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学术论文怎么写 和北京时间(创作谈)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关于免费北京时间论文范文在这里免费下载与阅读,为您的北京时间相关论文写作提供资料。

北京时间(创作谈)

———“北京时间” 系列小说创作谈

邱华栋

【编者按】

邱华栋, 一个真正具有城市感觉的城市书写者, 以外来者的身份闯入北京, 用外来者的敏锐观察洞见城市的深处.2015 年10 月17日, 邱华栋与《上海文学》主编金宇澄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 进行了一场题为“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 的对话.本文选登了此次对话的部分内容, 以此窥探邱华栋小说创作的思想.

外来者身份的写作方式

金宇澄: 1995 年的时候, 《上海文学》的主编周建仁先生推出了一个栏目叫“新市民小说”, 栏目的第一篇小说就是邱华栋的《手上的星光》.这是1995 年“新市民小说” 栏目最重要的一篇作品.

现在来理解的话, 所谓的“新市民”,就是新城市人, 尤其是70 后时代的城市人, 到了大城市的城市人.新市民生活,是新的状态下的市民生活.我们现在说的新上海人、新北京人进入城市后有个人的追求, 写的作品反映出对社会、对自己的要求, 像邱华栋, 就是在人文精神和市民社会之间跳来跳去写作的作家.

1995 年, 《上海文学》发了两部关于城市生活的文学作品.我觉得在中国城市叙事一直不受重视, 从三十年代到现在,一直是被批判, 或者被认为是腐朽的.我们一直以乡村叙事作为重点.在这之前所谓京派、海派之间的一个渊源, 也提到关于乡村叙事和城市叙事之间的一种摩擦.

邱华栋: 今天的题目是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 是我取的, 原因在于我和老金分别在书写北京和上海.我1992 年大学毕业以后, 就到了北京工作, 到现在23 年了.作为一个作家, 我一直在写北京的生活.北京时间与上海时间, 这个题目从我的角度来讲, 是我写作的内容, 也是金老师持续这么长时间的一个写作内容.

金宇澄: 刚才提到的新市民的概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城市最新生的力量, 哪怕过了20 年, 也是如此.比如他们说真正的上海人现在都老了, 有这种说法, 有一部分到国外去或者怎么样.城市都是, 像北京也是.先有请华栋讲讲“北京时间”.

邱华栋: 我就把“北京时间” 系列小说的写作内容跟大家介绍一下.这四本书都是漓江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叫《白昼的喘息》, 写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北京一批流浪艺术家的生活.当时我在一家报社做记者, 采访他们的时候, 发现他们过得非常惨, 但是他们都是非常有理想的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 南方视察讲话后, 整个社会好像突然又活跃起来了.很多追求艺术理想的艺术家, 辞掉了在小地方的工作, 比如某个县里的美术老师不干了, 要到北京来当画家.这样的人有很多, 都住在圆明园附近, 没地方住的, 有时候就住在回场后的公共汽车的下面.我就说, 我晚上到哪里找你? 他说,你就到公共汽车场, 有一排122 路公交车的中间那一辆的下面, 我就在那睡, 我就到那去采访他的.还有一个画家睡在海淀区两个平房中间的一个过道里面.晚上有村民走过去, 一脚就踩醒, 他哼哼一声,接着又睡着了.有很多流浪艺术家在北京追寻他们自己的梦想, 有点像巴黎当年的劲儿, 以及上海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来了很多冒险家和文化人的那种感觉.所以,《白昼的喘息》写的就是这样一批艺术家,双线结构, 大概涉及到了20 多人.

非常有意思的是, 过了20 年, 我又见到了其中一批画家.当年他们每天都吃白菜帮子, 现在每幅画都能卖到几百万元,一下变了, 很有意思.我见到有一个叫张洹的, 当年做了一些残酷艺术, 做了一些非常前卫的艺术,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但是过了20 多年, 他们到了美国混了一段时间, 现在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界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比如张洹后来用香灰作画, 用从庙里搜集的香灰, 做成各种雕像、佛像, 那种神秘的微笑非常棒.他还将地震破坏的一个火车头弄来做成装置艺术.

我以这些艺术家们为原型写了这部小说.后来, 他们还在继续生长, 虽然我的记忆停留在1995 年《白昼的喘息》的定格里.我为什么起这么一个名字呢? 当年,我见到有一个艺术家骑着自行车过来看我,大白天就喘着气.因为我是记者, 他很希望我了解他们, 评论他们, 采访他们.所以, 这个小说就写了在当时的北京我看到了一种文化上、文学上的可能性, 艺术上的一种可能性.这就是《白昼的喘息》, 是“北京时间” 系列小说的第一本.

