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相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与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眼中的性善论以《教务杂志》为中心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该文是关于基督教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晚清基督教传教士眼中的性善论以《教务杂志》为中心

苟 林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610000)

摘 要:19世纪来华传教士所创办刊物《教务杂志》中有颇多对儒家思想研究.本文以儒家思想中的“性善论”为聚焦点,系统梳理了《教务杂志》中涉及“性善论”的相关刊载文章,指出传教士在看待“性善论”问题上的不同意见,但都是以传播基督教文化为最终目的.即使如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文化交流与传播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务杂志》;基督教;性善论;文化传播

自汉代以来,儒家学说一直是我国的正统思想.无论经历了多少朝代更替与世事变迁,儒家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众所周知,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性善论”是其标宗立派的核心思想.但到了晚清时代,我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以第二次战争失败,我国正式允许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伴随着越来越多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逐渐和中国的传统接触交锋,对我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一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我国与世界的交流.本文基于《教务杂志》,以此管窥当时传教士对孟子“性善论”的认知与研究.

一、 关于《教务杂志》

《教务杂志》(TheChineseRecorderandMissionaryJournal)创刊于1867年,断延发展74年,是19世纪西方基督教传教士在华创办的最大规模的刊物.其刊载的文章以在华基督教教务工作及相关宗教问题为主,还刊载了中国的历史、政治、宗教、医学、文学、语言文字、科技、艺术、民间风俗和社会问题等等,涉及到了当时中国的各个方面.因此,《教务杂志》既反映出了近代来华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又在客观上对于传播中国文化,对于西方人认识和了解中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性善论

性善论是儒家的代表学说之一.孔子最早提出关于人性的问题,并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后来的告子说:“性无善无不善”.最后孟子从他们的观点中提出自己观点,即“性善论思想”.孟子认为人性天生就是善良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仁义之心,但这在人性中只是处于开端、萌芽的状态,并不是善的最终结果,因此就需要后天的努力.只有少数人能够保持这种禀赋,所以他强调环境和教育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一方面,他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从而引导百姓向善;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一套“养心莫善于寡欲”以及“尽心知性,尽性知天”的修养方法,从而指导人们努力向善.虽然“善”早已存于心中,却还有人行恶.孟子认为人之所以不善,是因为受到私欲所蒙蔽,在这种情况下人应该放弃私利,保存仁义.这样才能够做到“人性善”.

三、 谢卫楼眼中的“性善”

谢卫楼(DelleZ.Sheffield)是《教务杂志》中第一位对儒家“性善论”提出理解并做出评价的传教士.他的文章《论儒家的人性学说》(ADiscussionoftheConfucianDoctrineConcerningMan’sNatureatBirth)发表在1878年第9卷第1期(Sheffield,1878:11-23).这篇文章是针对理雅各(JamesLegge)于1877年5月在上海宣教大会上所阅读的《儒家与基督教》(ConfucianiinrelationtoChristianity)一文所作的.

理雅各在文章中提出:儒家学说中关于人性的问题,也就是“性善论”和基督教所宣扬的教义“人生来就是有罪的”是不矛盾的.不矛盾的原因主要是依据自己在英译《孟子》一文的前言之中.在前言中,他详细阐释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针对理雅各的这一观点,谢卫楼提出了质疑.谢卫楼认为这两者是否存在矛盾分歧,仅仅依据个人的翻译是没有什么说服力的.具体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理雅各翻译了《孟子》一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翻译过程中,他是否借鉴了当时中国学者对《孟子》的认知与理解.众所周知,孟子在中国学者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孟子的思想几千年来一直植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并且孔孟思想一直与基督教传播相抵触.因此中国学者对孟子思想的认知与理解不能被弃之不顾,而应该对理雅各的翻译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仅仅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来翻译,那么就带有一定的主观片面性.

其次,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在圣经中,人是神所创造的,神创造人之时,人是完美的.但人是一个堕落的生物,之后会逐渐堕落,因此生下来就是有罪的,需要自我救赎.对于这个问题,理雅各在《孟子》的前言中说到,每个人生下来他的道德本性都是善的.道德本性是指人的理想本性,不是实际本性.人生下来就会受到外界的影响和诱惑,也会变得自我堕落.当一个人知道向善时,恶已经早已存在.人是一个善恶共同体.也就是说,理雅各认为,孟子所说的这种善是理想中的人性,仅仅存在于人类的道德理想中,而不是现实存在的.因此从人性的向善这一点来说,理雅各认为这是与基督教教义相符合的.人性都是会逐渐转变的.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理雅各还将圣人孟子与主教约瑟夫?巴特勒(JosephButler)教人向善进行了对比说明.但是这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那就是“性善”和“性向善”.

