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研究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与动物性别词比较相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本文是一篇关于比较研究论文范文,可作为相关选题参考,和写作参考文献。

动物性别词比较

徐晨

摘 要:本文通过对常见动物名称的方言比较,找出不同地区动物性别词的“异”的同时,又着重探讨了动物性别词在方言中的规律.

关键词:动物 性别 词汇

动物的性别词是方言中的基本词汇,许多方言词典中均提到.我们通过调查20 个地方方言中和动物性别相关的名字,以此分析各地方言中动物性别称谓词的情况.经研究发现:不同方言点在关于动物性别的称谓上不尽相同,在此基础上我们发现了动物方言性别称谓的一些规律和基本情况.

第一,和普通话相比,大体呈现新旧共存的现象.用“公、子、牯、雄、叫”代表动物中的雄性,用“婆子、婆娘、雌、嫲、母、女、骒”代表动物中的雌性.“牯”“柠”作为历史传承称谓词,“公子”“婆子”则因普通话影响出现的新方言称谓词,在各个方言中同时存在这两种称谓词语.

第二,性别称谓下位分类比较繁复,方言社会对动物性别的重视不言而喻.普通话里动物性别通常用“公”“母”或“雌”“雄”区分,不存在严格的下位分类体系.除“羊”“猫”以外,其他的如“猪”“狗”“牛”“鸡”的性别称谓都有下位分类.公猪在方言中通常有“猪公”“猪牯”“脚猪”和 “猪郎”这几种称呼,母猪以产崽与否有“草猪”“猪母”“猪婆子(嫲)”等.这些下位分类是方言社会所特有的.

第三,关于动物方言性别的南北分界.通过搜查各处关于动物方言性别的资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发现了关于南北分界的规律.

1. 牛、马、羊、猪、狗、猫等动物均以温州为分界线.温州以北的众多地区都是前缀+ 动物:~ 牛、~ 马、~ 羊的形式,以牛为例:公牛、牤牛、犍牛、牯牛,这些都是温州以北地区方言对牛的叫法.温州以南的地区则都采用了动物+ 后缀:猪~、狗~、猫~ 的叫法,以马为例:马婆、马嫲、马乸,这些则均出现在温州以南的地区.温州方言中,很多动物不存在统一形式的叫法,如牛,可以叫雄唧牛,同样还能叫牛牯,出现了共存的情况.

2. 温州以北地区动物方言性别的前缀字相对统一.对于雄性动物,普遍采用“公”“叫”两字,对于雌性动物,出现最多的是“母”“草”两字.再看,温州以南地区,“公”“牯”两字频繁出现在了雄性动物的后缀中,“母”“嫲”“婆”等字出现频率也十分之高.

3. 部分代表动物性别的方言词,只用于特定的动物.如:“犍”字专用于牛,“骒”字只出现在马中,“羯”“羝”则是羊的专属称呼.观察偏旁部首不难看出:这些字的用途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用公母、雄雌代表动物性别已经极为常见,所以本文不再赘述,我们来看一些平时不常见的字.

一、牯

“牯”最初指母牛,《玉篇·牛部》:“牯,牝牛.”《大词典》:“牯,母牛.”又可指阉割的公牛,《大词典》:“牯,俗称阉割过的公牛.亦泛指牛.”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一·牛》:“牛之牡者日牯日特.”“牯”常与“柠”相对,可单用,也可成词,如“水牯”“牯牛”“牯子”等.“牯”指公牛,至迟唐代即已出现,古代文献中并不少见,“牯”在现代汉语方言中仍见使用,如沈从文《阿金》:“他预备的是用值得六只牯牛的银钱,换一个身体肥胖胖白蒙蒙的、年纪二十二岁的妇人.”

二、儿

“儿”可指男孩.《仓颉篇》卷下:“男曰儿,女曰婴.”进而可指年少男子,另外还可指动物的雄性.《大词典》:“儿,雄性.”如“儿马”、“儿猫”等,其中“儿马”出现较多,常与“骒马”相对.“儿”指雄性至迟在唐代即已出现,直到清代在方言中仍见使用.如郑綮的《开天传信记》:“又有妇人投状争猫儿,状云:若是儿猫,即是儿猫;若不是儿猫,即不是儿猫.”

