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方面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无问西东》背后的联大先生们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该文是关于无问西东论文范文,为你的论文写作提供相关论文资料参考。

《无问西东》背后的联大先生们

  《无问西东》正在全国热映,好评如潮.电影截取了四段故事,其中一段发生在西南联大时期,青年学子或徒步穿行于湘黔滇,或在简陋的教室听雨,或于炮火中辗转昆明郊外——即使山河破碎,烽火遍野,文脉依然不绝,薪火仍旧相传.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这些学子身后,有一群风骨、气节和学问并存的大师身影.梅贻琦、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钱穆、吴宓、刘文典、金岳霖、冯友兰、沈从文,每一个名字都如雷贯耳,每一个名字都是教科书上的常客.正是这些大师的道德学问,成就了西南联大.

湘黔滇旅行团

  抗战全面爆发后,北大、清华和南开三校南迁,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不久战火南延,临时大学分三路再迁昆明,其中两路乘车乘船赴滇,第三路则从长沙经益阳、常德、桃园、芷江、贵阳、安南、镇宁等地,徒步穿越湘黔滇抵达昆明,这支队伍就是抗战初期有名的西南联大湘黔滇旅行团.

  旅行团共有学生244人,国民政府军委会派黄师岳中将担任团长;另有教师11人组成辅导团,闻一多、黄钰生、曾昭抡、李继侗和袁复礼等5名教授组成指导委员会,由黄钰生担任主席,后来黄钰生和袁复礼因个人原因退出了旅行团.

  1938年2月19日,旅行团举行开拔仪式,第二天正式出发.一艘小火轮拖着两条大木船,载着全体人员从湘江直下洞庭.抵达益阳附近时,旅行团师生登岸开始步行.

  湘黔滇旅行团是中国知识分子第一次大规模走出校门与社会接触,师生对西南一带的民风民俗及人文历史了解甚少,学校便将从北平带出的许多关于西南地区的图书资料拆箱,让有兴趣的老师和学生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旅行途中或宿营休息时,辅导团的教授便结合当地山川地理、风土人情进行现场教学,闻一多指导学生收集民歌、研究地方方言;李继侗介绍云南乡村的情况;袁复礼则在湘黔一带讲述河流、地貌的构造和演变.同学们边走边学,兴趣盎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学到了许多在课本上无法学到的新知识,又领略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真正内涵.

  到学校后,据好事同学总结,曾昭抡先生走路一丝不苟,途中每遇上下坡必沿公路走之字形,被评为全团走路最多的团员.而闻一多、李继侗经过几个月风餐露宿,胡子已经留得很长,二人约定抗战胜利后再剃掉,但李继侗“晚节”不保,到昆明不久就剃掉了.

  闻一多是个浪漫的诗人,当时虽然还不到40岁,但面容老相,所以出发时大家都劝他坐车去昆明.闻一多的好友杨振声开玩笑说:“一多加入旅行团,应该带一具棺材走.”但闻一多一路饱览奇绝的山水风光,非常兴奋,身体也比原来好多了,还拾起了荒废多年的画笔,一连画了几十张素描.此间,闻一多在致妻子的家书中说:“现在是满面红光,能吃能睡,走起路来,举步如飞.”到昆明后,精神焕发的闻一多一见到杨振声就说:“假使这次真带了棺材,现在就可以送给你了.”说完两人抚掌大笑.

跑警报

  西南联大到昆明的头几年,日本飞机经常来骚扰,空袭频繁.就像电影里的场景那样,师生们听到空袭警报就躲到郊外去,一去就是好几个小时,这在当时叫跑警报.当然,联大同学也有不跑警报的,据中文系的汪曾祺回忆,有一位广东同学,一有警报,就用一个大漱口缸到锅炉火口上去煮莲子,警报解除了,他的莲子也烂了.有一次日本飞机炸了联大,这位同学听着炸弹在不远处爆炸,照旧神色淡定地煮他的莲子——后来这个细节被电影《无问西东》采用,用到了沈光耀身上.