第二本是《正午的供词》.写这部小说时我即将30 岁.我觉得人都30 岁了, 应该写一本相对厚重的书.我以后的目标,就是写一本像《繁花》那样厚重的书, 再厚一点.陈忠实老师当年说, 作为一个作家, 在死之前要写一本能够当枕头的书.所以, 《白鹿原》就出来了.

金宇澄: 说到北京, 我非常感兴趣的是, 20 年前邱华栋用一种外来者的写作方式, 等于说用一种之前没有想到的城市写作的, 单纯在自己的年龄段, 完全从外来者的方式观察书写北京.你从外边进入到北京, 应该看得更清楚是吧?

邱华栋: 是.有一句老话, 要想看清故乡, 最好是先离开故乡, 这是鲁迅讲的.这话很有道理.我接着讲“北京时间” 的第二本《正午的供词》, 1999 年写出来的.写这部小说时, 我当时正跟一些电影界的朋友交往, 像张艺谋等.有一天我想到诗人顾城, 他跑到新西兰一个岛上, 拿斧头把自己老婆砍了, 然后他也自杀了.这个事情一直在我心里很纠结, 顾城是北京人,他太太是上海人.

我觉得一个诗人的自杀, 是像我这样的作家应该关心的事.它相当于某种精神之死, 一直在我心里氤氲着.我想起来心情就不好, 那么好的一个诗人.顾城好多的诗, 我当时看不懂.有人就问他们家人,问他爸爸、诗人顾工, 说顾城这诗写的是啥? 顾工告诉访客说, 这首诗, 顾城写的是小虫子, 他在跟一个小虫子对话, 你当然看不懂了.所以, 顾城是一个极其有童心的诗人, 又是有某种哲学的澄澈、澄明的杰出的诗人.但是, 他的死又是这样一个悲剧, 在我这样一个作家心里, 积淀下一个阴影.

所以, 我有一天就把他写成一个小说叫做《正午的供词》.当然《正午的供词》里面的角色置换成电影导演、电影演员,还有社会各界人士等.我写这部小说, 用了14 种文体, 比如验尸报告、采访实录、电影梗概, 想看看自己在小说写作技巧上能达到什么效果.

写北京的现当代作家, 从二十世纪来看, 像三四十年得比较好的是老舍先生, 最有代表性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还有一本叫《猫城记》的很怪的小说.到了五六十年代, 写北京地域特色的反而少了.到了七八十年代有作家刘心武,十年代是王朔.其实, 到了九十年代以后, 写北京的作家突然变多了, 每个人就像刚才金老师讲的, 好像只能看到一头大象的一部分, 我看到的是那些北京文化中产阶级的生活, 每个人只能看到这个城市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外地人, 我在打量一个巨大的、正在迅速膨胀的城市, 还试图去书写它, 这个困难是很大的.因为它是一个活物, 每天城市人都在变化.作家要用文字去捕捉和定格, 乃至于把它笼罩,这是非常困难的.所以, 我的写作也是处在一个相对绝望的状态, 但一直还在努力.

到了2002 年, 我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 叫《花儿与黎明》.这部小说写的是什么? 2000 年的时候, 北京兴起了第一波网络潮流, 有很多国际游资、风险资金都投到北京来, 很多网站都出来了.有人请我去当频道主持人, 我觉得很新鲜, 就去了.结果, 一年的时间, 所有网站全倒, 就是2000 年那一年, 我印象很深.有些人灰溜溜又重新回到原新闻单位.新媒体不行了.结果, 又过了十年, 现在2015 年, 新媒体怎么样了? 新媒体成事儿了, 成功了.

金宇澄: 我记得那个时候, 《编辑部的故事》《我爱我家》这些影视出来的时候, 上海也有很多的观众.我和上海一些搞影视的朋友说, 上海也应该搞一些本地人的石库门故事之类.朋友说老金这个你就不懂了, 如果上海拍这部片子, 其他省份不会买账.但是北京, 无论是大院, 还是四合院, 老北京、新北京的题材, 全国人都会认同.在这个情况下, 我觉得作为一个北京的作家, 难度非常高, 要写出一个东西, 让大家觉得这就是北京的生活.实际上我很少去北京, 当然也没觉得好像离开它很久, 但是每次去北京, 会感觉好久没来了.对这么庞大的城市, 我不知道华栋是怎么理解的.

