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与阅读教学:寻找品读之巧方有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阅读教学:寻找品读之巧方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始终离不开语言文字.有效的品读之巧方,在于巧妙运用先后序列性、置换替代性、前后重复性、有无影响性、对比差异性等方式方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言文字;品读巧方;“五性”

叶圣陶认为,文字是一道桥梁,桥这边站着读者,桥那边站着作者.通过这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了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可见最美的风景莫过于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因为这里可以情意相通.它是有情(作者)和有情(读者)相遇的“鹊桥”.阅读教学无它捷径,只此一“桥”.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先后序列性

“‘有意味的形式’理论认为作品的各部分、各素质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1],该理论告诉我们,文本情意的传达不仅在于作者选择何种材料(语言文字)去体情,而且还在于如何组织和排列其不同材料的先后顺序,通过这种外在的语言表达形式去巧妙达意.所以一个语段里不同语句的先后序列性、一个语句内不同词语的先后序列性对作者思想情感的传达是不一样的.

在《祝福》里有这样一句话:“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

这句有关词序的先后排序也可如下:“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竹竿.”

和原句相比差异在于:作者特意把“空的”,“下端开了裂”两个词单独提出来,造成不一样的表达效果,作者在刻意强调其碗空,其竿裂.为何如此?这里作者想暗示我们:

空——即使沦为乞丐,在这个万家灯火齐团圆的祝福之夜,也没有任何人可怜她,给她以施舍.人们的冷漠无情,麻木不仁在无形中也把她逼上了死路.

裂——说明她在这严寒之夜,行走吃力艰难,行走时间之长,同时也表明其身体越来越虚弱,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竹竿上,竹竿承力过重,故而开裂.换句话说,如果没有了竹竿,她只能倒地不起,连站起来走路的力气也没有了,只能爬!

类似的语言文字的先后序列性还有很多,如祥林嫂在祝福祭祀时,鲁四婶所讲的话.

第一次:“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

第二次:“你放着罢,祥林嫂!”

两次词语不同先后顺序一目了然.一是“祥林嫂,你放着罢!”一是“你放着罢,祥林嫂!”不同序列上的表现形式,传达的情感是微妙不同的.

词语排列的先后顺序性往往体现着作者的独特匠心,所以阅读教学时万不可错过、漏过,否则就失去了阅读的精彩和味道.

二、置换替代性

福楼拜对莫泊桑说:“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2] 这就告诉我们很多作家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皆有过对语言精心锤炼的要求.在一篇中往往有一句点睛,在一段中有一句达意,在一句中有一字立骨.所以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特别是在一些关键字词句上要涵泳玩味,咀嚼再三.因为每一个字词的选择皆有情有意,或“字字看来皆是血”,或“语不惊人死不休”.“语文”二字告诉阅读者一个最基本的阅读思维,文章里的一切秘密皆是通过语言文字这个“”和破译的.所以在具体阅读时,我们可以假定作者选择此文此字,此词此语的“唯一性”、“特定性”,看能否置换一个新的文字或词语进行替代,并明确表达的效果是否不同,在这种比较分析中深刻认知原文所选词语的价值性.当然我们也不唯书是从,学生也可提出置换的理由,我们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追求统一的结论,更应追求思维碰撞的过程.

如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的“锁”字运用得特别巧妙,在这里可以置换几个新词,如把“锁”改换成“踏”、“笼”、“又”如何?

作者李煜当然没有踏清秋的闲情逸致,且一般踏的活动和踏春或踏雪寻梅等快乐的心情有关,而“笼”字力度不够,“又”字侧重时光流逝之快.唯有“锁”字,更能暗示其现在的心境(愁情满怀,和寂寞二字相呼应)、处境(阶下囚的身份),那个深院再也不能是当年《望江南》里的“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情景了.

阅读教学的基点始于语言文字的品读,每一字词就是不同琴键上的不同音符,往往不可替代,各自发挥着属于自己的不同音色,而在众多音符中,在某个具体的语段语境下,某一个音符(字词)可能更显得“与众不同,独领”.所以,在置换替代的词语比较中更能深化读者对作者钟爱此字的用意.

三、前后的重复性

文本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往往有意为之,把某些语言文字多次贯穿在文章的前后段或某一段落的前后句中,以此来突出或暗示某一点.这里的重复性既有某些单个字词句的重复,也有某一类词的重复.

如《林黛玉进贾府》第一段关于贾府环境的描写,有一个字重复频率特别高,达到八次之多,这个字便是“大”字.如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这一句话就连用了三个“大”字,作者频繁地用“大”字,其用意难道不值得读者思考吗?“大”显示贾府的尊贵气派,地位显赫.当然这种“大”在后文相关段落里也能暗示出追求生活的豪奢,也为整个贾府这个大厦将倾埋下了伏笔.

又如韩少功《我心归去》里第二自然段为了表现自己身处异乡的寂寞空虚,有一类词重复的频率也特别高——否定词.节选如下:

这个城市不属于你;与你没有什么关系;你拿起电话不知道要打向哪里,你拿着门钥匙不知道出门后要去向何方;因为在下一个钟头,下一刻钟,下一分钟,你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那不是深谷,那里什么也没有,你跳下去不会有任何声音和光影,只有虚空.

