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类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和以求真思想观照小学语文课堂语言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此文是一篇语文课堂论文范文,为你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以求真思想观照小学语文课堂语言

杨 敏

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语言是主要的教学行为,老师用语言教,教的是语言;学生用语言学,学的是语言.如果把师生在课堂中的语言活动视为“做”,那么课堂教学显然是凭借语言运行的“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先生的“求真”思想观照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语言,可以让我们在审视、思考中回归小学语文教学的本源——“教学做合一”.

至诚:为着全体儿童

师:姥姥是个怎样的人?

生:心灵手巧.

师:怎么个心灵手巧?

生:技艺高超.

师:怎么高超呢?

生:活灵活现.

师:她会剪什么呢?

…………

这是执教者和一个学生在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姥姥的剪纸》课堂上的语言.老师接二连三地问得迅速,学生不假思索地答得流利.这样的对话,丢开了文本,也没有其他学生的参与,如同“对口相声”.在这一时间段内被忽视的其他孩子成了自生自灭的茅草,任其听与不听,想与不想;发言的孩子被挤牙膏似的往外“冒词”,虽然揠了苗,也不一定能助其成长.

日常的小学语文课堂中,这种“霸语权”现象不仅表现为执教者的喋喋不休,也表现为优等生的频频发言,其他学生被有意无意地忽视.陶行知先生认为“真正之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用心以制力”.课堂中不让学生“劳力”——发言、参与,哪里能够“劳心”——用心思考,更谈不上“用心以制力”——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这至诚的信条必定是为着全体儿童的.语文课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不能成为一对一的辅导,更不该成为一言堂.

去伪:远离庸俗

一次规模较大的教研活动中,某位名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军神》一文时,为彰显,表明尊重学生、以学定教,读了课题后,引导:“读了课文题目,你有什么想说的,想问的.”

生:军神会不会像孙悟空那样腾云驾雾?

生:他有哪吒的混天绫、乾坤圈吗?

生:军神有什么本领呢?

师(发觉不对):军神是神吗?

生(迟疑,拿不定主意):是?不是?

师:有了想法,要大声说出来.好多人刚才说了“不是”.军神是神吗?

生(受到暗示,大声齐答):不是!

在这样的课堂语言中,思考成了整齐划一的判断,“”成了毫无意义的.殊不知这样的“”恰恰是陶行知先生批判的“形式主义”的“庸俗”.“军神”一词在词典中没有现成的解释,文中借沃克医生之口,用这个称号来赞美刘伯承的钢铁意志.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走秀”式的公开课,师生的语言“配合”得无缝无间,似乎实现了思维的同步.其实,当我们醉心于制作越来越精美的课件后,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必须符合教者的预设,学生的反应完全要随着老师走,教师则跟着教案走,跟着课件走,何谈“自由”?何谈“”?何谈“生成”?陶行知先生呼吁要“解放头脑——使头脑从迷信、成见、命定、法西斯细菌中解放出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我们更应当摒弃对精美课件的“迷信”,丢开对课前预设的“成见”,远离课堂专制的“细菌”,放下架子,放下拘谨,引导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学习.

戒妄:向小先生学“问”

《会睡觉的植物》这篇科普小短文是新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14 课课文.所谓“科普”就是科学普及,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

教研课上,读了课文题目后,教师启发:“读了这个有趣的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呢?”孩子们一个个举起小手:“植物怎么睡觉呢?”“植物为什么要睡觉呢?”“花儿会睡觉吗?”“那些大的、小的、长的、短的叶子……”孩子没有说完,老师打断了他:“我们还要问,哪些植物会睡觉呢?”

课后,我问这位老师,为什么不让孩子把问题提结束.老师回答,课文主要讲的是哪些植物会睡觉,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会影响教学.我不清楚,在她心目中,是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普及科学知识重要,还是让孩子提出问题、唤起孩子们对科学知识探求的重要.

“儿童应当有,有话直接和先生说,并且高兴心甘情愿和先生说.”这是陶行知先生对“解放嘴”的解释.是呀,“小孩子得到,特别是问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堵住孩子发问的小嘴,意味着扼杀了儿童最宝贵的“创造力”.“行是知之始”,即使是学习知识,我们也不应该一味地让学生“闻知”“说知”,忽略了由发问起端的“亲知”.我们不能一味狂妄地自以为是,要向小先生们学习“问”——作为成人的我们,已经丧失了孩童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忘记了或者不懂得发问.“小孩子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教师只有像陶行知先生提倡的那样变成小孩子,保护和支持孩子们那些可贵的好奇心,热情鼓励、启发和引导孩子,才会进一步发展孩子的认知兴趣,才会与孩子建立愉快的情感联系,使孩子不断地学习、探索.

务本:以教人者教己

“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这是《现代汉语词典》中“寓言”的释义.寓言故事的语言符合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易于其在精神世界中重构,孩子们读的时候,往往代入感极强.