邱华栋: 我就着我的网络时代的感受写长篇, 就写了《花儿与黎明》, 写了2000年那一年里一些年轻人的变化, 媒体人的生活变化.我特地把2000 年那一年第一波网络潮流的情况, 结合几对年轻人爱情婚姻的变化来写, 想给那一年的北京留一个影.

2008 年, 我又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叫《教授的黄昏》.因为, 那段时间我发现,我接触的一些知识分子, 尤其是搞法律、经济的, 他们都跟一些利益集团关系比较紧密, 钱也很多.我发现他们的影响很大,我觉得很有意思.怎么出现这样一批知识分子能够跟利益集团关系这么深, 这也很有趣.有一个玩笑话说, 在北京大学, 穿一套蓝色旧的中山装, 戴一副深度眼镜,推着一辆自行车走路的, 一定是文史哲的教授; 坐在奔驰上, 前面有一位美女开车的, 拿着大哥大的, 一定是经济学、法学的教授.知识分子在2000 年之后, 我在北京的观察发现, 他们也有很大的分化, 很多的变化.所以, 关于金老师的问题, 我实际上把对北京的观察缩小到了一群人身上.比如说, 艺术家、媒体人、大学教授、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等, 我是观察这个阶层的变化, 这是我“北京时间” 系列小说的写作特点, 我就是这么一个取向.

城市文学的素材

金宇澄: 我觉得从华栋的小说可以看出来, 在1995 年的时候, 你当时非常喜欢城市的感觉, 就像《了不起的盖茨比》, 完全从你们这一代人的视角出发, 对城市的看法和我也不大一样.就想问你, 当时周建仁老师说你这种写法是一种跳来跳去的写法, 既是离开人文精神, 但是又是注重生活体验、注重自我的感受.我非常想知道, 比我年轻的一代人, 他们对同样一个城市的理解.

邱华栋: 说到这, 我就想起来我写的其他作品, 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包括广州, 我也经常去.城市建筑, 因为楼太高以后, 对我们心理上有一些影响.你走到高楼下面, 到浦东那里去, 那些高楼对你心理上绝对会有影响.作家的心理上也会有影响.因此在我写作的时候, 如果我写这个大楼里面的人, 我写的这些人也是变形的, 是变成卡夫卡式的, 当然没有变成甲虫, 但变成别的了, 比如塑料,比如喜欢吃打印纸等.

我记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 北京有一栋楼高208 米, 当时算最高了.有一天上午, 一个擦玻璃的打工仔, 从上面掉下来摔死了.我们就写了一条新闻: 今天上午10 点28 分在京广大厦有一个擦玻璃的蜘蛛人掉下来死了.白天写完之后,晚上回家我就不开心, 就写了一篇短篇小说, 叫做《蜘蛛人》.这小说里写了一个很帅很敏捷的男蜘蛛人, 爬在北京的大楼上.他干嘛呢? 后来找到了一个银色的女蜘蛛人做女朋友, 又过了一年多, 他们俩还生了一个小的银色的蜘蛛人.三个蜘蛛人都爬在北京高楼大厦的空间里.这个小说的根源, 就是来自于这样一个新闻事件.

所以, 我觉得有时候, 城市里面发生的一些新闻, 是新闻结束的地方, 有时候也是文学出发的地方.新闻结束了,我作为一个作家重新出发, 找到了另外一种东西.

这个背后有一种人文的精神和关怀在里面.因为我内心里想的是那样一个小伙子在北京打工摔死了.别人不太关心这事,但在我内心荡漾着很多很复杂的东西.我这一篇小说就是这么写出来的.

金宇澄: 有一种童话的色彩.我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呢? 因为我自己年龄的关系, 经常会提一些问题.包括有一次我遇到一个作者跟我讲, 他接近一个90 后,也是写城市小说的.他说, 他写一些饭局,很有意思.但是他说他原来不知道饭局这么有意思, 后来就觉得很有意思.实际上他们这一代不大到那种包房去吃饭, 一般是拼桌.我说我不知道什么叫拼桌.他说你不知道吗? 拼桌就是一般的茶餐厅那种长桌子, 可以坐五六个人的.客人多了,就说你们这边三个男的, 你们几个女的坐在一起吧.每到这个时候, 他说他就会发现一些陌生人的讲话, 就特别来劲.大家都是外企的, 都是白领.他们都会讲一些生活中遇到的事, 好像故意是要讲给你们听, 比如这边两个女的, 那边三个男的.他说我们这里讲话的人, 也会好像因为有外人在, 就会讲得特别, 因为每个人要讲的事情, 都是在心里面想好的, 会有一个更仔细的准备.我说我倒真的不知道还有这样的事情.