最后,谢卫楼直接从理雅各对《孟子》的翻译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谢卫楼认为理雅各在阐释《孟子》的原文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基督教伦理的影响,是从基督教伦理角度来对《孟子》进行翻译的.例如:理雅各把“性善”都解释成了“性向善”,这有一定的欠妥之处,甚至可以说不太忠实原文.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告子上》

译文:The ten dency of man’s nature to good is likethe ten dency of water to flow down wards.There are nonebut he this ten dency to good,just as all water flowsdown wards.

理雅各采用“tendency”一词,使得读者认为人性是一种倾向.因此谢卫楼指出理雅各在翻译的这句话并不妥当.如果让他来翻译,他会翻译为:

The good ness of man’s nature is like the flowingdown of water;there is noman who is not good,there isno water that does not flow down.

通过谢卫楼对理雅各文章的分析,他指出在关于人性这个问题上,孟子没有任何对人性的理想状态的阐释,人性就是实际存在的“性善论”.所以儒家的“性善论”和基督教教义是冲突的.最终,谢卫楼提出基督教传播到中国不是成为儒家的补充,而是要取代儒家,只有基督教才能使人类得到救赎.

四、 霍约瑟眼中的“性善”

关于人性论, 《教务杂志》中有一篇文章专门对中国古代典籍中所提到的人性进行了阐释.这篇文章作者是霍约瑟( J o s e p h C h a r l e s H o a r e ) 主教.文章刊登于1 8 9 5年第2 6 卷第6 期, 篇名为《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神与人》(G o d a n d M a n i n t h e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s)(H o a r e,1 8 9 5:260-270).

关于人性的问题,在中国典籍中历来都有讨论.“天生烝民,其命匪谌.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性相近,习相远”等表示所有人在最初都是性为善的,但是他们后来很难做到做事都依据于自己的本性,只有所谓的圣人能够做到.“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即使连孔子也承认自己是有错的.所以,关于人性这个问题,从中国典籍中我们可以得到两个最基本的学说:第一,人最初都是性为善的;第二,所有人都犯过错误.

要评判人性究竟是不是善,那么就需要一定的评判标准.

“天命之谓性”,在霍约瑟看来,关于人性的评判主要依据天命.天命是一个难以言说的东西,人很难去理解,所以需要找到更为具体的标准.上天的预示是天命的表现方式之一,但是这种一般仅仅与帝王将相相关,难以用于普通民众,因此需要更好的评判标准.前人的训诫在古代典籍中,比比皆是.人们可以通过与前人的做法进行比较来评判人性,这不失是一个较好的办法.可是就是是圣人,他们依旧是人,还是会有错误,所以这并不是最好的评判标准.最后,霍约瑟才提出天命的表现方式就是人性.“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人要做符合自己本性的事情,并且要将本性保持原本的纯洁性,并能够做到践行终身,这样才是所谓的性善.每个人要时时刻刻检省自身,做到如孔子所说的“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就可以称得上是性为善了.天命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表现方式,符合天命的表现方式就是性为善,反之则不是.

接着,霍约瑟又提出既然所有人在起初都是性为善的,但后面都会逐渐变得堕落,这是由于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在霍约瑟看来,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而且这不仅仅只是个人的所作所为能够体现的,而是本心的问题.孔子对于人性的堕落这个问题没有给出什么解释,但孟子给予了一定的说法.“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从孟子的此番言论来说,孟子认为人性堕落是由于受到了外界的诱惑和影响.因此,孟子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然后,霍约瑟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继续深入人性问题,提出了人性善与人性恶的奖惩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在霍约瑟看来,虽然人们总是能够听到对性善的奖励和对性恶的惩处,但实际上奖惩基本没有发挥作用,尤其是对未来的奖惩.“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霍约瑟认为孔子在谈到奖惩问题时,长寿就是对性善的奖励,死亡就是对性恶的惩处.在这个奖惩机制中,运气十分重要.一个性善的人如果早逝,那么这就是噩运.例如孔子最疼爱的学生颜回,“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性善的人有可能早逝,性恶的人也有可能长寿.奖惩没有严格的区分标准,而且这都只是说的今生的奖惩,并没有涉及到对未来的评述.另外,运气这个不稳定因素还会对奖惩造成更大的影响.因此霍约瑟觉得中国古代典籍中对于人性的奖惩机制的描述表示不满.