当学生把这些选择出来的带有否定词的句子进行连读的时候,自然而然能够体会到作者“疯”一般的感觉.

很多时候,作者独具匠心的“重复”给读者的不是一种单调枯燥性,而是一种丰富深化性;不是一种看似可有可无的“闲笔”,而是一种出其不意的“妙笔”.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字词句,只有留心才能会文心,见匠心.

四、有无的影响性

作家王尔德曾说:“我花了整整一上午时间加了一个逗号进去,然后又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时间把它剔除来.”[3] 这句话告诉我们作家在进行文本创作时常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过程,即在增删之间苦思冥想,难以抉择和取舍,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也曾“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可见作家笔下孩子(每一句、每一字词)的诞生,都来之不易,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应时常带着这样的疑问去品读,即有无此句(或字词等),增删此句(或字词等)对作者的表情达意有无影响?因为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文字也许在作家创作的某个时刻被扔进了纸篓,但最后又被检拾起来得以面世.这种疑问式阅读即是一种增强自我发现意识的发现式阅读,会让学生思考得更深入,更全面.

如李清照《声声慢》下片里有这样的一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在这里可以有此一问,即点点滴滴可否删掉或省略掉?细读之,点点滴滴实不可删.原因如下:

第一,细雨沾叶本无声,但此刻点点滴滴声渐闻!即从听觉上声音由小到大,清清楚楚.为何此声如此清晰呢?因为细雨不是滴在梧桐叶上,而是滴碎在心灵深处,清晰可闻.此处以声衬愁情.

第二,这里为了押韵,把原本的“点点滴滴到黄昏”改成了“到黄昏,点点滴滴”,这一改正如上文所述,词语排列顺序的变化也达到了一种出其不意的效果,即强调此雨声不仅清晰可闻,且持续不断,淅淅沥沥下个不停,让时间蔓延开来而有度日如年的漫长煎熬,借此更好地表现愁之细密绵长,挥之不去.她的世界自此以后,落着满天的愁雨,点点滴滴到人生的黄昏,到生命的尽头.

很多文章在阅读时皆可有此“有无的影响性”之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片结尾写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即“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之句之有无,对全词而言有何影响.最起码无此句,作者情感基调的落脚点在于早生华发,对全词豪放的风格是有大影响的.

宋玉在《登徒子赋》夸赞道:“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其实每一篇作品都是作者精心培育出的“东家之子”,阅读时可以反向问之,减之删之、省之去之是否会影响作品这个“东家之子”的美.

五、对比的差异性

在阅读诸多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发现一个秘密:就是作者对“对比”手法的运用情有独钟.无论是在文章的整体谋篇布局上,还是在局部段落之间或段内之间往往强化一种“对比映衬意识”.因为对比式的布局结构可以让文章从整体上显得思路清晰,人物形象上得以丰富多变.在诸多的文体中时常发现诸如正反对比式的结构、抑扬结合对比式结构、时空纵横对比式等结构的有效运用.而对比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求异”,在差异性的比较分析中丰富认识,深化思维.因为“分析比较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方法.”[4]

在《林黛玉进贾府》一文就有很多的对比差异点,如王熙凤的登场,作者浓墨重彩地写她的衣饰,而对林黛玉的出场,特别是在贾宝玉的眼中没有提及衣饰.这种差异性其实在暗示我们几点:一是突出王熙凤的与众不同——位高权重,这种衣饰的装饰和修饰恰是其在贾府财富、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是一种世俗之“欲”的象征,到头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而林黛玉家道中落,此时则是一种寄人篱下的处境和心境,同时和王熙凤相比,外在的衣饰只能徒增一种自卑自怜感.二是突出林黛玉的与众不同,王熙凤通过自己的盛装打扮给人一种用金钱衬托起来的惊艳的世俗美、庸俗美.而黛玉则不同,她的美是天然的、自然的,属于那种气质美的类型——清新脱俗.这正好也暗示了她前世的身份——绛珠仙草,她本就不是凡间物,“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三是通过表现林黛玉的不同,进而来表现贾宝玉的与众不同.常人只看到黛玉的病和美,宝玉还看到了她的情——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她的愁——一弯似蹙非蹙绢烟眉;她的慧——心较比干多一窍.

不惟《红楼梦》,很多作品中也有对比的手法运用,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中有两处描写作者情态之表现,一是“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二是“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从“泣”到“长号”这种对比性的细微变化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的悲情变浓,悲意加深.

所以说,阅读教学只有关注对比性的差异点,学生才能有更多更好更深的发现,这样的阅读才是深层次的而不是浮于表面.

阅读教学,品读巧方之“巧”并不是投机取巧的意思,而是有意识地运用适当的方法,发现文本的巧妙之处.以上五种方法的提炼源于阅读教学的实践,有意识的自主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阅读指导,定会提高阅读质量.

参考文献:

[1] 网址:http://baike.so.com/doc/7081555-7304467.html

[2] 丁帆、杨九俊主编:《写作选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第151页.

[3] 杰里·克利弗著,王著定译:《小说写作教程》,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页.

[4] 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发展中心编:《教师如何实施

愉快教学》,远方出版社2008年,第97页.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李集中学)

[责编 潘务正]

阅读教学论文范文结:

关于阅读教学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阅读教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

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科学教学论文

3、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4、外语教学期刊

5、教学论文范文

6、教育教学论坛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