  空袭警报响起后,师生们大都躲进郊外的山沟里,那里相对安全些.学生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十几分钟就能翻过几个山头;先生们就不行了,一是年龄较大,再说常年在书斋里,翻山越岭非其所长.联大常委、清华校长梅贻琦即使跑警报也穿戴得整整齐齐,手里拿一把张伯伦式的弯把雨伞,在乱哄哄的人群里安步当车,不疾不徐,非常稳重,还不时疏导、指挥学生们.惊慌失措的师生只要看到梅校长镇定的样子,也就不再慌乱了,秩序也好了许多.

  关于西南联大的跑警报,坊间和媒体流传着许多段子,最有名的是刘文典和沈从文的故事.

  刘文典是研究庄子的,沈从文是作家,在联大讲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刘文典轻视新文化,认为沈从文没学问,所以看不起他.据说沈从文评教授时,刘文典认为他资格和学问都不够:“陈寅恪是真正的教授,他该拿400块钱,我该拿40块钱,朱自清该拿4块钱,沈从文也就4毛钱.”曾经读过一篇文章,说有一次警报响起,刘文典与大伙一道跑出校园,途中突然想起陈寅恪,于是跑回去找到眼睛不好的陈寅恪,扶着他向外跑,一边跑还一边喊:“保存国粹要紧!”刘文典看到沈从文也在人群里,便呵斥道:“陈先生跑是为了保存国粹,我跑是为了保存《庄子》,你跑什么!”

  这段文字写得绘声绘色,非常形象.但刘文典的儿子刘平章却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在《我的父亲刘文典》中回忆,当时刘文典住在昆明龙翔街,为了跑警报方便,专门让人在郊外虹山挖了一个小防空洞,刘文典和家人、学生在洞里躲避,有时还和学生读读书、谈谈学问什么的.而沈从文住在丁字坡,跑警报一般是到英国花园一带,与刘文典所在的虹山相距甚远,两人是不会遇到一起的.刘平章在文章中气愤地说:“我觉得那时敌机要来了,大家都是慌慌张张地跑,一个人遇到另一个人还能说出‘你跑什么?我跑是为……’这样的话,估计那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了.不知道是谁编出来的这个故事,而且沈从文评教授的时候,父亲已经离开联大到了云大,所以并不存在这个问题.”

课堂上的教授

  西南联大的学术风气非常自由,教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生的需要编写教材和讲义,他们讲课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门,非常有趣.

  金岳霖是教逻辑学的,人们都叫他老金.逻辑学是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学生很多,上课在大教室.金先生有时要提问,但那么多的学生不可能都叫上名字,所以他有时一上课就宣布:“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于是所有穿红毛衣的女同学都有点紧张,也有点兴奋.

  金先生开了一门“符号逻辑学”的选修课,晦涩难懂,教室里学生不多,其中最突出的是一个叫王浩的同学,经常向金先生请教.金先生讲着课,有时也会突然停下来问:“王浩,你以为如何?”王浩也不客气,站起来讲一通,其他学生插不上话,整堂课几乎成了师生二人的专场.金岳霖喜欢读通俗小说,他和沈从文私交很好.有一次沈从文拉他去给学生讲一讲小说和哲学的关系,大家都很期待,以为金先生一定会有高论.不料金岳霖讲了半天,结论却是小说和哲学没有任何关系,让沈从文和同学们大失所望.

  陈寅恪在联大讲隋唐史和魏晋南北朝史,陈先生名气大,是清华四大导师之一,所以很多同学趴在窗子外面听他讲课.陈先生上课时夹着一个布包袱,里面包着书,但他基本不看,开口就是哪本书中的哪一段,原话是什么.陈寅恪讲的东西太专业,引用的资料同学们也都没见过,所以基础差的一般听不懂.陈先生在联大呆的时间不长,后来去欧洲治病,恰逢欧战爆发,便滞留在了香港.

  而陈寅恪密友吴宓教授讲课又是另一番景象,吴宓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开拓者,又是红学专家,经常为同学们开《红楼梦》讲座.吴宓留学出身,非常绅士,对女士特别尊重,开讲座时看到有女生站着,就马上出门,去别的教室搬椅子,直到所有女生都坐下方才开讲.听过吴宓讲课的汪曾祺回忆说:“吴先生讲课内容如何,不得而知.但是他的行动,很能体现‘贾宝玉精神’.”

   (摘自《海南日报》王凯)□

无问西东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无问西东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无问西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论文答辩一般会问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