氛,皆在戏剧性的范畴之内.评弹的戏剧性,原就丰富得很,只是艺人大多不察、听客大多不觉,需要学者指明点透,方能进入自觉创造.宗锡先生一语道中:“有人觉得评弹好听,其实是因为评弹有戏剧性,有戏剧性的情节与矛盾.”由于戏剧乃文学之一种,所以概而言之,宗锡先生以文学理论工具与评弹术语的结合,将评弹的文学元素梳理出来、将评弹的文化凸显出来,进而将评弹创作的品位与格调提升了起来.

宗锡先生是公认的评弹艺术理论拓荒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或因如此,知道他诗歌和散文的人相对地少了,正像许多人只知他听评弹、看京剧,却不知他听交响乐、看西洋歌剧;又像许多人只知他谙熟国学,却不知他精通英文.宗锡先生幼读私塾,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后来从事文学翻译,是一位翻译家.不过我认识他二十多年来,从未听他对不说英语的人说英语,哪怕是一个单词.我脑中突然冒出一句话,做一个人、尤其做一个文化人,外表可以温慎如羊,心底总要拥有一只雄狮,起码一只.

在我看来,宗锡先生之所以令人敬畏,就因他心底拥有雄狮,还不止一只.当年的情况,大致是这样——官员能得到平民的敬畏、学者能得到官员的敬畏.宗锡先生集官员、学者于一身,得到了双重的敬畏.时到如今,官员已得不到平民的敬畏,学者也得不到官员的敬畏.然而宗锡先生早已不再为官、目前很少治学,却依然被人敬畏.可见他被人敬畏的,不是官职,也不仅是成就,而是心底的雄狮.

回想当年,我刚上班那时,就像只没头苍蝇,不是忙工作,便是忙着玩.宗锡先生见了,便嘱我多看书、多用脑、多练笔,更暗示我在陪一些无关紧要的会议时,闭目安坐,凝神净心,或默诵诗歌,或潜思选题,或打个腹稿……现在看来,他是指点我去寻觅心底的雄狮,捕获它、拥有它、驾驭它.时到如今,我不知道自己是否拥有了雄狮,但知道只要拥有了雄狮,便会尊重别人、建议别人或答应别人,但绝不会凌驾别人、勉强别人或全然依从别人.正是——

不知心底有雄狮,还道生如尽一卮.

且觅且寻君莫待,为求至远至高时.

纯白最斑斓

2008年春节过后,我得了本《花语墅笔记》,扉页上写“晓军,闲时随便翻翻可也!吴贻弓”.我知他不久前搬进了西南郊的一幢别墅并为其命名,从此逃离危楼闹市,置身花香鸟语,遂了平生心愿.文章虽无定式,心愿却是恒常,倘前者是后者的映现,便为人文合一.因此文章大半虽为前作,却被他尽数收入书中,便是身未有处、心早已处的缘故.我向他致谢,他解释说,书中杂七杂八,你可只拣有兴趣的来读,是谓随便翻翻.又说,里面有好几篇发言稿,却并非充数,毕竟也算是自己人生中的重要内容,更自忖能做到不说空话套语,无论大会小会的发言,都离官腔较远、靠平常心较近,是谓随便说说.

我一边听着,一边随手翻着他的新著,不由想起一事.就在前年,他出席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颁奖晚会,作为主席,除要在开头致辞,还要在末尾授奖,上各两次.从贵宾室一出来,他就把我坐的边席占了,说是自己方便,更不扰旁人.有好几人来劝,他只是微微含笑,并不挪动.晚会两个小时,他始终坐在一边,我却坐在中间.

我一边坐着,一边不时瞄向他的侧面,不由想起一事.当年,他出席画家陈逸飞的追悼会并致悼辞,事先表示自己所撰之文,绝不容许删改哪怕一字,否则宁愿不致辞、不出席.这种情况极其罕见,据我看来,概是他做人的原则、文化的底线遭到了挑战,不得不猛喝之、坚抗之.我相信一个人的随意与执念,犹如一块硬币的两面.有些人因有太多的随意,便有了一股极深的执念;因有太多的宽容,便有了一个极高的苛求;因有太多的细腻,便有了一种极大的疏淡;因有太多的纯白,便有了一抹极鲜亮的斑斓.这话反过来说,也是一样,恰如一块硬币的两面,而他们因此显得不同一般.

更何况他有浓烈的诗人气质.虽然除了歌词,我从未见过他的诗作,却坚信称他“诗人导演”,是最妥帖的.这当然不仅指他的电影富蕴诗意,而更是通过看他的影片.我能感到诗意的源头并非出自镜头和胶片,而是发自他天性中的诗性.只要天性中有了诗性,那么即使不着一字,也无妨成为一位真正的诗人.倘若诗性足够浓烈,则能延伸和浸润到他所从事的事业,尤其是艺术之中.

关于文学和艺术的差异,我以为前者首在求真、次在求美,后者首在求美、次在求真,虽着力有别,却互为表里,彼此依存而且交通.不过,真毕竟要比美更基本、更重要,所以饶宗颐说:“一切之学必以文学植基,否则难以致弘深而通要渺.”我以为诗不仅是文学的至高点,且能达到艺术的最妙处——只消受轻风一缕,便能身置春意盈满;只消见纯白一片,便能心感五彩斑斓.通过平等的授予和默契的接受,艺术的视听之娱将会达成文学的心灵之约.

这次他从艺术回到了文学,不是诗,而是文.写来言平意丰,在自然随意中见细腻绵密,更在细腻绵密中见诙谐幽默.文中多次出现“怎一个愁字了得”、“兀地不开心煞人也么哥”之类,“也么哥”多见于元明戏曲,相当于“呵”、“呀”之类以加重前意的语气.以往只知他的古文功底好,如今才知他对老戏也有情,并与一位号称“笛王”的昆曲名家称兄道弟,非常亲密.

我一边读着,一边为之莞尔,不由想起一事.有时候他高兴起来,不但会说“是也”、“然也”,且会哈哈大笑、手舞足蹈.那样子很像舞台上洋洋得意的昆曲小生.

转过年来,正逢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二十周年庆典,市文联决定出版一本纪念画册,由我担任主编,并为主席草拟序言.我自然将官样文章作了诗化处理.文行已终,诗兴未艾,顺手在末尾加了一阙词——

冬尽君知否?举头高处看.娇柔丰泽玉生烟,香冷彻澄寰.

独放非争艳,先开得自然.春来何必觅喧阗,纯白最斑斓.

词牌名为《巫山一段云》,顾名即知原述巫山神女之事.我怕他忌讳,特意隐去词牌,只以小令称之.

等了几日后,我去电探询修改意见.他说文既好,词更佳,一字不改.刚要挂断,他顺口问起小令的词牌.我早有准备,如实相告,又说采用此牌意为描摹女子美态,暗喻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乃一位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是也.

后来听人说,在庆典当晚的迎宾宴会上,他致罢祝酒辞,当场朗诵了这阙小令,只是未提词牌.当念到“纯白最斑斓”时,他的嗓音尤为清亮悠长.

言屑萦耳录论文范文结:

关于对写作言屑萦耳录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言屑萦耳录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