但问题是什么? 实际上说明了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故事, 可是没有一个地方能讲出来.而现代当代人又是什么事情都是要吃饭的, 不像过去叫会客.如果青年时代的我到上海的话, 肯定是约到他家的弄堂,楼底下叫他名字, 叫他下来.后来变成了传呼电话.现在都没有了, 就是约好了吃饭谈事情.

到现在为止我一直非常想知道, 我们年轻人, 比我更年轻的人的一种城市生活的状态.

创作时间管理及其他

邱华栋: 我就想讲一讲关于时间的管理.因为我感觉到, 进入到微信时代, 互联网时代, 多媒体时代, 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实际上都被切碎了.实际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 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要处理的问题, 所以时间都是碎的.另一方面, 我从15 岁开始写做, 写到现在30 年, 出了一大堆的作品, 不管质量怎么样, 写作一定要坚持, 是一个长跑.时间怎么管理? 我现在用一个办法, 叫做碎片连缀法.每年给自己确定一些目标, 比如今年我要写什么作品, 今年我要干什么事.我把今年的目标分解到每个月、每个星期、每一天, 然后把它不断地连接起来.比如写一个长篇,我要今天写出一个草稿的话, 我就把零碎的时间都利用起来, 有时候早晨起来写一个小时出门了, 有时候下午早点回家, 又干一小会儿.后来, 我发现这种零碎时间利用起来效率特别高, 真的非常高.把碎片的时间利用起来, 连缀起来, 最终就会办成一个事, 像《繁花》写着写着, 滚雪球, 越来越大, 就弄下去了.我觉得时间的管理, 不管是北京时间还是上海时间, 都是挺重要的, 对每个人来讲也是挺重要的.

提问: 我想问一下华栋老师, 你写的小说是很严肃的, 又是很枝叶饱满的.你是怎么把内心的浪漫用严肃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邱华栋: 我也表达不上, 反正就是这么写出来了.

提问: 我很想知道你在小说中狂放的才华和严肃是怎么结合起来的, 也就是说这个小说如何写得好看的?

邱华栋: 面对我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我会把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悲怆感等等都表达出来, 所以我就默默写作.在日常生活当中我是经常笑的, 因为要与人为善, 我就是有一点小分裂.

提问: 《正午的供词》这本书里要表达的一种关于死亡的美学是怎么样的?邱华栋: 这好深, 要哲学教授才能回答.说到这, 就说到人的生命的意义了.人作为一个生命的过程, 都是向死而生的,每个人都会面临这个问题, 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 这是没办法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还是要过得有趣味, 有意思, 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状态.

对我个人来讲, 我从小喜欢文学, 不管文学能够带来多少饭碗、金钱, 或者是能不能让我生活下去, 我都会写.有作家希望自己能变成曹雪芹, 但他们家跟皇家没有联系, 也没有大富大贵之后又破落的经历, 所以像我只能写个体生命的感受.但我觉得, 人的生命是一个过程, 不管长短,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还有一点最重要的是, 人活在世,爱是非常重要的.爱, 我们可能现在不太谈这个词, 两个人谈恋爱现在一般都说我好喜欢你, 我最最喜欢你, 我真的喜欢你, 我喜欢你, 我想嫁给你, 没有爱这个字眼了, 但爱在不在呢? 在.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人讲话, 用喜欢替代了爱, 这很有意思.另一方面, 我觉得人活在世, 情感的联系是特别重要的.

我在飞机上碰到一个朋友, 他是一个教授.他说, 在北京看到一对老教授, 他们夫妻俩都是80 多岁, 把自己送到养老院.这一对老教授互相不能照顾, 但是他们之间有深深的爱.他们没有孩子, 就只好把房卖了, 交了300 万元, 进了北京的养老院.他去看了那对老教授, 观察他们的生活, 就觉得人应该有后代, 有孩子,有很多的亲戚、亲人.互相之间的这种情感, 可能是我们个体生命维系和生存非常重要的一股支持力量.还有我个人来讲,人活在世, 爱意味着付出, 你付出的时候,表达的时候情感会更深.总而言之, 把这个过程走好.

【责任编辑林海哨】

北京时间论文范文结:

关于北京时间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北京时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1、自考本科论文报名时间

2、时间管理论文

3、自考本科论文答辩时间

4、自考毕业论文申请时间

5、自考论文答辩时间

6、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