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类有关开题报告范文 和贵州省黔南州旅游产业问题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本论文为您写产业发展毕业论文范文和职称论文提供相关论文参考文献,可免费下载。

贵州省黔南州旅游产业问题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服饰、建筑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众多,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并存,共同构成了黔南极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通过SWOT分析发现,黔南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是要内外兼修,内外联动,即获取外部政策扶持,以完善旅游行业发展规划;制定旅游行业服务标准;健全旅游人才发展机制;提升旅游科研发展水平;强化黔南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加快黔南旅游企业组织创新;加强黔南旅游品牌打造建设;探索黔南旅游产品多样化与个性化发展.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旅游消费能力不断提升,我国旅游业进入了黄金发展时期,旅游业的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呈井喷式发展.但总体而言,我国旅游业当前仍处于一种消费低、水平低、大众化、中近距离旅游的发展阶段.受“互联网+”技术和2017年10月1日全面正式取消的国内通讯漫游费带来的更低成本的影响,庞大的年轻群体更倾向于个性化旅游,其发展业态也在不断变化中,导致现有的配套设施和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旅游消费者的需求.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自然资源丰富,以少数民族独特的饮食、服饰、建筑等为代表的人文景观众多,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并存,共同构成了黔南极具竞争力的旅游资源.但受到地理条件、自身财力、人才匮乏等客观因素的制约,黔南的旅游业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发展相对缓慢.通过整理黔南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利用SWOT分析,探索符合州情的旅游业发展路径,将黔南的旅游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一、黔南州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16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长11.%;入出境旅游2.6亿人次,增长3.9%;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69万亿元,增长13.6%.2015年,中国旅游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综合贡献达到了10.1%,超过了教育、银行、汽车产业;全国共有旅行社超过27 621家,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10.2%.旅游业具有“无烟产业”和“朝阳产业”的美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而言,国内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远远不能满足旅游的个性化需求.作为深化旅游的文化,也开展得不好,但这恰是旅游产业发展起来的关键,徐仁立的研究就提出了,现代旅游要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体育、信息、物流、建筑等产业融合发展,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

从贵州省黔南州的具体情况来看,一是配套及产业链条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截至2016年4月,在黔南注册登记的旅行社有26家,旅行社分社有36家,旅行社从业人数有180人,有资质的导游人员数1 105人;三星级以上酒店25家,床位总数3 999个,旅游交通运输服务企业2家,车辆64台.通乡公路、通村公路已基本完成建设,州内各县(市)之间、中心城市与景区之间、景区与景区间的路网也逐渐完善,通达性进一步提高.二是内围配套还需进一步提升.通往景区“最后一公里”旅游交通问题有待解决;旅游景区停车场、旅游厕所、标牌标识等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不足;旅游接待设施总量少、配套差、档次低,等多层次旅游酒店体系有待建立;旅游服务等提升水平慢,影响了游客的满意度.三是旅游形象不够明确.目前黔南州对外形象宣传主题有“地球绿宝石,风情黔南州”“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等.宣传主题过多导致潜在顾客群体容易混淆,目标市场不明确.四是规模化和产业化层次浅.黔南旅游业发展与当地的加工业、农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整合不深,造成发展底蕴展现不够和市场竞争力较低.另外,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点和重点建设农家乐数量少,不能满足区域外旅游者和区域内居民不断提升的旅游需求.

二、黔南州旅游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化,民族文化沉淀深厚.黔南州旅游业紧扣“生态之州·幸福黔南”宣传主题,借助“两高”的优势,以世界自然遗产地荔波、世界天文地质奇观平塘大射电望远镜、国际名茶都匀毛尖等为契机的优势已经建立;“快旅慢游”服务体系已经构建.荔波机场、厦蓉高速公路、江界河、罗甸红水河水运码头等,相继形成了黔南州水、陆、空立体交通大格局.景区间的路网在逐渐完善,通达性、进入性不断提高.

(二)劣势(Weaknesses)

第一,旅游产品开发不足、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滞后、旅游营销开发不到位、人才队伍和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整体经济建设水平还不高.第二,旅游宣传主题不够明确,目前黔南州对外形象宣传主题主要有“地球绿宝石,风情黔南州”“生态之州,幸福黔南”等,宣传主题过多导致潜在顾客群体容易混淆,宣传成效也大受影响.第三,发展思路不够明晰.主要表现在以县市为区域重复规划,规划多、落地少,也未能从全州的角度跨区域整合旅游发展要素合作发展.

(三)机遇(Opportunities)

1.社会经济发展机遇

黔南地处“东经湘赣通沪浙,南下两广接港澳,西过云南连东盟,北上川渝进西北”的交通要道,正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上,经济腹地和潜在旅游顾客群体大,目标市场潜力大.