三、郎

《大词典》:“郎,青少年男子的通称.”“郎”在古代可指男子,进而引申为雄性动物的指代.“郎”的这种用法在古代应有使用,但文献中较难发现用例,不过现代方言中仍有运用,如河南方言可将“雄猫”称为“郎猫”,《大词典》:“郎猫,方言.雄猫.”又如罗山方言将“雄猪”称作“郎猪”或“郎猪子”.古汉语中有时将无子的植物也称作“郎”,与不产崽的雄性动物性质类似,如《太平御览》卷九五六引晋郭义恭《广志》:“有姑榆,有郎榆.郎榆无荚.材又任车用,至善.”这里将“姑榆”与“郎榆”对举,“郎榆”即无子( 无荚) 之榆树.

四、草

《大词典》:“草,雌性的.通常是家畜或家禽” .“草”字作为雌性动物的称呼有很多地区都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古时候的这个字一般用作通用型动物性别称谓词,常见的用法是“草”字后面加上动物名称,如“草鸡”“草猪”“草骡”“草驴”“草马”等.“草”字被用来称呼雌性动物最晚出现在魏晋时期,《三国志》中有记载:“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 .这个字从南北朝一直沿用到清代,都出现在古籍中,来表示雌性动物.以《齐民要术》为例:“然必选七八岁草驴,骨目正大者: 母长则受驹,父大则子壮.草骡不产,产无不死.养草骡,常须防勿令杂群也”. 这里的“草驴”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母驴.

“草马”的这个“草”字在古籍中有很多地方写成了“騲”,先看看《康熙字典》:“騲,《玉篇》:‘牝畜之通称’《正字通》:‘本作草,晋郭钦谓魏杜畿课民畜牛草马’” .再以《大词典》为例:“騲,雌马” .这些地方的草字都写作“騲”,同“马草”的“草”,都是代表母马的意思.但是,需注意的是,古代汉语中,“草”后接动物名称在某些情况下也是有特殊意义的,而非雌性动物,《本草纲目·鳞三·鲩鱼》中记载:“俗名草鱼,因其食草也.江闽畜鱼者,以草饲之焉”.《淮南子》高诱注:“马五尺以下为驹,放在草中,故曰草驹”.这两个地方,“草鱼”说的是“鲩鱼”,“草驹”说的是年小的“幼马”,都不是指的雌性动物.“草”字发展至今,在方言中,用“草”称谓雌性动物的情况也不在少数,章炳麟在《新方言·释动物》写道:“今北方通谓牝马曰草马,牝驴曰草驴,湖北移以言猪,谓牝猪为草猪” .不单单是北方方言,南方地区也存在很多方言将雌性动物称为“草”的情况,河南南部的罗山方言就喜欢称母狗为“草狗”.

五、嫲

(一)名词后,作名词.(1)该名词表动物名称:如鸭嫲(母鸭)、鸡嫲(母鸡)、牛嫲(母牛).(2)名词或语素表示一般事物名称:这时“嫲”尾词没有性别意义,也不改变其理性意义,但增添了“粗、大”等附加意义.由于“嫲”对应的足母性、雌性,因而引申“大、粗大”的附加意义,这是相对于“小”而言.例如“勺嫲(大水瓢)、刀嫲(大、人菜刀)、索嫲(粗绳)”等.(3)名词语素指人:如“货嫲”,意为“非婚性伴侣”,“货”在这里并不指“货物”,而是对人的贬称.(4)“嫲”附在女性人名之后,表示昵称.人名之前还可附加“老”“阿”等前缀表示关系亲密或双方熟识.如“老如嫲”“阿春嫲”.

(二)形容词后.“嫲”也能在形容词后,作名词,通常指人,含有贬义.如:“姣嫲(风流放荡的女人)、丑嫲(丑女人)、癫嫲(痴女人、神经错乱的女人)、狂嫲(精神有问题的女人)、懒尸嫲(懒女人)”.

(三)多音节词或短语后.“嫲”在多音节词(包括双音节词)或短语之后,通常代指某类女性,带有贬义.如:花舌嫲(长舌妇,爱挑拨是非的女人)、长嘴猪嫲(多嘴的女人)、驳脚嫲(续弦妻、后妈)等.

比较研究论文范文结:

关于比较研究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相关参考论文写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