最后,霍约瑟在古代中国典籍的基础总结了保持人的本性,也就是性为善的方法.“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要想保持本性,就必须要获取知识,知识是能够保持本性的第一要素.“致知在格物”,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探究事理有两个途径:第一个是学习前人的著作,例如《诗经》《论语》《大学》等.第二个是学习别人的长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但是仅仅学习前人著作和别人的长处是不够的,还需要自我检查反省.自我反省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学而不思则罔”“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五、 麦金泰尔眼中的“性善”

此外,1898年《教务杂志》(1898:123-130,169-174)第29卷第3期和第4期连载了约翰?麦金泰尔(JohnMacintyre)的《孟子的人性论》(MenciusonHumanNature)一文.该文主要对《孟子?告子上》进行全面的分析,主要讨论了孟子的“性善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性善论”给予了肯定.

麦金泰尔认为《告子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孟子与告子等人之间的对话,言语活波自由,与中国古代经籍风格不太相同.第二部分是孟子的独白,由孟子正式提出人性善论开始.麦金泰尔指出,在阅读了全文之后,他对孟子一人充满了钦佩之情.孟子的思想引人入胜,发人深省.作为一个基督教徒,麦金泰尔抛弃了基督教与儒家直接的矛盾,摒除了自己对儒家的偏见,仅仅从个人的角度来对《告子上》一文进行解读:既能从中发掘到积极向上的道理,又能体会到人性的尊严,甚至使麦金泰尔的基督教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启发.

关于对《告子上》一文的理解与分析,麦金泰尔主要依据的是理雅各的翻译.在第一部分内容中,孟子并未深入探讨人性问题,而仅仅是举了一些例证,从侧面来陈述了自己对人性的些许见解.第二部分,孟子才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性善论思想,并给与了详细的解释说明.麦金泰尔选取了孟子对人性的20条论述,结合理雅各的翻译和自己的理解,对每一条论述进行了客观评价.在对某些论述进行评价时,麦金泰尔还是引入了一定的基督教思想,将孟子学说与基督教教义进行了比较,也算得上是对传播基督教文化做了一定的铺垫.可是经过笔者的查找,《教务杂志》(1868-1941)并未将麦金泰尔的这篇文章连载完整.前面麦金泰尔交待会选择20条论述来进行评价,但纵观《教务杂志》全部期刊,也只刊登了前16条论述,因此并没有麦金泰尔的最终结论.至于原因,笔者无法求证.不过,总体来说,麦金泰尔对孟子“性善论”的评价是较为客观公正的,但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自身基督教传教士身份的影响.

六、 结语

综观《教务杂志》,其刊载了大量有关儒家思想的文章,表现出了当时传教士热衷于儒家文化的趋向,但其中对于人性问题尤其是“性善论”的研究并不多.因为在当时看来,大多数基督徒都认为“性善论”明显违背了基督教教义,因此难以被接受和理解.

无论是谢卫楼对理雅各所解释的“性善论”的质疑,还是霍约瑟对中国古代典籍中人性的奖惩机制的不满,亦或是麦金泰尔对“性善论”的较为客观的评价,他们都有着基督教教徒的文化背景,一直在将儒家思想和基督教教义进行对比,并总是无意识中就透露出对“性善论”的浅见.既然指出了儒家思想的缺点,那么就必须要用新的思想来弥补,这就是他们研究儒家思想的目的,也是他们对传播基督教文化所做的努力.虽然如此,但作为当时传教士所创办的最有影响力的英文刊物,《教务杂志》在客观上对于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功绩.

参考文献:

[1]Hoare,J.C.(1895).GodandmanintheChineseclassics.TheChineseRecorderandMissionaryJournal,26(7),260-270.

[2]Legge,J.(1877).ConfucianiinRelationtoChristianity,APaperReadbeforetheMissionaryConferenceinShanghai,OnMay11th,1877.

Shanghai:Kelly&Walsh,.[3]Legge,J.(1991).TheChineseClassics,TheWorksofMencius.Taipei:CPublishingINC.

[4]Legge,J.(1991).TheChineseClassics,ConfucianAnalects,TheGr e a t L e a r n i n g , a n d T h e D o c t r i n e o f t h e M e a n . T a i p e i :CPublishingINC.

[5]Macintyre,J.(1898).MenciusonHumanNature.TheChineseRecorderandMissionaryJournal,29(3-4),123-130,169-174.

[6]Sheffield,D.Z.(1878).ADiscussionoftheConfucianDoctrineConcerningMan’sNatureatBirth.TheChineseRecorderandMissionaryJournal,9(1),11-23.

[7]潘琳,2012,孟子与巴特勒:从中英近代思想史看理雅各对“性善论”的再诠释[J],《国际汉学》(1):88-108.

[8]万丽华,蓝旭译注.《孟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9]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张燕婴译注《论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6.

作者简介:

苟林(1992-),男,汉族,四川南充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

基督教论文范文结:

关于基督教方面的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相关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基督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