2.旅游政策机遇

黔南州的旅游业发展得到了政府、省级政府、黔南州本级政府全方面立体型的政策扶持,包括《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实施左右江革命老区振兴规划(2015-2025年)》《省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开放加快旅游业转型的若干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意见》等文件.

(四)威胁(Threats)

主要是来自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周边紧邻的桂林、贵阳、安顺、黔东南四个旅游目的地强势夹击.在生态方面的竞争,贵州九个市州一个国家新区都是生态良好之地,“爽爽的贵阳”等旅游形象印象深刻.另外,旅游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旅游综合管理机制未形成,监管基本上还是旅游部门独立工作,难以形成监管合力.

三、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黔南州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是内外兼修,内外联动.

(一)加大黔南旅游资源整合力

聚全州之财,推动旅游综合营销.继续巩固发展成渝、广东、广西、云南、湖南、上海等客源市场,积极开拓京津冀新兴市场,突破东南亚、东亚等海外市场.整合资源,连点成线,形成旅游环线效应.积极参与全省旅游整合营销,积极融入全省精品旅游线路,借助省级平台,突出黔南特色,抓好市场拓展.要忍痛割爱,将宣传主题统一为“地球绿宝石,多姿黔南州”这个符合黔南特点的主题.

(二)加快黔南旅游企业组织创新

一是实施“旅游+工业”融合工程.引入低空旅游飞行器、旅游房车等多种旅游装备制造业,形成新的业态;充分重视农产品、食品等高附加值的加工企业.二是实施“旅游+农业”融合工程.一方面,以黔南州20个农业示范区为核心,大力发展茶旅一体化;另一方面,围绕菜、茶、果、药等,为旅游者提供个性化体验式旅游.三是实施“旅游+文化体育产业”融合工程.发挥旅游商品能工巧匠选拔大赛带动效应;着力提升“水韵樟江”等作品的演艺水平;挖掘地方餐饮文化;筹办好旅发大会、世界茶人论坛等;继续扩大荔波梅花节、三都水族端节等节庆品牌.四是实施“旅游+城镇化”融合工程.重点加强都匀、荔波、三都、平塘的提升改造;抓好高铁城市旅游综合体建设.五是实施“互联网+旅游”融合工程.建立智慧旅游管理、营销和服务平台,开发“智游黔南”APP手机客户端、智能旅游电子地图系统等.

(三)加强黔南旅游品牌建设

明确在世界(全国)旅游行业的战略定位为,国际山地生态和天文旅游目的地.形象要明确只有一个,即“地球绿宝石,多姿黔南州”,其他的旅游形象定位或宣传主题要忍痛割爱.对黔南的地脉特色来说,“地球绿宝石”具有代表性、准确性和感染性;对黔南的文脉特色来说,“多姿”包含民族民俗,也不乏历史、宗教、红色、商贾、科技等黔南元素.

(四)形成多样化与个性化的旅游文化

一是建设旅游综合区、旅游精品线路.支持南部旅游资源整合与发展,北线乡村旅游休闲带建设;整合平塘、罗甸资源,建设大贵州滩旅游集聚区;推动荔波全域旅游示范建设;推动古邑区和平塘掌布创“5A”景区工作;加快都匀茶博园、龙里双龙小镇、长顺杜鹃湖、独山飞凤湖等景区创“4A”的工作.二是大力培育旅游产品新业态.以全域旅游的思维,大力发展黔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优势产品.三是加强旅游产业要素的整合.发挥旅游生产要素对整体产业布局的导向作用,推动旅游业与其他关联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都市旅游综合体.

四、结语

坚持“围绕景区打造助推扶贫,围绕特色培育推动融合,围绕体制理顺谋划改革,围绕品质提升强化服务,围绕市场拓展共建联盟”的思路,促进黔南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井喷式增长.一是优化整体旅游形象,形成形象支撑系统,明确巩固强化“地球绿宝石·多姿黔南州”的整体旅游形象.二是优化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轻重急缓有别,做好高铁时代黔南州旅游产业的布局,创新天文旅游体验模式;建设以水族文化遗产为核心的世界文化遗产乐园;利用现有的中国茶文化博览园和毛尖镇打造国家级的著名旅游目的地.三是增强旅游业创新能力.抓住四个关键词,即“‘互联网+’、企业、产品、人才”,快速打造全州统一的旅游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实现智慧旅游.四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快高铁节点城市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强化区域内旅游交通与高铁的高效对接,科学合理地选址建设旅游集散中心.

(作者单位:贵州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

产业发展论文范文结:

适合产业发展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相关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产业发展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下载。

1、产业经济学论文选题

2、科技和产业杂志

3、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4、中国卫生产业期刊

5、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6、产业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