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室毕业论文范文 跟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可用于实验室论文范文参考下载,实验室相关论文写作参考研究。

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和防治措施

收稿日期:2016-11-28

作者简介:邓艳文(1970-),男,山东潍坊人,大专,兽医师,主要从事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方面工作.

doi:10.19369/j.cnki.2095-9737.2017.02.056

鸭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特点、实验室诊断与防治措施

邓艳文

(山东省淄博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 淄博 255000)

摘 要:鸭病毒性肝炎是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高致死亡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易感群体为3~20日龄的雏鸭,主要诱因是饲养管理不善,饲养环境不良,应激以及营养物质缺乏,诊断时要结合流行特点、症状以及病理变化,并及时的进行控制与治疗.

关键词:鸭;病毒性肝炎;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2-0062-0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其特点是传播速度快,病程短,死亡率高.该病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主要侵害的群体为3~20日龄的雏鸭.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个四季均可发作,但是以冬春季节多发,并且不同品种、性别的鸭均可感染.引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善,环境不良导致的鸭舍内过于潮湿,饲养密度过大,空气质量较差,雏鸭发生应激反应也会诱发此病,还有一方面原因是日粮中营养物质的缺乏或者不足,其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从而促使该病发生.患此病的雏鸭一般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剖检时主要病理变化的位置为肝脏,对该病的初步诊断可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来确定,为了进一步的确诊,则要进行实验室的检查.该病一旦发生危害极大,所以要以预防为主,加强日常的管理工作,对病鸭要及时的治疗,以达到有效控制病情发展的目的.

1病原及流行特点

鸭病毒性肝炎的病原为鸭肝炎病毒,主要有1、2、3三个血清型,目前出现的雏鸭病毒性肝炎大多数为1型肝炎病毒,有的为1型肝炎病毒的变异株.该病主要发生于雏鸭,通常10日龄左右的雏鸭为高发阶段,成年鸭的抵抗力较强,感染后不易发病,呈隐性感染,可带毒成为传染源,雏鸭一旦发病传播速度极快,1周龄内雏鸭的发病率可达到100%,死亡率也较高,有的死亡率可高达90%左右.4~5周龄的雏鸭感染后死亡率较低,仅呈现散发性死亡.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但是在雏鸭孵化的季节易感染此病,病鸭和和带毒鸭为主要的传染源.病鸭在康复后的8周内,其粪便中仍可带毒,成为传染源.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以及消化道感染.该病主要通过直接接触进行传播,被病毒污染的垫料、鸭舍、饲料、饮水、用具等均可成为传播媒介.诱发此病的主要原因是饲养管理不良,养殖环境不佳,鸭群的饲养密度过大,过于拥挤,舍内通风不良,粪便清理不及时,导致发发酵产生氨气和硫化氢,呼吸作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导致有害气体超标,舍内过于潮湿等不良的环境因素是该病的主要诱因;饲养管理不到位,在饲养前时不按照日龄、性别进行分群饲养,不重视消毒的重要性,鸭场不采取全封闭养殖,与外界不进行严格的隔离,对于病死鸭的尸体随处抛扔,没有进行无害化处理,都会致使该病毒大肆传播,另外,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2临床症状

该病的发病速度和传播速度较快,一般潜伏期为1~2天,在3~4天内发生死亡.雏鸭感染后会突然的发病,病程较短,有的急性发病的雏鸭在还未出现症状前就突然发生死亡,病程仅几小时到十几小时.7日龄以内的雏鸭死亡率可高达90%以上,发病初期的雏鸭会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临床症状.病鸭的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双眼半闭,呈昏睡状,行动迟缓,不愿走动,呆立或无法行走,因此不能随鸭群走动,病鸭常双翅下垂,缩颈,嗜睡,羽毛松乱,有的以头触地,还会出现呼吸困难、咳嗽、腹式呼吸的现象.有的病例双腿伸直向后张开,头颈向后扭曲于背上,呈现角弓反张的特殊姿势,在数小时内发生死亡.有部分病鸭还有腹泻的现象,排泄物为或者绿色的糊状粪便.患病雏鸭的生长发育缓慢,发育不良,逐渐消瘦,最后会发生昏迷死亡.有的病鸭还会出现神经症状,发生抽搐死亡.

