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框架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框架类毕业论文范文

本论文主要论述了研究框架论文范文相关的参考文献,对您的论文写作有参考作用。

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框架

陈 锦 林江豪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摘

要] 当前纠正性反馈模式研究主要从认知心理角度出发,关注其促学效果.基于社会文化理论,讨论如何构建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如何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研究纠正性反馈对二语发展的作用,影响二语发展变化的学习变量及各变量间的交互作用,旨在探讨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的研究框架,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具体研究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 纠正性反馈;社会文化理论;最近发展区

中图分类号: H 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8-0126-02

[基金项目] 广东省教育厅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社会文化理论视角下的反馈研究”(2015WQNCX025);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青年项目“最近发展区理论视角下的反馈研究”(15Q16).

[作者简介] 陈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测试;林江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助理研究员.

一、引言

外语写作是一项重要技能,一直以来是中国学生的弱项.中国学生写作能力差,在于逻辑论证不充分;更重要的是语言质量不过关.语言是写作的基石,正确的语言表达不仅使文章清晰明了,还为文章润色添彩.如何提升学生的外语写作语言质量,一直是学者和教师们关注的热点,并从多个角度剖析原因,尝试研究合适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写作质量.

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亦作纠错,通常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多针对语言产出,旨在阻止错误进入习得环节,它在外语写作教学中十分常见,很有影响.写作课上,对学生练习中出现的语误,教师常乐此不疲地纠正;学生也期望老师改错,改得越认真越细致的老师,越受人尊敬.然而,尽管费力改错,即使一时改过来了,过后学生还有可能犯同样的语误,原因何在?学外语旨在学会使用,使用包括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传统反馈中,教师作为权威者,主观决定纠正的内容、策略(如直接反馈、间接反馈等),学生被动记住纠正信息,但不能理解内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从而出现重复性错误.传统纠正性反馈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接受理解性,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人因素(如学习动力、性格等),导致“高耗低效”.

因此,构建一种高效率的纠正性反馈模式已成为外语写作教学的当务之急.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社会文化理论角度出发,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一个构建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的研究框架.该框架重点围绕三个部分,讨论如何对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效果、促学机理、个体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献综述

国外的纠正性反馈研究源远流长,可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错误分析(error analysis),并伴随着语言学、第二语言习得、认知心理学领域相关理论的发展而发展.前期研究主要围绕两个议题,一是反馈能否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如Truscott 1996;Lyster&Satio 2010);二是哪种反馈形式更有效(如Bitchener 2008;Sheen 2010).对于这两个议题,百家争鸣,各持己见,还没形成定论.

因此,有学者提出未来研究要打破僵局,开辟新的研究方向,研究关键可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切入,突出反馈过程的双向互动,结合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考虑其个体因素,提供因材施教的反馈,构建高效的纠正性反馈模式(Polio 2012).

最近发展区理论由苏联著名学者维果茨基提出,是其社会文化理论体系的精髓,为教育学、心理学带来突破性的影响.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是指,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前者是独立解决问题的现有水平,后者是在教师或更有能力的同伴帮助下解决问题的水平.维果茨基认为知识习得植根于社会互动,在协商、合作过程中搭建比现有水平更高的“脚手架”,能帮助学习者成功迈出最近发展区,内化和发展潜在的知识和技能.基于最近发展区的纠正性反馈(以下简称ZPD纠正性反馈)即是一种“脚手架”,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互动,针对语误,提出“诊断性问题”,判断学生现有的语言水平,对学生提供递进式的反馈信息.ZPD纠正性反馈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协作,旨在为学生提供合适的纠正信息,最终达到自我纠正(self-regulation).

目前,已有少数研究探讨ZPD纠正性反馈对外语写作语言发展的作用.有定性研究采用维果茨基的微变化法(micro-genetic),分析反馈能否提高冠词、介词、时态等特定语言结构的准确使用(如Aljaafresh&Lantolf 1994;Nassaji and Swain 2000);有定量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模型,考察在反馈的帮助下,学生短期和长期的写作语言发展结果(Rassaei 2014).尽管研究一致证实ZPD纠正性反馈促学,但现有相关研究比较匮乏,只关注反馈的效用,未能揭示其促学机理,忽视学习者个体因素的调节作用.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国内研究历史较短,数量较少,内容较滞后,重点围绕反馈策略对比研究(如侯建东,2015;苏建红 2014;张倩&王健,2014).尚未发现有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研究如何构建高效的纠正性反馈模式.虽然,国外同行对此已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宝贵经验,但我们绝不能将国外的研究成果生搬硬套,应用到我国的外语写作教学和研究中,主要因为:(1)大部分中国学生已适应“填鸭式”教学,一下子难以适应通过与老师互动学习;(2)国外现有相关研究在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如样本量少、测量工具不可靠等.

本文充分借鉴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ZPD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效果、内在机制、反馈与学习者个人因素的交互作用等方面研究,探讨构建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的研究框架.

三、研究框架的构建

研究框架围绕三个问题展开讨论:ZPD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效果是什么?ZPD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机制是什么?ZPD纠正性反馈与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如何交互?