“渴死你!”“饿死你!”“你先死!”“你才先死!”……“你死!”“你死!”这样的对话出现在一位老师执教《鹬蚌相争》这篇寓言故事的课堂上.为了理解“威胁、毫不示弱、相持”这三个词,老师便抓住鹬说的“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没有了水,你就会干死在这河滩上!”和蚌说的“我就这样夹住你的嘴不放.今天拔不出来,明天拔不出来,吃不到东西,你也会饿死在这河滩上!”这两句话,让学生自由朗读、分组读、男女生分角色读、师生饰演读……最后演变成师生对骂.课堂快结束的时候,总结本则寓言的寓意,老师说:“小故事里,包含着大道理.这个故事讲的道理就是鹬蚌相争……”学生齐答:“渔翁得利!”

教师浅近层次的阅读,带来的是学生蜻蜓点水的理解.这是“把文字、书本这个工具用错了”.求真,首先要致力于根本,对寓言本来的、固有的寓意不能也不应该随意解读.这则寓言的寓意是“在各种纷乱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争持不下,结果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教学鹬和蚌的对话这一环节,目的和意义在于弄清双方的矛盾,体会二者的可笑、故事的荒诞.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有“以教人者教己”的精神“为教而学”.陶行知先生指出:“必须设身处地,努力使人明白;既然努力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的格外明白了.”以“求真”的精神研读、思考文本,肯定不会出现这样的“谩骂”闹剧.

求实:运用生活工具

语文,是一门学科;语文教学,不仅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语文课堂的缜密,理所应当体现在语言的严谨上.某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语文《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多次出现“随口”现象.在讲读小骆驼被小红马嘲笑的时候,设问:“小骆驼难看在哪儿?”通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小骆驼的外表正是为了适应沙漠的生存环境,绝不“难看”.设问是否可以改为:“小骆驼长什么样子?”或者“小红马怎么嘲笑小骆驼的?”教者指名学生朗读课文:“XX,读一读小骆驼;XX 读一读骆驼妈妈.”学生反应灵敏,连忙读文中人物对话.教者的“随口”,引发了学生发言的随意:“小骆驼的双层眼毛很有作用.”“小骆驼明白了自己的用处.”“两个肉疙瘩里的养料足够吃了.”“人不应该看外表,而应该看内心.”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生活教育教人发明生活工具,制造生活工具,运用生活工具.”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认识、对生活教育的诠释.师生的课堂语言,说的人心里明白,听的人得仔细琢磨琢磨.“文字、书本倘能用得得当,还不失为人生工具之一.”语文,是为着学生在生活中有效沟通、交流,是引导学生掌握语言这一生活中必需的交际工具的语文;语文,是师生依托文本对话的语文;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语文.规范、准确、干净的语言才是师生在语文课堂上应当运用的沟通工具.正如陶行知先生在《儿童科学教育》一文中指出:“你们此刻的工作对象,譬如一张白纸,白纸可以随意作画.我希望你们不要乱画.第一笔切须谨慎.”小学语文老师的课堂语言乱不得,随意不得,理当谨慎、求实.

归真:解放思想空间

《雨点》这首极富动感的小诗是一年级课文.上课伊始,教者让学生和小雨点打招呼后,很有动感的课件上,画着雨点轮廓的词语伴着声音,在学生的朗读中落下,以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教者设问:“跟着小雨点去旅行,开心不开心?”孩子回答:“开心!”“开心的话,声音大点!”“声音再响亮些就更开心啦!”教师这般要求.孩子们的语言从说变成了让听者厌憎的大叫.暂且不论开心是不是问出来,是不是大声嚷出来的,这样的呼喊,这样的表演,将学生从刚刚营造出的意境中拉了出来,何意?何用?何必?诗中出现了多个动词“散步”“奔跑”“跳跃”.每讲一词,每讲一句,每读一句,均有表演.散步,成了原地踏步;奔跑,成了前后摆臂;跳跃,成了原地蹬腿.

这样的表演,固然受场地的限制,但是孩子不会明白“散步”是随意闲行,不会懂得“奔跑”是雨点投入小溪潺潺流淌,也不能体悟“跳跃”是“白雨跳珠”的酣畅.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都得到创造的机会”,阅读才会成为个性化的再创造活动,表演才能成为创造性的构建与外显.我们应该把孩子的精神与天性从狭隘的空间与束缚中解放出来,努力在自然的状态下、在适合的情境中,让他们“各学所需”“各尽其能”.

陶行知先生指出:“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小学生要在语文课堂中学习、运用重要的生活工具——语言,须谨守而勿失“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求真”就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是尊重客观规律.只有遵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习语言的规律,让语言运行的“教学做合一”成为小学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孩子们学习、运用语言这个生活工具才会成为积极的需要、主动的行为、成长的历程.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口岸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课堂论文范文结:

大学硕士与本科语文课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下载,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语文课堂方面论文范文。

1、语文论文范文

2、语文教学论文题目大全

3、语文天地杂志

4、小学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5、语文天地杂志社

6、中学语文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