3剖检变化

对病死雏鸭进行剖检,可见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肝肿,会出现肝脏肿大、质地脆弱,小日龄病死鸭的肝脏为红或者土,较大日龄的病鸭肝脏呈土红色或者灰红色,在在肝脏表面有大小不一的点状或者斑块状的出血点或出血斑,有增生性病变,组织学检查可见肝细胞的结构松弛,肝细胞坏死,胆管与肝实质增生;脾脏肿大,表现充满花斑,呈斑驳状;有的病例会出现肾脏肿大、充血、为灰红色,血管呈暗紫色的树枝状,输尿管内沉积着大量的白色尿酸盐;肺瘀血,有炎症;胆囊也会发生肿大,其中充满着淡绿色、淡茶色或者褐色的胆汁;心肌变性,个别病例还出现心包炎;有气囊炎的症状,气囊混浊,气囊壁变厚,气囊上有数量和大小不等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的霉菌结节,气囊中有微的渗出液和纤维素状絮片;腹泻的病鸭肠黏膜充血、出血;有神经症状的病鸭大脑水肿,脑膜血管呈树枝状充血,呈现非化脓性的脑炎.

4实验室诊断

在经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进行该病的初步诊断后,进行实验室检查是对该病进行确诊的主要方法.

细菌分离.无菌采集病鸭肝脏等病料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可见有少量的革兰氏阴性菌,用接种环接种于普通培养基和巧克力平板上.在37℃下培养24 h后,在普通培养基上长出圆形、半透明、灰色的菌落,巧克力平板上则无细菌生长,挑出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后,可见红色长杆菌.将分离菌接种在5日龄的雏鸭,结果发现初接种的雏鸭无异常,则说明病死鸭非细菌感染致死.

病毒分离鉴定.病死雏鸭的肝脏等病料经无菌处理后,接种于9~12日龄的无母源抗体的鸭胚或者鸡胚,经过3~5次的传代后可以稳定的致死胚,并进一步的利用血清中和试验、免疫荧光抗体技术等可鉴定此病毒.

动物接种.分别取组1~7日龄的无母源抗体的易感雏鸭,其中一组皮射鸭肝炎高免血清,经过24 h后再给两组同时接种经过无菌处理的肝脏等病料的悬液或从病鸭体肝脏内分离得到的病毒,结果可得注射抗体一组的存活率为80%~100%,而注射抗体的组的发病死亡率为80%~100%.

5防治措施

病的主要诱因是饲养管理不到位、环境不良、应激以及日粮中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要从这几方面入手加强该病的预防工作,是对鸭病毒性肝炎进行综合防治的重点.加强饲养管理,提高雏鸭的抗病能力,首先要给雏鸭提供一个适宜的饲养环境,因雏鸭的各项机能发育的还不完善,抗病能力较弱,因此对于不良环境表现的极为敏感,所以要注重饲养环境的控制,注意保温和防暑以防止发生冷、热应激.鸭舍要进行合理的通风,及时将舍内的有害气体排出,合理的通风还可以控制鸭舍的温度和湿度,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是要注意在寒冷季节要注意保温与通风之间的关系.定期将舍内的工具、设备以及栏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选择广谱、高效的消毒剂,并定期的进行带鸭消毒,工作人员在进出舍时也要进行消毒,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场内,如果有疫情发生,则要加大消毒的频率,可进行每天消毒.加强饲养管理,根据雏鸭的日龄调整适宜的饲养密度,一般要求1周龄按40~50只/m2,2周龄按20~25只/m2,3周龄按10~15只/m2.还要对雏鸭按照日龄来分群饲养,不可混合饲养.在该病的流行季节要对雏鸭进行隔离饲养,以防止感染发病.要注意雏鸭的营养供给,最好饲喂全价的配合饲料,各营养物质的供应都要满足雏鸭生长发育的需求.进行免疫接种工作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该病的发生和传播.免疫接种的方法包括免疫种鸭和免疫雏鸭,免疫种鸭时用鸭病毒肝炎弱毒疫苗在母鸭产蛋前的2~3周接种,这样孵出的雏鸭可获得被动免疫,具有母源抗体.也可选择在产蛋低峰期接种,每隔4~5个月免疫1次,公母鸭都要进行免疫,在首次接种后的2周还要加强免疫1次;免疫雏鸭则是利用鸭病毒肝炎弱毒疫苗对2~3日龄的雏鸭进行接种,一般5天后即可获得较强的免疫力,并且保护期较长.

如果发现病鸭要迅速的根据该病的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作出诊断,并及时的隔离治疗,每只病鸭注射高免血清或者鸭肝炎卵黄抗体,同时在饮水中混入干扰素,对于病情较重的病例则要加量使用,每天1次,连用2~3天.因雏鸭感染此病后易继发其他类疾病,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等,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在采用接种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的同时结合中西药疗法可起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中药治疗主要以清热解毒、以湿为原则,西药治疗则是以消炎保肝、增加抵抗力、恢复肝功能有为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在治疗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控制.病死鸭则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以防止病原传播.

实验室论文范文结:

关于实验室方面的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实验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