(一)ZPD纠正性反馈促学效果研究

研究内容:ZPD纠正性反馈对外语写作语言发展的作用.首先,确立语言发展评价体系.以终止性单位T-unit为测量指标,确立T-unit测量指标的评价标准,寻求典型、有代表性的特点语言结构及用法,从语言发展的三个维度(即准确性、流利性与复杂性)出发,系统、全面地评估ZPD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效果.其次,关注ZPD纠正性反馈对于习得特定语言知识点(如冠词、短语搭配、语篇标记等)的作用,通过多种测量工具,考察学习者对于相关显性及隐性知识的掌握情况.最后,探讨ZPD纠正性反馈对语言习得的短期和长期效应.

研究方法:首先,对比ZPD纠正性反馈与传统纠正性反馈(如直接反馈、间接反馈)分别对外语写作语言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和对特定语言结构使用的发展作用.其次,选取典型研究对象,对其与教师在反馈干预过程中的对话进行录音,转写,采用微变化法、对话分析等方法进行定性分析,考察ZPD纠正性反馈对外语写作语言发展的短期效应.最后,开展准实验研究,采用前测–干预–后测–延迟后测的设计模式,检验ZPD纠正性反馈对外语写作语言发展的长期效应.

(二)ZPD纠正性反馈促学机理研究

研究内容:厘清ZPD纠正性反馈的内在原则,如协商性(negotiation)—强调反馈是一个互动过程,置于师生间的对话协作;递进性(graduation)—强调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提供由隐性到显性的梯度反馈策略;偶发性(contingency)—强调通过“诊断性问题”逐步判断学生对反馈的理解,学生一旦独立解决问题,教师马上停止反馈,反之,则继续反馈.这些原则在反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研究的主要观察点.通过对这些观察点的考察,可以揭示ZPD纠正性反馈促学的内在机制以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为构建高效的纠正性反馈模式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方法:ZPD纠正性反馈的促学机制在于三大原则,即协商性、递进性和偶发性.首先应量化三大原则的操作性定义,并以此为指导,通过有声思维、访谈、文本分析等方法,对语言使用的动态发展变化进行监控,探索学生语言进步的诱因.

(三)个体因素与ZPD纠正性反馈交互作用研究

研究内容:传统外语写作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反馈形式通常是一视同仁,这种一刀切的反馈形式忽视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使反馈不能达到最优的效果.研究个体因素对反馈的调节作用,既符合写作课堂的实际需求,也符合未来的研究趋势.学习者因素主要包括外语水平、性格、学能、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等.研究需深入挖掘影响ZPD纠正性反馈的个体因素,并分析其主成分因素,深入理解反馈与学习者个体因素的交互作用.

研究方法:ZPD纠正性反馈提供的纠错信息因人而异,势必受到学习者个体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外语水平、性格、学能、学习策略和学习动机等.通过多种测量手段,挖掘影响ZPD纠正性反馈的个体因素,寻找二者之间的交互关系.可采用外语水平测试、测量量表、教学笔记、学生档案等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深入挖掘影响ZPD纠正性反馈促学效果的个体因素.可采用协方差(ancova)、多层线性模型(multilevel modeling)等方法进行主成分分析,探讨关键个体因素与ZPD纠正性反馈的交互作用.

四、总结

本文探讨了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的研究框架,该框架有三点创新之处.(1)理论视角新颖,与实践需求结合.从最近发展区理论出发,研究如何提供纠正性反馈,让学生的写作语言能力有较大的提升.(2)研究内容顺应研究热潮.避开现有反馈研究的争议性话题,整合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趋势,另辟蹊径,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结合学习者的个体因素,探讨高效纠正性反馈模式的构建.(3)提出采用和综合相关领域的研究方法.借鉴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研究方法.

【参考文献】

[1]Aljaafreh,A.,&Lantolf,J.(1994)Negative feedback as regu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78,465~483.

[2]Bitchener,J.(2008)Evidence in support of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17,102~118.

[3]Lyster,R.,& Saito,K.(2010)Oral feedback in classroom SLA.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2,265~302.

[4]Nassaji,H. & Swain,M.(2000)A Vygotskian perspective o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L2:The effect of random versus negotiated help on the learning of English articles. Language Awareness 9,34~51.

[5]Polio,C.(2012)The relevance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to the written error correction debate. 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21,375~389.

[6]Rassaei,E.(2014)Scaffolded feedback,recasts,and L2 development:A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8,417~431.

[7]Sheen,Y.(2010)Differential effects of oral and written corrective feedback in the ESL classroom.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32,203~234.

[8]Truscott,J.(1996)The case against grammar correction in L2 writing classes. Language Learning 46,327~369.

[9]侯建东. 核查清单对英语写作中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5(04).

[10]苏建红.学习者思维方式个体差异对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的影响[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04).

[11]张倩,王健. 大学英语互动课堂教师纠正性反馈的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01).

研究框架论文范文结:

关于本文可作为研究框架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框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下载。

1、论文的框架

2、论文框架

3、论文基本框架

4、论文理论框架

5、论文框架怎么写

6、毕业论文框架